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学习笔记(一)常识篇

概述

作者有幸获得领导的欣赏,从一个技术人员变成技术经理,而且是大数据数据中台的技术经理,所以学习一些技术管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就非常必要,机会难得,对我而言意味着千载难逢,现在把最近学习的项目管理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作为巩固和记录。

为什么要学习项目管理

事实上,项目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一项职场人士的必备技能。通常来讲,程序员精进的道路大概有两条:一条是走个人能力线,成为技术专家;另一条是借助团队能力往前走,成为技术管理者或业务管理者,只是这条路上的管理岗位是需要时机和坑位的,可遇不可求。但是,项目管理则很不同,只要你在一个多人协作的团队,就一定会有项目管理的需求和机会。蓬勃兴起的项目管理学习热潮,为程序员开辟出第三条精进之路。而且,不同于技术管理,这条路线走起来,几乎不需要任何外界依赖因素。一开始你甚至并不需要有组织的明确授权,你只需要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学会更多的项目管理技能和方法,以项目整体目标为己任,主动操心和解决项目团队的问题,帮助团队做得更好就可以了。如果你这么做了,你的 leader 一定会很开心,你的技术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实际上,我身边的很多技术管理者,都非常希望自己团队的程序员能够具备项目管理的 sense 和能力。在许多公司,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主程开始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在他们的绩效考核中,也会明确写入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责任,这种类型的项目负责人已经逐渐成为组织中的中流砥柱。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的程序员,无疑会在这个程序员严重同质化的局面下,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我认为,项目管理是新一代“进化型”程序员的重要底层能力。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呈现出庞大的知识体系,光国际标准就有三套。就拿国内普及度最高的 PMI 标准体系来说,它将项目管理分为十大知识领域和五大过程组,共有 49 个子过程,600 多页内容。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实战经验缺乏,书本知识会显得愈发晦涩难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很幸运,能在关键成长期遇到师傅的引导。如果你完全依靠自己去摸索,要么在实践中撞得“头破血流”,要么迷失在大部头理论的海洋中,无法快速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之道。项目管理是科学、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是一门手艺。只有经过实践操作的磨砺,你才能真正掌握使用所有框架、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时机和火候。我们借用“体机用”的模型来看,“体”是本体,对应于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比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用”是效用,对应于各种纷繁复杂的项目管理实践,比如某某公司的项目管理做法。这些都是可描述、可传授的,市面上你很容易可以找到相应的资料。但是,这些内容都无法真正满足实战中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科学,最难掌握的,其实是“体机用”的这个“机”。这里说的“机”不光指时机,同时还意味着环境和条件,也就是说将知识技能和具体的“场景”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用。

项目管理小知识,越来越发觉,项目经理必备的几个要素很重要:
1、沟通!沟通!沟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业主、上级、下属建设不同的沟通渠道,不同的沟通方法及频次。
2、计划做的好,没啥用,也得做;风险控制很重要,提前暴露风险,做好风险应对策略。
3、脸皮要厚,敢说也得敢干,不要怕说错,敢于试错。
4、让自己成为业务专家才有更多话语权,领导力来源于岗位,能让人尊重的更多是专业技能。
5、习惯复盘,对制定的项目计划出现偏差及时修正。

角色转换

美国电影中经常有句话说,Great power means great responsibility(能力越强,责任就越大)。项目管理这个岗位,让我从管好自己的事,到开始操心别人的事,责任范围一下子扩展开来。这种责任范围的扩大,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全局分析能力、统筹规划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但由于并非天生适合跟人打交道,刚开始时,我丝毫体会不到什么 power,反倒经常感觉有劲儿使不出来,被新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对想要从程序员转做项目管理的同学,有了更多的同理心和体谅。结合我的经历,我把这个转换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 1:凡事恨不得事必躬亲

