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古本学习札记
礼哥在《歪笑黄老》中提出了崭新的观点,比如对"德"的解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29e5010089aa.html),对小国寡民章的解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b29e5010088aj.html)。
古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中国几千年来,"利出一孔"的专制统治下,很多文人其实完全是文化奴才,其言不可信。
解老之说,以韩非为正。
内法外儒,厚黑之道,帝王之术。
有人认为,《老子》一书为对话体,不过,问的话被删除了。
为了活下去,所以才有生命的种种运动,活下去究竟为了什么,不知道。不讲究各种方法,是否就能活下去,好像很难。人是否能完全把握外界及其变化,似乎没戏。简单地说,人或者就是操心,操心为了什么,又不知道为了什么,人生岂不是荒唐?
无论荒唐与否,荒唐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人生无非是体验的绵延。
所谓百姓者,乃指贵族,庶民无姓。
《老子》思想被后世阉割了。
《老子》各种版本的变迁,让人想到了基因的重组,变异和遗传。不过,有些变异是让这种思想体系更满足中央集权统治需要的(比如说,作为儒家的靶子)。适应不一定是好的,只是相对的。正本清源是有必要的。这似乎也是让人饶有趣味的文化种系发生学。
受程一凡先生的理论启发,现在的《老子》是祖本加上各种评论,后来被人修整后,评论也成了经,又加上评论,然后又混在一起。
应该有一个比简本更早更完整的版本。
资料
與帛書本對照就會發現,在這三組中,王弼本都存在着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後人的誤解而擅自改動,以致于背離原書的問題。(詳參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可見,帛書本的出現,對于糾正文本在流傳過程中産生的訛誤有着重要的作用。
河上公本、傅弈本及蒙文通《道书集校十种》中所收集的各本大致相同。然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郭店楚简《老子》中却无"恬淡"一词,相对应的是:
[1] 帛书甲本:"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
[2] 帛书乙本:"不得已而用之,銛 为上。"
[3] 郭店楚简:"[不]得已而甬之,銛 为上。"
,此字不见于字典,但是《汉语大字典》有""字,读为"chóng"。《龍龕手鑑•糸部》:",直也。" 《康熙字典》有"重也"的解释。
解读这个字,帛书甲、乙本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因为甲本此字的位置为"袭",那么"銛袭"可以解释为"锋利的袭击";乙本为"銛",""的意思是"急速"的样子。因此这两字的意思是"锋利而急速"。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字:它可以被拆分为""和"共",前者为"直接"和"沉重"的意思,后者为"共同"、"一起"的意思(双手共同做一件事),即"倾其全力"的意思。因此,整个字的意思就是"全力重击"。可见,帛书甲、乙本和简本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而简本意胜。
相反地﹐第一﹐郭店本对儒家思想无大挑衅﹐它在关键语辞上也与今本不同(例如今本的「绝仁弃义」在郭本是「绝伪弃虑」)﹔
郭甲→郭甲+郭乙→郭甲乙+郭丙→郭甲乙丙+丁…→帛书稿本
《老子》一书是由甲(或更早的本子)逐渐扩充长大而成的﹐当然每二代之间可能有少许抄本流传出去﹐但成长中的「老子」正本一定有全或半封闭性的传递。[43]其正本必是由甲传给乙﹔乙写下了自己的心得和反省附后﹐再传给丙﹔丙在诵读体会之余再写下自己的感想﹐再由书手或弟子传抄﹐继续往下传。其传抄的过程应是相当严谨的﹐之所以郭简到马王堆﹐除了文字的斟酌增减和新内容的层添之外﹐其它变革很少。[44]这长大的过程包括以上所说的「讹、正、更、失、创」自不在话下﹐但在《老子》立名远扬以前﹐它的宗传似无大分叉﹐所以郭店本除了上述甲的极少量句子被取代以外﹐大致全师通过裘先生所设的或然率检视站。但郭本三组和帛书稿本的关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郭店本就是「我」的直系「祖」。
「单传宗衍」说虽较新颖﹐但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证明郭店「老子」三组间文字的关系已经指向「单传」模式的话﹐也许此说可更见眉目。
一 些 战 国 中 后 期 ( 大 致 与 " 简 老 " 同 时 ) 被 他 人 ( 比 如 《 战 国 策 · 齐 策 》 、 《 庄 子 · 天 下 篇 》 等 ) 引 用 的 老 子 语 句 并 不 见 于 " 简 老 " ;
Powered by Zoundry R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