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tomorrow never comes

The meaning of life is creation,which is independent an boundless.

导航

(转)卤水矿和一个大国的崛起

Posted on 2009-05-06 12:40  Brucegao  阅读(28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一、瓶颈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元年,管仲相齐。

从一个社会底层的小商贩到今天在相府内发号施令的齐国上卿,十多年来的的坎坷与屈辱让管仲感慨良多–但现实没有给他太多时间用来慨叹,上任之初他就答应血气方刚又野心勃勃的齐王(也就是齐桓公),三十年内,齐国将在他管仲的治理下成为北方的霸主。但眼前这个国家面却临两大问题,不先解决它们,生存都有问题,遑论称霸。因为军费不足,齐国一再削减边防部队的规模,而其正南面的鲁则趁此机会屡屡对齐国边境进行军事骚扰;比这更要命的是,在西南,隔着一大坨墙头草一样的弹丸小国,蒸蒸日上的楚正凭借其深远的战略纵深和巨大的人口觊觎着它北面的领土。

军费!军费!军费成了卡住管仲施展抱负的瓶颈,就算齐国的将军们有再好的智谋和战术,也不能指挥动一只吃不饱饭的军队啊!

二、对策

管仲出身贫贱,早年为生计所迫,当过兵,做过生意,走南闯北,含屈忍垢,游走于贩夫走卒与富商巨贾之间,熟知齐国周边各国的情况。

鲁国的实力他再清楚不过:这个国家的决策层内部矛盾复杂,位高权重的鲁国高级贵族们只在国内争权夺利时才展现出少有的决心和勇气,而他们面临关乎国家前途的对外扩张时却缺少果断和魄力。非但如此,鲁国百姓对国事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所以这么多年来,鲁对齐,久和不甘,大战不敢–它最多能制造点边境冲突。

对齐国真正的威胁来自楚,它才是齐国称霸一方的最大绊脚石。楚国人的内聚力强,楚国军队战斗经验丰富,楚文王又有着和齐桓公一样的野心,一旦楚国羽翼丰满,夺取并巩固北方的粮食产地将会是它的最优选择,而这无疑会剥夺齐的发展空间–决不能让楚先发制人!

要遏止楚国向北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只足够强大的军队与其抗衡乃至压过它;要建立一只强大的军队,就必须先振兴齐国的经济–没有坚实的国家经济作基础,单纯依靠军力得来的霸权不过是穷兵黩武,外强中干,难以持久。同理,抑制楚国军事力量的最好办法也是抑制楚国的经济。而楚国经济最薄弱的一环就在食盐,这恰恰是齐国所拥有的!

管仲的脑海里,一副关于贸易战争的宏伟蓝图正在形成。以齐国的天然优势疲敝楚国,让楚国人被迫将全国劳动力的相当一部分都投入到用来交换食盐的丝绸与茶叶的生产,同时齐还能通过与其他各国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物资充实国库,武装自己!

于是管仲上任后颁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将齐国所有的制盐作坊造册登记,统一管理。而这仅仅是振兴齐国盐业的第一步。此外,凡有盐工在实践中做出对制盐技术的一点点改良,管仲每每亲自过问,对其加以奖赏或是提拔,并鼓励他推广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渐渐地,经验丰富的盐工们有了更多的交流,齐国的制盐场所从一家家零散分布的小作坊,发展成规模庞大、生产环节紧凑、工人分工细致的大型盐场,制盐技术在整体上得到极大改善。不过下属们对这些成绩颇不以为然,他们对新任上卿这种不着调的行事方式表示不解:”一不治军,二不授权,却天天忙着和盐工研究煮盐!”