当我做程序员时,我的工作是高度可控的,我可以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在做项目管理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产出全部依赖别人的工作,于是我会经常性地陷入一种抓狂的状态,着起急来,甚至会忍不住冲上去,替别人做好人家本该做好的事情。但是,后来我慢慢地意识到,对于团队长期的发展而言,这种行为的效率是最低的。可当时的我,跟自己直接去做相比,想办法影响他人去把事情做好,要难得多。那么,如何影响他人去做好一件事呢?在不断地反思之后,我总结出了成功施加影响的三个层次,分别是让人知道要做(Awareness)、有动力做(Desire)和有能力做(Ability)。

我曾经跟一位产品总监合作,他交待工作非常言简意赅,团队只知道最终输出的指令和结论,但完全不清楚背景,更不用说明白他的思考过程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了。有一次,他的下属跟我说:“老大昨天晚上突然给我打电话,让我马上把就要上线的活动停掉,不要再做了。”他非常困惑,因为团队已经投入了一个月的精力,马上就要见到成果了,但没等他问为什么,老大就直接把电话挂了。这样的团队,听上去应该执行力不错,老大的指令都会被立马执行,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发现他们完全谈不上有做事的动力,很多时候都只是照章办事,出了问题也不敢去问,结果往往导致执行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对照刚刚我们所讲的三个层次,这应该只是第一个层次。单方面的工作交待和告知,停留在浅层次的信息传达上,只是让人知道要做,但并不足以让人产生动力,去促成有效的行动。

事后我了解到,这位总监之所以着急叫停,是为了规避短期的政策风险。在我和他沟通之后,他主动找来这位下属,讲明了自己的意图。随后,他们一起制定了一种合理的策略,经过调整之后,这个活动还是如期上线了。这个例子告诉我,在把工作授权给别人时,对于动力(Desire)的关注尤为重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现在做,获取理解及认同,激发团队的动力是项目经理成功授权工作的关键。在动力的基础上,你还要确保你所选择的人有相应的能力来做到这件事情。如果现阶段的团队都没有对应的能力,该怎么办呢?项目成功关键路径上的核心能力缺失,是你作为项目管理人员,要当作最高优先级的风险管理的事项。

从外部引入相应的人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去积极争取短期借调、内部转岗等。从长期来看,你还需要有意识地发现和投资那些团队中最有潜力的人,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工作辅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等,帮助项目组成员发展相应能力,让事情真正落地。以上,就是授权工作时,成功施加影响的三个层次,从让人知道要做、到有动力做,再到有能力做。

误区 2:追在别人屁股后面做监工

在我做项目管理的第一年,经常会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无奈。通常情况下,我会在心里设定一个目标,然后费尽心力地把大家往一处赶,但往往我赶得越是卖力,鸭子们就越是跑得到处都是。其实,项目经理最该做的,不是每天逐个人逐条事项的监督,而是要明确目标,建立机制,并让这个机制运转起来,最终在项目组形成一种良性的秩序。

比如,项目经理要带大家一起开启动会,清晰愿景目标,定义阶段里程碑和完成标准,接着制定分段执行的计划,把事情的所有环节从头到尾捋顺了;项目经理要建立上下游协同的流程规则,明确各个角色在整个过程中的职责,获得大家的认同和共识;项目经理还要建立站会、周会等制度和模版,让进展和风险通过这些良好设计的信息渠道汇聚,借助规则和工具来达到监控的目的。我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把我的经验系统化、分步骤地传递给你。这里你需要记住的是,项目管理并非要让你成为监工,要始终依靠流程和规则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当成熟的秩序在团队中形成之后,从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的项目经理,就可以集中精力去做愿景驱动、激励团队等更高层面的工作,真正做到变“赶”为“引”。

