死锁的处理策略
为使系统不发生死锁,必须设法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或者允许死锁产生, 但当死锁发生时能检测出死锁,并有能力实现恢复。
预防死锁和避免死锁都属于事先预防策略,但预防死锁的限制条件比较严格,实现起来较为简单,但往往导致系统的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避免死锁的限制条件相对宽松,资源分配后需要通过算法来判断是否进入不安全状态,实现起来较为复杂。
死锁的几种处理策略的比较见下表
预防死锁
设置某些限制条件,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中的一个或几个,以防止发生死锁。避免死锁
在资源的动态分配过程中,用某种方法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死锁。死锁的检测及解除
无需釆取任何限制性措施,允许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死锁。通过系统的检测机构及时地检测出死锁的发生,然后釆取某种措施解除死锁。预防死锁和避免死锁都属于事先预防策略,但预防死锁的限制条件比较严格,实现起来较为简单,但往往导致系统的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避免死锁的限制条件相对宽松,资源分配后需要通过算法来判断是否进入不安全状态,实现起来较为复杂。
死锁的几种处理策略的比较见下表
-- | 资源分配策略 | 各种可能模式 | 主要优点 | 主要缺点 |
---|---|---|---|---|
死锁预防 | 保守,宁可资源闲置 | 一次请求所有资源,资源剥夺,资源按序分配 | 适用于做突发式处理 的进程,不必进行剥夺 | 效率低,进程初始化时间延长;剥夺次数过多; 不便灵活申请新资源 |
死锁避免 | 是”预防“和”检测“ 的折中(在运行时判断是否可能死锁) | 寻找可能的安全允许顺序 | 不必进行剥夺 | 必须知道将来的资源 需求;进程不能被长时间阻塞 |
死锁检测 | 宽松,只要允许就分配资源 | 定期检查死锁是否已经发生 | 不延长进程初始化时间,允许对死锁进行现场处理 | 通过剥夺解除死锁,造成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