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号”遇知音

 

交流·反馈

“冒号”遇知音



   缘起:博文视点(武汉)即将出版的新书——《冒号课堂——编程范式与
OOP思想》,得到了几位专家的审稿。几位专家都很认真地审读了书稿,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者一一给予认真回复。有意思的是,几位专家中年纪最小的徐宥,因其同是数学专业出身的背景,以及对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经典图书的大量深入研究,对书稿十分推崇,并能一一道出需要有什么样的功底,才能写出这样的书。他的评价,因其切实而不是简单的溢美之词,被作者引为知音。他们俩的在线聊天,也被编辑整理后放在书前作为阅读导引。

徐宥:晖先生你好,刚从博文视点编辑那里拿到你联系方式,你的《冒号课堂》是上等作品。

郑晖:多谢夸奖。你好,刚看到你的评论,非常到位,建议也很中肯。

w 书稿最后一章的内容(对谈时,郑晖先生完成全书的前11章。)

徐宥:很好奇,最后一章你准备放什么内容?

郑晖:实还有两章,一章讲设计原则,另一章讲设计模式。时间仓促,许多想写的还没写。

徐宥:对话体很难写好。之前要准备很多材料,所以我一拿到书稿看到是对话体,就知道这书是挑战。J读完第一章,我就觉得这书太牛了。

郑晖:很高兴得到你的肯定。

w 写书的缘由

徐宥: 看得出来你是想倾心教授。

郑晖: 写书是非常偶然的想法。有一天看到当年明月的事迹,便萌生了开博写书的念头,当晚便有了构思:用标点符号为名写成对话体。

徐宥:大家都一样。我也是看有些作者(例如李笑来)写博客写成系列了,我也就写了一个系列(《编程珠玑番外篇》)。只是我笔头慢,所以到现在还弄不成一本书。这种书肯定都是厚积薄发的,你一旦想写,马上构思,框架就全出来了。况且你的文字文学功底真地好,可以用这些去驾驭内容。

郑晖:一开始书的内容没想好,边写边整理。

徐宥:同感,常常信马由缰又是一篇。倒不一定是事先周详计划出来的。

w 从数学转行到计算机的原因

徐宥:我看过你的简历。在做计算机前,你是大学数学老师?我也是数学系毕业的,能不能问一下是怎样的机缘使你转到计算机行业的?

郑晖:1996年我去美国读math phD1997年被同学拉去上计算机课。你知道,一个纯粹的学数学的人,会觉得计算机远不如数学的挑战性大。

徐宥:是的,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有同感。

郑晖:当年一心想当数学家,转行学计算机自己觉得是一种失败的标志。后来是被生活裹挟,不情愿地转行了。

徐宥:嗯,就像哈代一样。学数学的都对应用学科有天生的优越感,我大学时的老师老灌输我们这些。

郑晖:这是理论数学系学生的本能吧。数学系的人容易理论化、理想化,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徐宥:不过计算机(任何学科)都是有其中精义的,就看读书仔细不仔细了。我到了大三大四,基本上就把这种心态收起,好好看计算机书了。

郑晖:一切学问都有其高妙之处。当然数学是科学之王。好心态很重要。学数学不等于高人一等,关键看个人修为。

w 读书心得

徐宥:我看的第一本外文书,是Programming LanguagesConcepts and Constructs,这本书我看了好多好多遍,所以看到你的书真是百感交集。我知道中文世界没这样的书,谭浩强老师的书成吨成吨地卖,而上面那本我说的书一直没中文版。

郑晖:这也是我写书的一大缘由。寻章摘句、东拼西凑,既不能深入也不能浅出的书太多了。

徐宥:所以看书者,不能“通经脉”。你书中有一句话:好像一个经脉又通了。我就想到脂砚斋批《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叫做“只叫批书人哭死”,难寻知己啊。

郑晖:也有觅得知音的感觉。国内许多名气很大的人,写出的文章实在不敢恭维。博文有慧眼,寻到你这样的知音。

徐宥:客气了。

w 书稿的定位

徐宥:这本书,浅读肯定读不出东西,要细读、深读。比如往往一句话冒号说出来,很简单,但其实里面的精妙,需要多次咀嚼,还要很深的阅历。我建议,这本书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围绕这本书要有一个社区。个人觉得这本书是提升国内从业人员素质的一个里程碑,没多少书能有这个功底。不过我们象牙塔里面出来的,更关注“内功”层面的东西,不知道从业人员会不会关心。

郑晖:有一定技术追求的人应该会关心。

徐宥:不光要有技术追求,还要有技术视野。这鱼与熊掌,目前兼得的人不多。

郑晖:我们能产生共鸣与相似的背景有关。

徐宥:我们做科班的,视野自然是开阔的,因为这些东西无非就是客观的研究对象而已。可是一些从业人员,不要说prolog了,一个 MVC 就折腾不懂。我说的不是虚言。所以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前提是读者要知道这书有价值。否则就是unknown unknown(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郑晖:我书中有不少类似数学定理推理的段落,不知一般读者是否适应?