误区 3:拿着锤子,看哪里都是钉子

我曾经见过一位新官上任的项目经理,可能是因为终于得到施展的空间了,一上来就左突右攻,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全都套上去,结果激起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开站会也好,电子看板也罢,本来都是好工具,但是如果引入过程不当或时机不对,会让团队产生抵触心理,最终拿不到好的效果。看到项目中的问题,哪里都很想修理一下,这种心情我非常能理解。但是,你要知道的是,每个项目的现有执行方式,都有它本身的背景和成因,不管现有方法是否先进,都是更加适应本土环境的。在这个课程中,我会跟你分享很多新的方法和工具。但我担心的是,越是好学生,越有马上上手实践的冲动:“看到好的东西,我就想马上在自己的实践中尝试一下。”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我要提醒你,先不要急,你要与项目中的重要干系人加强沟通,理清前因后果,多想想自己的项目现阶段到底最需要什么,这对项目管理方法的成功推进至关重要。每个项目都有它独特的情境。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在你的项目组中,时间、成本、质量、范围这几个因素,到底哪个更重要?哪些是允许有一定调整空间的?

各个角色目前的痛点在哪儿?哪些是最先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背后潜在的原因是什么?

团队对于这个痛点的改进是否有真实需要?需求的迫切程度如何?

你的老板或项目发起人对于项目管理以及你本人的定位是怎样的?关于这些问题与可能的改进,你是否与其沟通过并达成了一致?

如果你打算引入新方法或工具,更适合用怎样的路径进行,是自上而下地全面推广,还是自下而上地一步步优化呢?最有可能从哪个问题切入?

总的来说:

第 1 个误区是凡事都要亲力亲为。遇到事情时,你不要自己直接去做,而是要想办法驱动他人去做好事情。在授权工作时,有三个层次,从让人知道要做,到让人有动力做,再到有能力做。你需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现在做,获取理解及认同,激发团队的动力,同时为每个任务选择能力匹配的授权对象。

第 2 个误区是追着别人做监工。做项目管理,不是要你变成监工,而是要你带领团队明确目标,建立机制,并让这个机制运转起来,要始终依靠流程和规则来约束大家的行为。

第 3 个误区是拿着锤子看哪里都是钉子。每个项目的现有执行方式,都有它本身的背景和成因,你要与项目中的重要干系人加强沟通,理解前因后果,从项目和团队当前的真实痛点出发,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果你已经走上了项目管理之路,在开始系统学习之前,你最好整体梳理一下自己所在项目组的背景情况,这将会为你之后的学习和实践找到方向。

其他项目小便签:
1.如果项目经理忙于琐碎的细节,自己成为瓶颈,无法有效管理团队,那么团队必然失控。很多时候项目出了问题,自己一个熬通宵解决,感觉没有一个人帮得上忙。项目组成员都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2.信息中心要求使用微服务技术来做系统,受限于项目组技术储备和业务压力,第一阶段我坚持使用SpringBoot技术+传统技术实现,而没有使用SpringCloud组件,千方百计确保项目关键模块先上线,让业务部门看到希望,给团队看到希望。这样做的后果是,业务保住了,但是系统立马面临改造,相当于技术上做无用功,好在这些技术工作慢慢都消化在项目推进中。最后的结果是业务和技术都保住了,现在回显起来,自己的决策应该是对的,那时我一个人基本站在了信息中心对立面,甲方项目经理都要绝交了。事后项目上线了,运行稳定,业务部门满意,信息中心才慢慢改变态度,并对我的决定表示理解,说“不管是乙方项目团队还是信息中心都是为业务部门服务,他们满意了,项目就成功了”。
3.在项目管理中,我通过引入日报机制(必须发送日报)、周报(通过钉钉发布,里面包括关键用户、甲方项目经理)、每周四发布代码(开发轮着部署代码)、建立项目组成员工作特点清单(记录他们的工作特点,在进度控制中采取不同策略,执行力强的人不用天天催,执行弱的人半天催一次),每周五过周计划,然后周日晚上整理下周的计划,并当天晚上发布到工作群,每月阶段性汇报,等机制慢慢让项目步入正轨。
4.我总结的是:要做好一件事情:事前规划(计划管理)+把事情做好(质量管理)+执行力(过程管理)+有效的沟通汇报。

十大领域五大过程组

项目管理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既包含工程技术、管理技术,又与组织行为学息息相关,比如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同时还涉及金融、会计等经济学范畴,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项目管理的历史