管仲没时间向别人解释他的计划,好在他的背后有齐王在全力支持。齐王不理解管仲的做法,但他了解管仲,相信他这样做自有其道理。

下面,请先看后人对管仲政策的分析。

————————————-管仲老师决策合理性的论证分割线———————————–

Questions A:为什么选择盐?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盐几乎和火有着同等的重要性。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靠钠离子和氯离子来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则主要靠钾离子和磷酸氢根离子维持,这两者决定着体内水的动向。此外,氯元素还是胃液的重要组成元素,主要集中在胃底部的壁细胞把磷酸氢根离子输入血液,而分泌出氢离子输入胃液,这时氯离子从血液中经壁细胞进入胃液,以保持电性平衡,从而形成胃中消化液的主要成分之一-盐酸。更重要的是,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一般蔬菜中都含有少量的钠、钾等元素,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当食物匮乏,不足以供给人体足够的盐分时,为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可以直接补充一些食盐。因此,一只作战部队可能由于外因所迫吃不饱饭,但是战士们打仗之前必须吃到足够的盐!

楚国的基本国情

楚国是春秋各国中领土最多的,其版图覆盖了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即使在今天,这三个省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气候潮湿,丘陵起伏,居民喜吃辣椒。楚地自古不产盐,湖南打出第一口盐井更是解放后的事情。而那时的楚国东不临海,南面是一片蛮荒之地。西边的巴蜀两国倒是产井盐,可惜运输成本太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天湖南人爱吃辣椒,人多以为这是因为辣椒驱潮,可是浙江福建在潮湿程度上与湖湘不相上下,那里的居民却喜甜食。所以湖南人喜吃辣椒可能另有原因–或许是由于自古当地食盐价高,湖湘一带人舍不得往饭菜里放太多盐,由此造成食不甘味,只好大吃辣椒。而春秋时的楚国人就更可怜了–辣椒原产南美,15世纪末才被哥伦布带到欧洲,传到中国时已经是明朝了,所以楚国人连辣椒都没得吃,只好硬着头皮在”国际”市场上高价收购食盐,在这种交换中耗费了本国所产的大量丝绸、漆器–由此可见,战略资源的匮乏对一个谋求崛起的大国来说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Questions B:为什么一定是齐盐?

燕与齐

燕和越是除齐国外拥有较长海岸线的国家。但是燕国地处较为寒冷的渤海北岸,虽然海岸线较长,可真正满足制盐条件的海岸十分有限。不仅如此,制盐对燕国来说的确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但没有人想过靠贩卖食盐提升国家的经济,所以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燕不是齐的竞争对手–在人治社会,一国的某个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振兴往往只是由于某个杰出政治家的一项绝妙政策,等人一死,政策一废,昔日的繁华也就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春秋时期高度依赖个人能力的国家治理结构也为齐国后来的异军突起提供了条件。

齐与越

同为临海国家,齐国比越国幸运的多。齐国沿海富有一种因海而生而含盐量又远高于海水的矿藏–卤水。这是一种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钙的高浓度溶液。目前的勘探显示,即使今天的山东莱州湾南岸仍存有大量地下卤水,估计其总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含盐浓度一般为10-18波美度,比正常海水高4-5倍,而在春秋时期齐国北部的沿海地带,储量巨大的地下浅层卤水的浓度可能比这还要高。

当时齐国制盐的方式被称为淋煎法,除了卤水之外,还用到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和碳酸钠,淋煎法的第一步是利用碳酸根离子与卤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镁和碳酸钙沉淀,得到纯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齐国的盐工一般先在粘土层上挖出一深一浅两个联通的坑,然后在浅坑底部与深坑联通的孔上面铺几层细密的稻草或芦苇,再将其压实作为过滤网,网上撒一层草木灰,接着用收集来的浓卤水淋浇草木灰:

这一过程中,氯化镁和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镁、碳酸钙和氯化钠。而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易溶于水,就会形成沉淀。

碳酸镁和碳酸钙沉淀立即析出并被过滤网拦下,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则溶解到卤水中并随卤水流入深坑,成了高浓度(估计甚至可能是过饱和)氯化钠溶液。盐工将深坑中的浓卤水舀出,此后对卤水的处理方式分两种:

