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技术人的管理之路》笔记(7)—— 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的挑战

从技术到管理的四个里程碑:

技术工作——操作机器、学习语言、设计算法、开发功能、遵循规范

项目管理——明确需求、制定计划、把控流程、推动执行、通报进展

和下级合作——分配任务、跟进进展、辅导帮助、激发动力、评价结果

和上级合作——领取任务、领会意图、提供建议、申请资源、寻求指导

技术工作

做技术工作,主要与客观事物、自然规律打交道。客观事物和自然规律的特点是确定性、精确性和稳定性。我们的信念是认识它、掌握它、遵循它、利用它。因此,按规则办事、讲逻辑而非感受是技术人的基本哲学。越是优秀和出色的技术人,这些特质就越明显。当这些优秀的技术人晋升为管理者时,悲剧发生了,相对于稳定、客观的技术来说,人是非常不稳定的因素。技术人赖以成功的改造这个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在应对人的时候变得狼狈不堪。

项目管理

虽然项目管理不可避免地要跟各种人打交道,但这项工作核心是“做事”,是基于规则和规范的。技术人从技术框架的规则,转换到项目管理的流程和规范,对于价值观的挑战不是颠覆性的,精确性、规范性、确定性依然可以发挥作用。虽然需要不停地开会、沟通,不得不与人打交道,但总体是在一个有规则的大框架下工作,所以项目管理也是大部分技术管理者的拿手好戏。

和下级合作

如果说项目管理还可以依赖规则和规范来搞定的话,那么与下级的合作和沟通就变成了完全与人打交道。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稳定的事物了,自然性、社会性、情感性交织在一起,再加上无时无刻不相互影响和波动,就不能指望有什么流程和规则用于与不同的人相处了。

和上级合作

与下级合作,至少有一个因素可以利用,即管理者的职权影响力,可以主导团队的一些规则和文化。但是,和上级合作,简直就是噩梦了。上级,一个完全不受掌控的“事物”,却要来评价我们的工作做得好还是不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上级”和“代码”完全是两个宇宙的事物。如果说与下级合作,价值观已经受到了挑战,那么与上级合作,工程师赖以成功的信念和价值观就被完全颠覆了。

管理沟通的基本框架

管理沟通让技术管理头痛的主因是确定性和规则性的降低、不确定性的大幅提高。我们能否从沟通的千变万化中,找到那些相对确定的因素呢?

  • 目的是沟通的核心。所有的沟通,我们都要清楚自己的目的和初衷且围绕它展开。
  • 通道是沟通的载体。所有的沟通,都是基于彼此之间现存的沟通关系进行的。
  • 内容是沟通的主体。有效信息都通过内容来传递。
  • 影响力是沟通的有效力量。每一次沟通,影响力都在背后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上四个要素适合向上沟通、横向沟通和向下沟通。

沟通目的

  • 建立通道——和谁建立什么样的沟通通道,以什么方式和频率进行沟通。
  • 同步信息——把相互不了解的信息同步给对方,比如同步目标、汇报进度等。
  • 表达情感——比如表达焦虑和压力,表达快乐和感谢,表达关心和认同,表达成就感等。
  • 输出影响——比如提出建议希望对方采纳、管理上级的预期、和员工沟通绩效、向上级申请资源,归纳起来就是希望别人能采纳自己的观点,满足自己的诉求,从而达到输出自己影响力的目的。

沟通通道

如何建立沟通通道?

  • 明确沟通意愿。技术人不喜欢主动和上级沟通,而是等着上级指示和安排。成为管理者之后,上级默认需要下级主动沟通反馈。
  • 评估事务特点。根据事情是否重要、是否紧急、是否敏感、是否正式、是否例行等特点,来确定沟通方式和频率。可以选择当面、电话、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协作平台。
  • 了解沟通风格。对方关注人还是关注事?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重逻辑还是重感受?重思考还是重行动?偏好直接还是委婉?是“读者型”还是“听者型”?
  • 审视信任关系。信任度高可以简化沟通。需要花多大精力去准备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与对方的信任和默契。

沟通内容

这里要探讨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如何让内容在沟通双方之间得到有效传递。

  • 内容选取。明确沟通什么,不沟通什么,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很多人在沟通中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跟着感觉走,往往达不到沟通的效果。内容选取是为沟通目的服务的,与沟通目的关系越大、对达成沟通效果越关键的内容,就越重要。
  • 呈现逻辑。内容选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容的呈现,无论是书面还是当面,逻辑性都很重要。
  • 倾听。很多人在沟通中更注重“说”,有些管理者说起来滔滔不绝,别人没有插嘴的机会,自己说完了就结束沟通,这不是有效的沟通。为了达到沟通效果,要从倾听对方开始。倾听不只是认真听,还要分辨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听出那些不方便直说的话。
  • 确认。当我们收到对方的内容,就想当然地觉得自己理解了对方的意图,造成了很多的“一厢情愿”,也产生了很多沟通上的误会,及时确认对方的意图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点。