1917 年,美国一位名叫亨利·甘特的机械工程师,发明了著名的甘特图,就是一张标明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的图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管理学会曾经专门设立亨利·甘特金质奖章,并把第一枚授予了已故的甘特,当时他所享有的盛誉可见一斑。时间切换到 1957 年,美国的路易斯维化工厂。他们把检修流程精细分解后,竟然发现,只要缩短最长路线上工序的工期,就能够缩短整个检修的时间。这就是至今项目管理工作者还在应用的“关键路径法”,简称 CPM。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举世瞩目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更是让项目管理方法从此风靡全球。进入 90 年代后,项目管理逐步标准化,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三大项目管理的研究体系,分别是欧洲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和英国的 PRINCE2 体系。我要介绍的十大领域五大过程组,就是出自在国内普及度最高的美国 PMI 标准体系。

什么是项目管理

要登上月球,光有宏大的想法可远远不够,你还需要让这个想法成为现实的大量资源,以及一套科学严谨的落地方法。“项目管理就是变理想为现实,化抽象为具体的一门科学和艺术。”这是我听到过的对项目管理最为精辟的总结。《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这本大部头可以说是项目管理领域的圣经,它的第一版是由 PMI 组织了 200 多名世界各国项目管理专家,历时四年完成的,目前已经演进到第六版,可以说是集世界项目管理界精英之大成了。现在,就让我带你去看看这本书中对项目以及项目管理的官方定义。

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项目管理就是将各种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

具体来讲,项目管理就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由于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PMI 把它分为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和十大知识领域,共 49 个子过程。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项目管理的十大领域。

项目管理的十大知识领域

项目管理的十大领域,将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划分为: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干系人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其中,进度、成本、质量、范围是 4 个核心领域,风险、沟通、采购、资源、干系人管理是 5 个辅助领域和 1 个整体领域,如下图所示:

学会了这些过程方法之后,不管你做什么,都可以按照项目管理的框架和方法去做。我们来借助一个实际场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比如,你的部门最近有大量新员工入职,同时业务发展涉及越来越多的跨部门合作,领导希望你组织一场跨部门的篮球竞技活动,让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起来。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如果你熟悉项目管理十大领域,就可以尝试从以下十个角度,快速地进行完整而有效的分析思考。

1. 干系人管理:如何管理干系人?

首先,你要弄明白一件事:在这个活动中,哪些人会是你的干系人?项目发起人对活动的预期效果是什么?比如说增进团队的协作,提升凝聚力等。除此之外,这个项目是否存在更多的潜在干系方,可以助力到活动的成功举办呢?比如,经过一番了解,你发现 HR 部门最近刚刚成立了团建组,很愿意为活动提供赞助,那么,这时你需要思考,如何拿到这笔赞助?HR 总监对于活动的诉求又是什么?最后,分析完干系方之后,你要思考一下,如何更好地管理干系人的期望和影响?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决定,都需要谁来拍板?干系人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

2. 范围管理:做什么?

分析完各方干系人的诉求,就可以进一步来划定项目交付的范围了。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主要任务是搞清楚到底要做到哪些事,才能更好地达成各方的期望。比如,这次篮球赛的预期目标具体是什么?是更关注活动的参与度和投入度、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还是活动的对外影响力?你要确保围绕着预期目标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然后再进一步确定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分别要完成的具体工作。

3. 进度管理:花多长时间?

把理想变为现实,你需要一步一步来。进度管理,就是说你要规划好阶段性步骤,同时明确每个里程碑的目标成果和时间安排。比如,活动的总工期是一个月,那么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项目并确认概要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规划并落实人力和各项资源的投入;

第三阶段,确定具体的活动流程和详细分工,完成活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做好活动当天现场的统筹和运作。

4. 成本管理:花多大代价?

