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用英语》前言
几经挣扎,终于开始动手重新整理《人人都能用英语》的书稿。(不知道怎么了,好像每一本书我都要至少写两遍……迄今为止四五本了,都是如此。)前些日子把今年四月份交付出版社的初稿公开 出来,很多读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使得我必须重写──尽管实际上要重新操作的内容没那么多。以下是《人人都能用英语》的前言。
这本书里的文字,全部的意义,只有两个字:“启发” 。
有些知识,不仅要了解,还要深入了解。为了深入了解,不仅要学习,还要实践,更要反复试错,在成功中获得激励,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路漫漫其修远,上 下求索才可能修成正果。小到开车,大到创业,个中所需要的知识莫不如是。面对这样的知识,我们要了解What──它究竟是什么?要了解Why──为什么它 是那个样子?更要了解How──要掌握它、应用它,必须得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然而,有另外一种知识,往往还是格外重要的知识,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就可能开始发挥重大的作用,甚至,在知道它(What)的那一瞬间,它所有的重大作用全部都发挥完毕(至于Why和How,甚至可能在了解它的What那一瞬间早已经不言自明)。
在我个人的记忆里,一路上遇到过很多这种“只要知道就能够瞬间全部发挥作用”的知识。学概率统计的时候,遇到“独立事件”这个概念,就是这类知识的 典型例子。在此之前,我很自然地以为如果连续9次抛硬币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10次抛出硬币之后正面朝上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背面朝上的可能性……在概率教 科书里读到“独立事件”的那一瞬间,这个知识的所有作用已经全部发挥完毕:它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些人──那些一不小心看到它实际意义的人。无论是谁,在 做几乎所有决定的时候,都要考虑“可能性”(学称“概率”)。在我不知道“独立事件”这个概念之前所做出的很多决定,换在知道“独立事件”这个概念之后, 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那样选择的──这就是改变,并且是质变。
另一个令我记忆深刻的例子是很小的时候学习编程语言。多年以来,受影响最深的,并不是当时所学的BASIC,或者是后来所学的PASCAL,抑或再 后来学的C、C++什么的;受影响最深的是一种思考方式──在跑程序之前,要反复浏览代码,在脑子里进行预演;而不是写完程序直接跑,出错了再说。这是节 省时间提高效率的重要方式。刚开始并不知道“了解了这种操作方式”给自己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可是,许多年之后,观察到身边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做事之前先 在脑子里预演”的习惯,才明白很小的时候知道了那样的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好处──并且是没办法给那些不知道的人讲明白的好处。(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总是 有人这样无奈罢:会的人,自然会了,不会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知识的获取,是“不可逆的”。 在你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你的生活因它而 变,却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可能对这种知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它瞬间就能根深蒂固,无法铲除。学过概率统计常识的人,大抵上是没办法掏钱买彩 票的……因为买彩票这种行为,在他们眼里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可与此同时,彩票是地球上最畅销的商品(没有之一),可见有多少人一生都未曾有机会了解那 些重要的知识。
当然,读到这里,读者都会同意:也许最值得传播的(至少应该为之努力的)就是这种知识。传播它们的最大意义,甚至唯一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启发”。这本书里的文字,全部的意义,只有两个字:“启发”。作者真诚地希望(部分)读者在读过这些文字之后,(起码)在英语使用方面有所启发。
也许有些读者会发现里面有“太多的废话”,那仅仅是因为这类知识的特性:它们太“貌不惊人”,如果非要它们以原本的面目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是不会 注意到它的──无论它们实际上有多么重要。以它们原本的面目,他们更不会注意到它们的无比重要,否则,他们早就被它彻头彻尾地改变了……可事实上他们不还 是原来那个样子么?
也许有些读者自然而然地依照思维惯性,希望看到更多的“How”。可正如之前所解释的那样,这类知识中的大多数,读者在了解到“What”的那一瞬 间,它的作用就已经全部发挥完毕,“Why”也许只不过是多余的解释,而“How”或者不言自明,或者因人而异,需要读者自己摸索……
这类知识注定属于少数人。 除了之前已经说过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只愿传播自己相信的知识 ──哪怕那所谓的知识根本就是错的。重要的不是对错,重要的是感觉。尽管“觉得正确”和“正确”相差可能十万八千里,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是一回事儿, 起码,他们情愿那就是一回事儿。所以,容易传递的是那些“很自然地就令人相信(感觉)是正确的”,而不是“事实上正确的”事情。
前些年我写《把时间当作朋友 》 的时候,多少对它的传播是悲观的。因为我知道那些文字里,所传递的绝大多数是这种道理、这种知识──它们的本质决定了它们传播的困难。所以,那时候,我觉 得只要有零星那么几个人能够被那些文字所改变,就已经万幸了。互联网时代充满了奇迹,那些文字在网上以每个月几万点击的数量被浏览。而2009年印刷成书出版 后,竟然可以在一年之内重印11次,再次出乎我的意料。哪怕真正接受那些道理的读者比率再低,由于基数巨大,我知道我还是结结实实地改变了很多人的。
正是这样的动力,使我甘心、耐心地写下这本书里的文字。知道它们无论如何都会再次改变一些人──尽管我自己永远没办法知道最终改变的究竟是哪些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然而有些人幸运如我,毕竟能够改变点什么。于是,那些无奈,那些不幸,就多少淡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