甲、将卤水集中到大陶罐里熬煮以促使水分大量蒸发,然后让卤水在陶罐中自然冷却(也可以浸入冷水加快冷却)。随着温度的降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陶罐的内壁便会生长出一层厚厚的氯化钠结晶;由于卤水中含有未除尽的氯化镁,同时析出的还有少量带苦味的氯化镁水合物,对食盐的口感略有影响。罐中剩余的液体仍然是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可以掺上一些卤水重新用来淋浇草木灰。

乙、将卤水倒在宽阔、平底的浅锅中用火煎熬,火候由富有经验的老盐工来控制。没多久,锅底就会析出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同时,在加热过程中,水合氯化镁先是水解成碱式氯化镁和氯化氢气体,并脱掉五个水分子。接着,在氯化氢环境中,碱式氯化镁继续分解成为白色无味的氧化镁和氯化氢气体。

这样制出的食盐不易潮解,口感良好,主要供给贵族。

而越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越虽有宽广的海岸线,但史书上对越国盐业的记载却寥寥无几,乏善可陈。由于地处水网纵横的江南地区,这一时期的越国正忙于国内地形的改造和种种基础设施建设,无暇大力发展制盐业。更要命的是,越国所在的今天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缺乏像山东沿海那样大量储于沙土地表浅层的卤水矿,因而越国的制盐方法是直接熬煮海水,比较缺乏技术含量。海水中的食盐含量并不算很高,每公斤海水中平均大约含有27克,而食盐的浓度要达到每公斤海水含265克时(30℃)才会结晶出来,所以越国制盐工艺的燃料消耗大,效率很低;而且因为缺少齐国盐业淋浇草木灰这道工序,越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太多,其中的氯化镁极易在潮湿的气候中吸水成为六水合氯化镁晶体,而氯化钙在今天则更是被广泛使用的吸水剂,这两种杂质吸水会导致食盐板结,所以越盐的销路并不好。不过几百年后,比齐国制盐业所采用的淋煎法更高级的摊晒法发源于江苏、浙江沿海,或许正是那里缺少卤水矿以致当地制盐工人穷则思变的缘故。

秦与齐

同样重视盐的生产,又拥有丰富湖盐资源的只有秦–不过,虽然与齐国同样实行国家垄断式的经营手法,秦国的盐政和齐国还略有不同。秦国的盐是”官制民卖”,政府亲自组织食盐生产,产品归政府所有。秦国政府将制成的盐售给各大代理商,代理商再卖给各二级批发商,批发商再……层层加价之后,秦国的盐在”国际”贸易中已失去价格优势。而齐国的垄断模式恰好反过来–”民制官卖”,私人按照官方的标准制成盐后,由官方设立的专门机构统一验收合格,此后由政府定价收购,而这些盐到了齐政府手里就成了威力巨大的贸易武器–齐国政府是”国际”食盐市场上近乎唯一的食盐卖家,拥有完全的定价权,可以根据它的政治目的来左右盐价,而无须顾及其它卖家的价格策略。

————————————-管仲老师决策合理性的论证分割线———————————–

在齐国政府的鼓励和扶植下,渤海之滨的齐国制盐业迅猛发展。此后的几年中,齐国的食盐贸易迅速成了它手中一把无形的巨锤,只要齐国需要,随便往哪个国家上一压,保管它被这沉重的经济负担折磨的透不过气来。

三、取舍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左转·僖公四年》

一国的实际GDP若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其经济总量不到八年便可翻一番。

而为了这一天,管仲已经等了三十年。

公元前656年春季的一天,兵荒马乱的华夏大地上,春秋时期的第一个超级大国–齐,率领着由鲁、宋、陈、卫、郑、许、曹等组成的多国部队入侵蔡国。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蔡国确实很菜,抵抗不到半天就全线崩溃,齐桓公和管仲指部队顺势一路向西,横扫蔡国全境。部队在蔡国西部边境重新集结之后,突然掉头向南,直奔春秋时期版图最为辽阔的楚而来。而此时的楚王甚至还不知道蔡国已被击溃,没有进行军事动员!