徐宥:我看行文很流畅,这个也看批书人背景了。

w 书稿的构想

徐宥:你的文字功底很强,我要是能写出这么流畅的行文,至少要改稿几次。

郑晖:前面6课自己加工过,后面还没来得及。数学系的人,应该是追求完美的。我经常会为几个用词甚至题记而反复修改,虽然知道一般人不会注意它们。

徐宥:的确是,我读得出来。个人觉得,如果想让这个书更加好读,听听其他人的审稿意见或许有帮助。我是恨不能几年前就有此书,不过就怕其他人觉得云里雾里的,没共鸣。

郑晖:实开始我是想谈大家都关心的OOP,后来感到说得不透,就从更广义的编程范式着手了。本来还想把其他范式再一一深入复习,但时间不够,只能等有机会写续集了。所以你会觉得有重拳打棉花之感,因为其他范式没有review

徐宥:其他范式怕是更加曲高和寡,书里讲OOP,已经是很看内功了。

郑晖:是的,所以我后来还是以OOP为主,能把它说清楚就不错了。

徐宥:我觉得,最后能不能做到猪肚豹尾。前面草蛇灰线,自由发挥,最后收尾浑然一气 (我知道这个很难写,我是随便想想)。比如,有没有一个好的餐馆 version 2

郑晖:书的第12章是一个设计原则总纲,算得上是编程设计思想的大贯穿。从“数学上”证明了六对关键词的等价性,以及十几个编程原则的等价性。

w 书稿的人物设置

徐宥:基本上你书里的冒号是很能讲问题的,可以考虑让一个标点特别爱插话,这样至少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冒号在做什么。

郑晖:为了让读者有些实在的感觉,还准备写设计模式,证明它们都是设计原则的推论。

徐宥:有时候不需要每一句都直指人心,这样或许会让文章好读一些。从 Design Principle (设计原则)到 Design Pattern(设计模式),这个path高屋建瓴。

郑晖:是的,逗号就是用来插话的。逗者,逗留之逗,逗趣之逗。越到后来这种角色越清晰。

徐宥:逗号的性格我看出来了。我也是仔细看了后面几章。

郑晖:开始逗号设计为最笨的,因为逗号永远得不出一个结论,后来才赋予逗号逗趣的性格;引号喜欢引经据典;叹号比较感性;句号喜欢下结论;问号自然问题特别多,但悟性不如句号。

徐宥:可否在适当的地方介绍这些人物性格?赋予人格化特征、性别,等等(博文有美编团队的)我其实没有读出你这些良苦构思(我还是读了好多遍稿子的)。或者说,问号、引号,基本上我是读出来的。

郑晖:不过,读者会在意这些吗?毕竟这是一本正儿八经的编程书,而不是小说。

徐宥:这个地方我倒是和你看法不大一样。邹欣(《编程之美——微软技术面试心得》、《移山之道——VSTS软件开发指南》的作者)有一句话说:你在意,读者就在意了。 J

郑晖:我是想在适当的地方加入人物性格介绍,像《移山之道——VSTS软件开发指南》那样。

徐宥:我能读出你的设计,我一直在注意这些标点符号,,为什么呢? 因为我想知道这些人物,他们怎么认识问题、怎么思考、怎么恍然大悟的。我看《移山之道——VSTS软件开发指南》这本书,虽然我不懂微软技术,但是我特别记得里面的人物,,就知道了这些情景。这么说吧,如果人物不鲜明,则对话无意义,因为你可以让冒号说完就放学。J

w 小花絮

郑晖:我的稿子你花多长时间看完的?

徐宥:如果让读者一直不释卷,最好还是能用问号带他求索,逗号引他发笑。我觉得稿子里面已经成功塑造了不少标点,但在叙述繁冗读者容易厌烦的地方,最好更加注意给读者“潜提示”。我大约看了五遍,第三遍是最认真的,花了一早上5个小时,后面两遍花了几天陆续看完的,前两遍有猎奇的味道,跳着看的。

郑晖:竟然读了五遍!难得这么认真审稿的人。多谢,比我自己读的都多J

徐宥:不客气。其实还有一些小的文字细节,我怕冒昧,没写下来。

郑晖:非常欢迎。

徐宥:我看的时候记得,待我整理整理发给你。几乎每一页都有,有的写“有机锋之妙”。

郑晖:对了,你提到的“机锋感很强”是指哪里?

徐宥:冒号听罢不语,直接问6 个问题那一段,是标准的禅师带弟子顿悟。禅师不语,弟子问,禅师答,弟子不服,禅师再解,众弟子悟。

郑晖:哈哈,我倒没有刻意去追求这个,只是顺其自然。

徐宥:嗯,我是读到了,欣欣然。

郑晖:不过写对话体真的很累,明明能一口气写完的,不得不分成几段,但这样也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避免信息的狂轰滥炸。

 

 

 

posted @ 2009-09-23 13:53  博文视点  阅读(43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