影响力

包括职权影响力和非职权影响力。同样的沟通,不同的人来做,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你用尽了各种沟通的技巧,缺依然无法影响对方的观点。这是因为,你对对方的影响只有一小部分来自于沟通本身,真正决定你能否说服对方的,是你对他的影响力。

两个重要的沟通技巧

走上管理之路后,和我们打交道的人越来越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于是沟通中常常会遇到你说你的,他说他的,鸡同鸭讲。有两个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可以有效保证沟通双方在一个频道上,这就是倾听和发问。

倾听

  • 事实。对方说了哪些事实性信息,和你掌握的信息对比有没有不同。如果连基本的事实信息双方都不一致,达成有效的沟通结果就无从谈起了。
  • 感受。对于上述事实信息,双方各自是什么样的感受和判断。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角色不同,惯用思维方式不同,沟通的初衷不同,即使是针对相同的客观事实,双方的感受和看法也常常是不同的,这是沟通中最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
  • 意图。双方沟通的焦点在哪里,为了达到什么意图和目的?

发问

管理者更多的是“说”而不是“听”,更习惯“告诉”而不是“发问”。知识经济时代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能够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是“说”和“告诉”,而是“听”和“发问”。

  • 封闭式问题。只能在某个封闭的集合中选择,不能随意发挥,例如好不好、是不是、行不行。有几种场合适合封闭式问题,比如要降低回答成本的时候、要收敛和聚焦话题的时候、要得出结论并加以确认的时候。
  • 开放式问题。回答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陈述而不受限制。使用这几种场合,比如收集信息和观点的时候、激发对方表达意愿的时候、缓和谈话气氛的时候。

影响力

职权影响力

  • 传统因素。在社会传统意识和规范中,人们对上级的基本姿态是服从的,这源于意识形态。
  • 职位因素。上级对下级有奖惩和评价的权利,使下级对上级有敬畏感,容易遵从上级指示。
  • 资历因素。虽然在互联网领域,很少论资排辈,但一个新人对公司里资深的老员工会有敬重感。

以上三点在越来越年轻的队伍里,渐渐不再适用。能让技术人员心服口服的,只有你比他强很多。

非职权影响力

 

信任

逻辑是:“我之所以听你的,是因为你是某某,我信任你这个人”。

  • 人品。人品端正的人,更容易被别人信赖。
  • 历史表现。我们当前受多大信任,很多程度上来源于我们之前的表现。承诺,就要兑现。不能承诺做不到的事情。

专业

逻辑是:“我之所以听你的,是因为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你比我更专业”。

  • 提升权威度。在特定领域专业度较高的人,对方案往往有更强的话语权。作为管理者,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专业度,但是需要有专业度。要专业到什么程度呢?与对方对你的期待有关系,比他的期待越高,影响力就越大。
  • 提高逻辑性。数据准确、论据充分、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会大大提升观点和结论的可信度。

情绪

逻辑是:“我之所以听你的,是因为我被你打动了”。

  • 通过情怀来感染人。虽然情怀不能当饭吃,但是在一部分人眼里,情怀很重要。有时候对方看到你高远的视角和情怀,就情不自禁想帮一把,甚至会追随你。可以把意图诉诸某个情怀,前提是,它得是真的。
  • 通过情绪来感染人。人不是纯理性的,非理性因素也可以成为重要的影响力。

互惠

逻辑是:“我之所以听你的,是因为我欠你的,我要想办法还给你”。

人们普遍有“还债”心理,愿意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 厘清对方的诉求。去满足对方的诉求,再反过来满足自己的诉求,这就是双赢,是很多合作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如果能捕捉到对方在乎和看重什么,就能说服对方接受你的方案。
  • 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主动提供了帮助,即使没有得到显性的回报,也收获了对他的影响力。

影响力的滥用

管理者的影响力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比如:

  • 开会的时候看手机
  • 开会习惯性迟到
  • 对产品经理的态度是对抗而不是合作
  • 被动响应工作,很少主动规划
  • 对项目漠不关心,没有热情
  • 对线上问题反映迟钝

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让你的团队形成同样的氛围和风气。每个管理者都要牢记,影响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整个团队文化。

管理沟通的三大场景

沟通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好在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向上沟通

