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舶来)

导引:从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的两大事件谈起

网飞版本《三体》

  • 原著和影视

黑神话悟空

一、比较文学是什么?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乐黛云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rapports de fait),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卡雷(一译伽列)

  • 东西方的界定

  • 比较文学绝不只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 不同文化的影响(卡莱尔与惠特曼。《源氏物语》与《长恨歌》,中国文学与儒家文化圈)

    • 影响的推动力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基亚:《比较文学》(推荐严保译本)

比较文学(litterature compatree)的提法,有时也换称一般和比较文学(litterature generale et comparee)....它基本上是一种智力活动,旨在研究一切被称为文学或可被称为文学的对象,使之与构成一种文化的其他成分发生关系。——伊夫·谢弗勒《比较文学》 (中译本,第9页)

比较文学是一种探讨的方法,是对各种假设的论证、对文本提出质疑的方式。-伊夫·谢弗勒《比较文学》(中译本,第10页)

本书的宗旨依然是为比较文学(也被称为“比较文学研究,或“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辨解,力图阐明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人文科学中的其他从事文学研究的学科相比,产生于欧洲多民族、多语种环境中的比较文学,尤其以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而曲尽其妙。这门学科的必要性早已不容置疑。 德胡戈·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导论·第三版前言》,方维规泽

  • 比较文学不只是一种和思维方式,而是一种独立学科

二、比较文学做什么?

  1. 做不同民族文学的比较,认识和评价不同民族文学的精神风貌与审美特质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1. “严监生”(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与“阿巴贡”或“夏洛克”或“葛朗台”或“泼留希金”的比较
    2. 中外文类之比较,如金克木的《<梨俱吠陀>的祭祖诗和《诗经》的“雅”、“颂”》(见于金克木的《比较文化论集》),或杨周翰的《中西悼亡诗之比较》(见于杨周翰的《镜子与七巧板》),或饶芃子等人所著《中西小说比较》。
  2. 做不同民族关系的梳理、考辨、分析与评价,从中找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的规律。

    1. 目的:从中找到不同民族、不同文之间的文学交流的规律。
    2. 《一千零一夜》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3. 德国浪漫主义对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4. 近代以来的法国文学对欧洲各国文学的影响.....
    5. 对孙悟空形象的来历的讨论。
    6. 《春香传》与《西厢记》
    7. 《源氏物语》与中国古典诗歌
    8. 日本的剪灯余话与中国的《剪灯新话》之间的关系
  3. 做古今中外文学的大规模综合比较,追寻人类文学发展的动因和发展路径的异同比较。

    1. 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吝啬鬼”形象。

      1. 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多余人”形象。
      2. 世界文学史上书写“复仇”主题的名作。
  4. 做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寻求共同的文心。

    1. “荷马问题”“莎士比亚问题”“兰陵笑笑生问题“曹雪芹问题”(各民族经典性作品的作者的存疑反映出对于经典的质疑,和民族文学生产的问题)
    2. 乔治·史密斯对苏美尔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大洪水故事的解读。《圣经·旧约·创世纪》“洪水浩劫”的故事、中国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洪水故事新罗长人故事与《奥德赛》中的巨人故事。
    3. 你的例子.....
  5. 做人类共同诗学的探讨,寻求共同的诗心。

    1.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pdf
    2. 杨周翰:《中西悼亡诗之比较》中西悼亡诗之比较.pdf

一言以蔽之,这种抒情诗常常是由诗人生涯中的失意挫折而忆往日在贫穷逆境中的伴侣之情,回忆起亡人曾成功地维系着的和谐的家庭关系,诗人往往为自己的丧失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既然我们考虑到这些写于被贬谪或自我流放时期(李贽就是如此)的诗歌之诱因,那么这类诗歌就以称为"流亡诗",其特征就是往往带有一种死别之融即一种无法重聚的分离

  • 《阳羡鹤笼》

    • 不断改编成为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但是本来是印度佛教东传而来(台湾当代作家张晓风的小说《人环》 (1981年台北出版),将许彦鹅笼的故事,演变为有心理活动、环境衬托与细腻描写的当代小说。然而,其题材、基本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关系,依然如故。)
  • 刻舟求剑

  • 曹冲称像

三、比较文学怎么做?

