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Linux系统架构与目录解析》?
准备要出版《Linux系统架构与目录解析》的时候,我的心情挣扎了许久,我想读者从书名就可以猜到原因,因为谁会将Linux一个目录一个目录逐一打开,并把所有目录及文件都浏览一次,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吧!但我还是决定将本书完成,因为——若我今天不写,这样的书何时才会出现?
还记得刚开始学Linux时,我一直都非常希望有这样一本工具书可供查询,但可以参考的中文书籍及能够询问的使用者太少,因此,我学习Linux的瓶颈也就在这里。虽然比起以前,现在Linux的玩家多了许多,但走路、上课、上班时转头看一下周围的人,有几个会用Linux?毕竟还是少数……
因此,我想就开始写吧!不管出来的结果好与坏,但至少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如果读者看过笔者的第一本著作《Linux操作系统之奥秘》,相信不难发现,这两本书的内容和市面上Linux方面的书籍大不相同,因此,这也是我当初想要出书的动力与目的。改变市面上Linux书籍的内容与方向是我的目标,如果市面上每一本书都大同小异,即使出了一千本Linux书籍,读者可参考的有实际价值的也可能不会超过三本,因为书的结构、内容和包装都十分相似,这样对读者的Linux学习之路将没有多少助益。
虽然在写作本书期间,我找了非常非常多的数据,但我绝对不敢说本书把所有Linux的目录及文件都纳入了其中,毕竟一人之力有限, Linux的版本又如此之多,所以我只能将我所知的及可以查到的所有信息列在其中,以呈现在读者面前。如之前《Linux操作系统之奥秘》一样,本书读起来可能会比较枯燥(希望读者以工具书的方式查阅),但我想接下来要撰写的书籍,应该会写一些稍微轻松的主题,至于有哪些?等出来后就知道啰!
不过,还是要提醒读者,不要指望靠一本书,就可以掌握你正在使用中的Linux,因为Linux的kernel版本、发行(Distribution)版本都有可能影响到里面的结构与操作,如在写本书时,我还是以较常用的Fedora为主,至于是否适用SuSE、Ubuntu、Debian或其他的版本,我想不会百分之百适用,但绝大部分都是通用的,如/proc、/sys、/dev等,因为底层都是Linux kernel,其他不一样的,须看开发厂商是按哪一种标准、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功能去分配该版本的目录或软件的,但都必须参照Linux的基本精神去开发。在此要告诉读者的是,虽然写本书笔者只用了一个版本,但读者是可以变成好几个版本的。Linux版本虽然很多,但所需要的书并不多,你只要找到几本好书,了解Linux的基本精髓,用一样的方式去读每一个Linux,这样才是学会Linux的最快方式。然而,每一本书有每一本书所适合的版本,你永远不可能知道这本书何时会被淘汰掉,只有懂得最基本的概念,适应手边的Linux,才可以掌握每一版Linux所需的要素。
《Linux系统架构与目录解析》耗时快一年才完成,比起上一本书,时间长了许多,一方面是最近真的很忙,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第二个小孩也出生了,相信生过小孩的,就知道笔者目前的辛苦了!在家完全无法做事,可能也因为我是一个不太“敢”凶小孩的爸爸。因为刚要开始写就遇到了第二个宝贝的“关爱”,进度就“微微”落后,也就受到编辑“轻轻”的叮咛。
然而,我也希望在小孩长大后,回过头看到“当初”爸爸在这段时间所写出来的东西(只能希望他们会用Linux啰),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具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也可以借以告诉他们,如果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目标,不管别人是如何做到的,只要管好自己做得好不好就行。亦如我在规划写本书时,从没想过有没有可以参考的书籍,或者是有没有人写过,如果去参考,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思想或影子在里面,就不会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要做的事情贡献大不大,是不是自己要的,这是唯一重要的。只要做的事是对的,就一定会有人欣赏。
尽管这是笔者撰写的第二本书,但我还是想献给每天辛苦在家带小孩带到快疯掉的老婆(或称大美女),希望她看到本书后能带给她多一点点的安心(可以帮小孩多买几本书了);还有我好爱好爱的小baby,当本书出来的时候,不知道她会不会让我亲亲她的脸,而不用先向妈咪报告;当然也要献给已经快被我狂亲(有点像在吃了)一年的小壮丁(号称米其林宝宝),虽然第一本书你来不及以“本尊”参与,但第二本书也千万不要拿去当点心吃掉,我手上的书可能不够你吃的,等你一岁再买蛋糕给你吃啰!
在此也要谢谢所有我第一本书的读者,因为有你们的肯定,我才会有力量出版第二本书(说实话是出版社才敢让我出),也希望你们继续给我意见及支持,如果对本书有任何好的想法,同样希望可以告诉我或出版社,因为Linux的东西原本就是要靠众人的力量,才可以变得更好,不是吗!
邱世华
Juergen.chiu@gmail.com
2008年8月
“创业&升职”,请看《走出软件作坊》;
“求职&面试”,请看《编程之美——微软技术面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