你要思考一下,活动预算有多少?资金什么时候到位?如何使用?你要去关注整个预算中成本最高的开销是什么,比如是一笔价格不菲的教练费,然后,你要判断这笔投入可能带来的收益,也就是说钱是否用到了刀刃上?总之,你要从全局视角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管理项目的各项投入,以达到更加匹配目标的预期效果。

5. 质量管理:达到什么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需要先确定这次活动圆满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是现场参与人数、参与者满意度、管理者的满意度,还是对外传播效果?然后,以终为始,思考一下,你需要引入哪些必要的流程和方法,以保障活动效果的达成。

6. 资源管理:有多少内部资源?

你要知道,公司内有哪些核心资源是可以使用的?比如,宣传渠道、设计人员和经费支持等。另外,公司内部有哪些人可以作为支援活动的志愿者呢?公司可以提供活动所需的哪些物品?

7. 采购管理:有多少还要买?

确定了可以使用的公司资源以后,你要接着思考,还有哪些是需要外部采购?有哪些工作需要外部人员支持?如果经费受限,是否可以通过交换资源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外部支持?

8. 沟通管理:如何管理沟通?

从这个角度出发,你需要考虑的是,活动策划团队、执行团队分别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项目沟通?与发起人和赞助方的沟通方式和频率是怎样的?你如何保持团队内外项目信息的高效传递,使用什么方式来同步进展?

9. 风险管理:如何应对风险?

你要弄清楚哪些风险可能会妨碍这次篮球赛的成功举办,比如天气因素、场地因素、交通管制、赞助方经费紧张、物料供应延期、公司内外政策变化导致活动被喊停、业务压力大导致兼职志愿者流失等等。你需要提前做好系统性的风险识别,分等级制定应对策略。

10. 整合管理: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整合管理是要告诉你,作为这个活动的大内总管,你该如何去统筹全局,整合并协调各个环节的利益冲突和工作安排,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下,根据活动的目标“裁剪”出合适的过程、方法和工具,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达到全局的最优效果。

看到这里,你应该会发现,即使只是一场简单的团建活动,想要真正把它做好,其实并不容易,你需要多方位的思考框架来指导落地实践。有同学给我留言说,自己同时并行着很多项目,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我刚刚介绍的这十大领域,就提供了十个有效的思考角度,包含了你能想到的项目运作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多难多复杂的项目,所包含的要素无非就是这些,你都可以借鉴我们刚刚使用的框架进行拆解,逐个梳理,快速理清头绪。

总结:首先,我给你简单介绍了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项目管理的官方定义。接着,借助实际案例,我们对项目管理的十大领域进行了层层拆解。实际上,项目管理工作的涉及面非常广。关于项目管理的职责定位,不同组织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我所在的网易杭研项目管理部,将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提炼总结成了 12 个字:保目标,助决策,提效能,促协作。

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 PDCA 循环,它最早来自于质量管理领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规划(Plan)、执行(Do)、检查 (Check) 和行动 (Act) 这四个步骤,又称戴明环。可以说,这四个步骤提供了一个简易的思考和做事框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循环并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了,而是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别看它很简单,实际上,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是普适!

戴明环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项目管理领域。PMI 遵循 PDCA 的法则,将所有的项目管理活动分成了五大过程组,分别是启动过程组、规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监控过程组和收尾过程组。如下图所示:

启动过程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启动过程组意味着正式开始一个项目,或者是开始一个项目中的新阶段,包括识别干系人和制定项目章程两个子过程,我们先来说说制定项目章程。启动过程组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过程组之一,越是持有结果导向的人,就越容易马上直奔主题去做,根本不管什么项目章程。

最近我的一个项目经理,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团队中来了一位新的负责人,新官上任之后,立马开始快速推进一个新的战略项目。这位负责人总觉得进度太慢,就整天抓着这位项目经理不放,让他反复催着大家每条事项要结果,弄得他苦不堪言。在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我发现,这个项目之所以推进困难,是因为大家的配合意愿不高。尤其是那些涉及上下游衔接合作的环节,很少有人会主动推着往前走。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项目有很多疑问,比如,这个项目的整体愿景是什么?做这些任务,是为了达成什么目标?怎么才能把这些任务和现有的工作安排得很协调呢?他们看不到项目整体,只是在完成一条条的具体任务。