向上沟通是技术管理者认为最具挑战性的管理主题之一。

第一类是和上级能不聊就不聊。

  • 上级太忙了,我的事情好像没那么重要,等他闲了再说吧。
  • 找不到上级,他很少在工位,每次碰到他都急匆匆地走开,没机会聊。
  • 把领导交代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呗,有事没事找领导聊啥,最讨厌有事没事讨好领导。
  • 总是觉得和上级有距离感,很难聊到一块儿。
  • 每次见了上级说话都不利索,能用邮件沟通就写邮件吧

第二类是拿捏不好和上级聊的分寸与尺度。

  • 最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要不要和上级说一说呢?
  • 感觉自己离技术越来越远,有些焦虑,是不是可以把上级当作朋友来聊聊呢?
  • 某项目很可能会延期,上次和领导打过招呼了,他不置可否,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我要不要再跟他说一次呢?
  • 我和合作者有些隔阂,不知道适不适合告诉上级。
  • 上级招我来是解决问题的,不是来给上级制造问题的。

第三类是无法领会上级意图。

  • 上级告诉我这个项目要加紧了,可是要加紧到什么程度呢?
  • 上级把这个工作交给我负责,却又安排别人参与进来,这是不信任我吗?
  • 上级让我去做一个调研,也没有说什么时候要结论,到底急不急呢?
  • 老板到底在想什么呢?他最近不找我了。

 第四类是很难影响上级的一些观点和决策。

  • 老板常常有不靠谱的需求和新想法,我不知道该如何柔和又不失礼貌地拒绝。
  • 上级对项目进度的要求总是很高,如何管理上级的预期呢。
  • 有个项目需要向领导申请增加人力,如何跟他说呢?
  • 上级总是不采纳我的建议,有何良策吗?
  • 上级不懂业务,还喜欢拍板做决策,怎么应对?

首先要清楚,当从工程师成为管理者之后,和上级沟通不再是个人意愿和喜好的问题,而是工作职责,是为了团队而必须要做的事情。看方向、带人、做事,哪一个都离不开上级的支持,上级是最重要的协作伙伴,和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必选项。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两个人的沟通实际上是“四个人”的对话:你想表达的、你实际表达的、对方听到的、对方理解的。意图失真在所难免,使用“回放确认”小技巧能避免大的沟通偏差和误会。

最后,无论是“希望上级接受建议”也好,“拒绝上级不合理需求”也好,“调整上级预期”也好,“说服上级给予支持”也好,归结起来都是让上级采纳我们的方案,“输出影响”。可以根据上级的风格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根据上级关切的问题去选取合适的内容和呈现逻辑。

向下沟通

第一类是如何评价员工。

  • A的项目总是延期,每次沟通她都态度积极,表示一定改正,但行动上还是老样子。我该怎么批评她呢?
  • B的工作做得很粗糙,不追求精益求精,只是做完而不是做好。我该怎么批评她,才能让他改正缺点,又不打击他的积极性呢?
  • C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后不主动跟进解决,总是推托说这不是他的问题。我平时跟他说要多担当,但是没有效果。该怎么批评他,让他改正缺点呢?

第二类是沟通不畅。

  • 在沟通的时候A特别沉默,什么都不愿意反馈,问一句答半句,每次沟通都是草草了事,后续怎么和她沟通。
  • 和B总聊不到一个频道,我聊目标,他聊困难,我聊进展,他聊原因。
  • 从来不知道C在想什么,她常常口头上说的是一回事,内心想的又是另一回事,无法知道她的真实诉求。
  • D经常把做出来的成果给我看,我每次都说了“很棒”,为啥她还是情绪不高、闷闷不乐?

第三类是和“牛人”下属的较量。

  • 我们团队的A技术架构能力很强,独立工作能力也很强,我很难对他的发展和工作给出建议和帮助,不知道怎么带他。
  • 我和团队里的架构师B常常在一些技术决策上发生争执,合作不下去了。
  • 我团队的C成长很快,感觉他越来越不服我,我是不是该把技术捡起来?

第四类是不知如何应对“刺头儿”员工。

  • A总是越级汇报,我非常反感,但是又拿他没办法,他特别会讨好我的上级。
  • B总是挑活,还很固执,怎么也改变不了,真是头痛。
  • C总是暗示我给他升职加薪,但我觉得他能力还不够,怎么跟他沟通才能不打击他的积极性呢?
  • D特别情绪化,动不动就跟人吵架,经常在会上乱怼一通,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共事,可他技术能力挺强的,怎么办呢?