等到大兵压境时,得知这一消息的楚国朝廷乱成一团。为了给组织防御争取时间,楚不得不先派使臣前往与齐交涉。

而管仲三言两语就打发走了第一个说客与师。

接下来登场的是屈完,他决定绕过管仲,直接面见齐王。桓公邀请屈完在整装待发的大军阵前陪他阅兵,他们的对话将载入史册。

齐王伸手指向望不到尽头的步兵队列,带着炫耀和自得,半是威胁半是自问地对来使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得到的却是屈完不卑不亢的答复:”君若以德绥诸侯,准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桓公没有再说话。他不想和这种专以编造华而不实的大话忽悠人为业的家伙浪费时间。一丝冷笑在他的脸上瞬间闪过而后消失。此时的管仲正带领一班军事幕僚紧张地拟定最后的作战计划,齐王只等这位上卿派信使为他带来最后出兵的精确时间。让屈完多留一会,给楚国人造成谈判正在进行的假象,正好麻痹一下他们。

然而与此同时,距离阅兵地点不过十里之遥的临时指挥所,一名副官大汗淋漓地冲进管仲的帷幄,顾不上行礼,直接对管仲低声耳语几句。

“反复之国!无耻!”管仲大骂。

鲁国的军队忽然撤走了。

鲁国使者说,当初发兵时,桓公只说要伐蔡,现在蔡国已灭,鲁的军队要回国了。

管仲明白,鲁国人虽然见识短浅,但也不致太傻,一旦伐楚得胜,齐国下一个收拾的目标将是谁不言自明–鲁国需要靠楚国牵制齐国。不思进取、不知自强的鲁人!只知道拉一家打一家的鲁人!

退?三十年来在盐业、冶铁、军政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让齐有了今日的国富兵强,才积累出了齐对另一个大国进行千里奔袭所需要的雄厚物资–所有这些不知耗费了他多少才智,更不知他曾为此得罪过多少王公贵族!难道就这样让自己苦心孤诣为齐国设计执行的称霸大业功亏一篑?!

进?为了伐楚,齐几乎动员了它所有的军事力量,齐鲁边境上只留有一只千人组成的边防部队监视着鲁国军队的动向。万一这次鲁国人下了狠心,千里回师在齐国背后捅上一刀……在这样大的损失前,伐楚的成功也将显得暗淡无光。

人生的抉择犹如一道道选择题,可有时上天只给我们两个选项–坏的选项和更坏的选项。

管仲已经从最初的暴怒中恢复了理智,他决定在楚国得知鲁军的动向前,利用目前的优势再咬上楚国一口。在下属们诧异的目光注视下,仿佛在一瞬间苍老许多的齐国上卿平静地推开桌上的地图,对左右说道:快快通知大王,设盟。

公元656年春末夏初,齐楚结盟。在各国诸侯的见证下,楚国保证今后永不北犯,并向实际由齐国控制的周天子纳贡。作为交换,齐国退还此前侵得蔡国的全部领土。

而那个前来做说客的屈完,竟阴差阳错地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留名青史了。

公元前221年,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从此沿海的盐场尽数被秦收归国有。千百年的潮起潮落带走了渤海之滨的古盐场,随之而去的还有管仲为齐国带来的百年霸业。1939年中,日军一度将中国沿海的盐场悉数占领,产自四川的井盐和大西北的湖盐分别成为这个民族两支主要军事力量的食盐来源。至于在这些制盐工艺迥异于沿海的生产基地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则不是短短一篇文章所能叙述的完的。

 

 

原文地址:http://kexuesongshuhui.blog.163.com/blog/static/9359656720094514234306/?163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