这位项目经理非常有责任心,总是各个节点反复不断地去催,一个一个环节去推动,但他越是卖力,越觉得推进困难。我跟他说:“你这样看似很努力,但其实这就像是拿着小铲子推土,效率太低。就算你晚上都不睡觉,恐怕也只能这样。”那么,更有效率的方式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在启动一个新项目或新阶段时,首先要建立项目章程,并且通过启动会去公开确认。启动会的作用,就好比一个大型的推土机,是面对项目组全员,正式宣告一个新项目或新阶段的开始,公开确认项目章程,包括明晰各方干系人的期望和诉求,设定愿景目标和重要里程碑,确定责任分工和沟通机制等。

很多程序员刚开始做项目经理时,思维没有转过来,一拿到项目,就会立刻进入分析、设计、写代码的状态,却没有意识到,如果在启动会上把这些问题交待清楚了,就会省去非常多的后期沟通成本。如果涉及到跨部门的项目,启动会就更加重要了。项目经理要积极创造一个场合,邀请更高的管理层出面,讲清楚项目的背景、目标和重要性。除此之外,启动会也是项目管理人员获得公开授权的有效方式,可以让你之后的推进工作更容易开展。

规划过程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规划过程组可以说是项目管理工作中最为繁重的一个环节了。如果说启动是要明确目标,那么,规划就是要把愿景目标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方案和工作路线。对规划过程组进行有效管理, 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干系人的认可和参与。你需要根据预期目标,明确项目范围,确定项目的里程碑阶段目标,为项目的执行做好各项准备。对于一个复杂项目来说,规划通常是一个渐进明晰的过程,近期的规划往往是最具体的,需要拆分到具体版本和工作项(如下图所示),而远期的规划则相对比较模糊。随着收集和掌握的信息逐渐增多,规划也要进一步动态细化,不断更新。我会在第 5 讲中着重讲一讲规划的常见问题,给你分享一份常见的避坑指南。

执行过程组(言出必行,行之必果)

规划做好之后,就是考验执行力的时候了。这个阶段重在整合资源,推进项目落地,完成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如果在启动和规划环节做好了,到了执行环节,项目经理反而会轻松一些。这就好比汽车在高速上跑起来之后,如果你设定了 100 码的定速巡航,汽车自己就会执行运转。这时,你的工作更侧重于确保项目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确保各个环节按照规划进行,并且能够真正做到位。那么,怎么来判断是否做到位了呢?这就要讲到监控过程组了。

监控过程组(审时度势,沉着应变)

执行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一成不变。当外界环境或内部要求发生变化时,项目管理者也要审时度势,沉着应变,适时地调整各方,以更好地实现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定期对项目的进展、范围、质量等进行跟踪和监控,识别目前的进度与计划之间的偏差,从而快速准确地采取办法进行纠正和调整。在专栏后面的内容中,我会跟你介绍一下,如何通过一些大盘或报表,有效地监控项目中的各项信息。

收尾过程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收尾过程组是五个过程中的最后一个,而头和尾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所以我要重点强调一下。在这个阶段,你要交付项目成果,组织团队的回顾复盘,归档所有文档等组织过程资产,正式结束一个项目或阶段。就像刚刚结束一场大考一样,项目发布上线之日,就是项目经理的解放日,项目经理可能会想:“管它是死是活,我都不想再看第二眼了。”这种心情我非常能理解,但虎头蛇尾其实是最应该规避的毛病。所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重要的事说三遍:“复盘!复盘!复盘!”不管项目成功与否,“趁热”复盘都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就我们团队而言,我们不光会复盘正常结束的项目,对于那些中途被叫停的非正常“死亡”项目,我们会格外重视,并立即复盘。我把这种复盘会称为“验尸会”。这样的复盘通常会带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比如哪些致命风险需要在一开始就被很好地管理和应对,再来一次的话,我们该怎么做。