首先,批评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促其改变”,对事不对人,不能给人贴标签,指出具体哪里做得不好,并提供改变的“出口”。

其次,作为管理者,如果我们还在和团队的架构师在技术上一较高下,这就不是一个沟通问题,而是管理问题。确切地说,是管理角色认知的问题。管理者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带团队,给工程师充分的授权和发挥空间,帮助工程师解决他们不擅长的问题。

最后,对于那些需要付出非常多精力去管理的员工,首先从“投入产出比”来做评估,对需要淘汰的员工应尽早淘汰,不需要淘汰的员工,应促其发生积极的改变。想要一个人发生改变,需要从他的“痛点”(不满)和“痒点”(愿景)出发,一起制定行动计划,使其发生积极改变。

横向沟通

横向沟通,也叫跨团队沟通,是指和没有直接汇报关系的合作方之间的沟通。对于有明显共同上级的合作方,双方合作的底层逻辑是组织协同。对于无明显共同上级的合作方,双方合作的底层逻辑是利益互换。

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的挑战

  • 团队每个人都干的不错,但公司要求绩效强制分布,必须有人得C,绩效制度非常不合理
  • C只能给大山,但是大山的工作完成得还不错,给B最合适,到底是遵从制度还是遵从公平呢
  • 团队小兰喜欢横向比较,她觉得业绩不比别人差,质疑为什么绩效比别人低,该如何应对
  • 员工的工作内容变化很频繁,评估绩效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用了,该如何维护绩效计划
  • 如何与低绩效员工谈绩效?沟通时间长,聊得还很郁闷

绩效制度的本质

对于组织来说,绩效制度是“人才筛选器”,通过激励先进和淘汰落后,推动组织不断成长进化,提升组织竞争力,实现组织和员工共同发展。对于实现组织目标来说,绩效制度明确了公司内部各个团队和个人的努力方向,让每个团队每个人清晰地知道把什么做好是最重要的,让大家能够聚焦和协同。

“筛选器”是绩效制度的第一性原理。那么,靠什么来筛选呢?正是靠设置不同的绩效等级,把绩效排在后面的员工筛出去——必须有人得C甚至是D。

绩效管理

绩效对于管理者和员工来说,是上下级间的“工作协议”,这个协议约定了上级将以什么方式来考核下级。由此可见,对团队每位员工的要求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优势、能力来做有针对性的约定,核心是上下级相互认同,这才是最大的公平。

  • 制定绩效。管理者希望员工把工作重点放在哪里,需要先有整体的绩效计划。
  • 绩效确认。管理者单方面认同的绩效计划,不能作为有效的“工作协议”,绩效计划需要员工签字。
  • 绩效维护。如果员工工作内容有重大调整,绩效计划就要及时更新。
  • 绩效评估。管理者对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工作表现认真评估并打分。
  • 绩效沟通。管理者就绩效结果和员工充分沟通,达到对齐信息、辅导工作和激励员工的效果。

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的目的包括信息对齐、工作辅导和员工激励。

首先,自己要信服做出的评价结果是合理的,和员工沟通绩效必须有理有据,所有的评价都经得起推敲。接着,和员工正式沟通,认可员工的成绩,陈述他的不足,指出期待和实际表现的差距,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

在沟通过程中,还要遵循几个原则。

  • 具体原则。对员工的评价和判断,要基于客观数据和工作事实,不能凭感觉,避免“我感觉/我印象中”的说法。
  • 倾听原则。很多管理者滔滔不绝地讲,认为自己苦口婆心员工就能听的进去,这是个误区。绩效沟通要达到对齐信息的目的,那就要让员工多表达自己,尤其是有异议的情况下,管理者更要耐心倾听。
  • 面向未来。绩效沟通的重心应放在未来的发展上,而不是聚焦过去的表现。

情绪管理

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容易情绪化的合作者,可能是我们的下级、我们的上级,甚至可能是我们自己。大家都不喜欢和情绪化的人打交道,碰到坏情绪的人唯恐避之不及,敬而远之。

情绪每个人都有,并不是那些情绪化的人所特有的。在工作中,大家唯独对于激动或愤怒耿耿于怀。愤怒是一种战斗情绪,自带攻击属性,非常容易引发另一方高度紧张地回应,无论是选择对抗、防卫或逃避,潜意识里感受到的都是威胁,对合作关系造成很强的破坏性,并且容易传染。愤怒也有着积极的一面,让我们在面对威胁的时候充满勇气和爆发力。所以愤怒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坏东西,只有出现在不合理的场合,才会给我们造成困扰。

如何管理情绪?

  • 认知它。了解它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怎么发挥作用。
  • 接纳它。接纳并疏导自己的情绪压力,而不是压抑它。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看到积极的一面,和它交朋友。
  • 觉察它。建立对情绪的觉察,给予足够的耐心不断练习,直到它变成我们的下意识反应。

这个主题说起来容易,但不好做到,没有人是纯理性的。

posted on 2022-02-24 11:27  别样风景天  阅读(7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