互联网项目管理的职责定位

五大过程组是非常经典的项目管理模型,但是从互联网类业务的情境来看,我们往往会觉得很迷惑,因为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边界相互交叠在一起,产品需求就如同海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浪中夹杂着小浪。除非产品下线,否则“造浪机”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根本就不会停息,看不到哪里是尽头,又哪来的启动和收尾呢?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产品而言,研发期和运营期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非像传统软件那样,有个清晰的项目交付目标和时间周期。这样海浪式迭代演进的过程,给追求确定性和控制感的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不过,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从项目管理的方法层面来看,经典方法仍然是通用和普适的,只是你需要基于你的场景,找到对应颗粒度下的 PDCA 闭环管理方法。那么,把我们所讲的十大领域五大过程组,放在互联网的实战场景中,项目经理到底在做什么呢?我们说,项目管理有着天然的无边界属性,这也就意味着,放眼全局你能看到的地方,你什么都得操心、什么活都得干。所以,要搞清楚这件事,其实是很难的。别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输出、自己的作品和固定的职责,但是好的项目经理却是融于无形的,整体项目团队的产出就是项目经理的作品。

你还记得我在上一讲的最后提到的我们团队总结提炼的 12 个字吗?“保目标、助决策、提效能、促协作。”这 12 个字看上去简单,却真的是我们团队整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体现在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更体现在项目经理的绩效考核、晋升答辩等过程中,是指导项目管理实战工作的基本纲领,下图是这个基本纲领的总览:

我们先从纵向来看,在从战略到执行的过程中,项目管理的两项职能是保目标和助决策,这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驱动的闭环。把业务最顶层的战略意图,清晰地反应在每个人每一天的执行中,其实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层层地进行拆解。首先,你要围绕组织绩效目标,定位出核心的 3~5 件要事,即关键战役,再把关键战役进行规划分解,拆到可交付可验收的里程碑,最后落地到版本 / 迭代的工作安排中。

接着,你还要通过清晰而系统的反馈机制和平台,把执行中的进展状态、变更、风险等集中呈现,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进行优化和调整。比如,结合产出进度来调整业务策略,通过里程碑状态信息来调整目标和规划的节奏,根据人力投入的分布,来优化整体的资源配置。这些就是保目标、助决策的部分。然后,我们从横向去看,提效能和促协作,本质上都是工作在上下游跨角色协同的这条线上,链条越长,协同就越是复杂。

提效能是要去关注和消灭团队中的低价值工作所引发的效能痛点。举个例子,假如测试环境的部署耗时很长,这已经成为了整个团队的瓶颈,那你就要想办法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自动化,从而为整条链条提速。促协作则是着眼于使用各种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让高价值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合作。比如,建立清晰有效的信息渠道和沟通机制,积极推动各角色达成共识等,实现全局价值的最大化。

总结一下,保目标、助决策是要打通从战略到执行的闭环,提效能、促协作则是打通上下游协同的闭环,这 12 个字就是我对于互联网实战中项目管理职责定位的理解。关于它们在实战中的具体应用,我会在专栏后面的内容中详细地为你介绍。

总结

好了,讲到这里,项目管理的常识我就都介绍完了。十大知识领域和五大过程组,代表了整个项目管理知识领域中的一横一纵两条主线。这个知识地图,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提供了一套标准框架。

你需要对这些知识有整体的认知,这些基础理论可以给你的实践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不过,你没有必要一一记得,在第二模块“硬技能篇”,我会从这几个过程组和知识领域出发,结合实践中的常见痛点,给你介绍更多实用的方法。你要知道,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并不会有什么一招制胜的银弹,但是,只要你跟着专栏进行系统地学习,认真思考,谨慎实践,就必定会在项目管理领域有所成就。

以后关于数据中台系列的总结大部分来自Geek Time的课件,大家可以自行关键字搜索。

 

posted on 2021-01-01 14:52  伯安知心  阅读(191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