3.1 学科层面

  • 任何一门研究,着手时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哪些问题别人已经做过研究。这项工作称为“综览全部文献”。其目的正是避免重复别人已做过的工作。-【美】李达三:《从书目学入手研究比较文学》,李嘉祐译,见于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比较文学讲演录》,第170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3.2 研究主体层面

  • 今天的文学已不单是本国作品所组成,而是越来越向众多不同的文化开放:比较学家的志向正好是对来自异域、走向异域、涉及异域的作品感兴趣,他们在这个领域里拥有不同忽视的经验。——伊夫·谢弗勒的《比较文学》(中译本,第5页)

  • 与他人的接触是比较文学活动的核心所在,而且可以说仅此一点就足于使这种比较活动合法化。——伊夫·谢弗勒的《比较文学》(中译本,第11页)

    • 研究主体的装备:语言、文学、文化、志趣、学术训练……
  • 既然世界不同文化必然在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发展,那么相互比较,发现差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比较研究离不了“异”、“同”的发现和比较。同质文学内的比较研究往往从求“同”入手,在“同”中找出联系,找出规律。东西比较文学则不可单纯求“同”,必须采取异同比较的方法,既求同又求异。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

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箫儿,在你指上调;(变一支眉笔在你眉梢上撩,变一方纱巾在你粉颈上绕,变一只蝈蝈儿在你卧床边叫,变一尊弥勒佛在你梦里笑;)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 --明代《乐府吴调》

“愿变为心上人的口边之笛”(古希腊诗人)

“愿变为心上人身边的跳蚤和虱子”(德国作家)

“愿变为意中人腰间之带。”(西班牙十七世纪剧作家罗哈斯)

四、比较文学为什么?

比较文学的使命是:通过与别的国家、民族(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发现国家民族文学中的相对性。 比较文学的空间、横向外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就如同时间和纵向的外延对所有文学学者一样, 是一个中枢性的问题:这二者都为我们提供必不可少的透视法和关系的比较。它们将我们从那种自以为是的狭隘绝对主义中解放出来,而这种绝对主义观念正是由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中的我们这一代人造成的。--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前景》见于广西大学比较文学教学研究翻译中心:《比较文学译文集》,第55页。

任何一个民族文学专家都知道在其专业领域里,比较文学的启迪是不可或缺的。怎么能够谈论《静观集》 (Contemplations)而不提及维吉尔(Virgle)和但丁(Dante),或者谈论马尔罗(Malraux)而无视尼采(Nietzsche)和印度的圣诗呢?--马利尤斯-弗朗索瓦基亚为伊夫·谢弗勒的《比较文学》(中译本,第2页)所
撰序言。

  • 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 促进人类共同体意识
  • 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 丰富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抵达对文学本质及发展动因的认识

五、比较文学会怎么样?

  • 走向总体文学?
  • 走向比较诗学?
  • 走向世界文学?
  • 走向比较文化?
  • 走向文化研究?
  • 走向消亡

比较文学无限开放的可能性

六、学比较文学需要哪些装备?

  • 比较的思维意识

    • 思维训练和敏感性
  • 宏阔的国际视野

  • 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

  • 宽广的文化素养

  • 卓越的知识结构

  • 出色的外语水平

  • 世界主义眼界

  • 民族文化与文学的根基

七、"比较文学概论”这门课能够带给你什么

  • 唤醒、激活你所有的文学阅读经验;
  • 融汇贯通你所有关于跨学科、跨界限的经验、思考与灵感;
  • 培育并鉴别你的文学趣味;
  • 培育或者充沛你的世界意识与国际眼光;
  • 打通迄今你所学的有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含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知识壁垒、学科樊篱,为你构建起中外汇通、熔古铸今的学科视野;
  • 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的方式,培育并充实你的互联网意识与思维;
  • 为构建人格健全、视野宏阔、气度恢弘的新新人类提前布局。

八、进一步研读文献

  •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 (德)胡戈·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导论》,方维规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译序、中译本序言、第三版前言、绪论
  • (法)伊夫·谢弗勒:《比较文学》,王炳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序言”、“前言”、“第一章定义”
  • (美)李达三:《从书目学入手研究比较文学》,李嘉祐译,见于深圳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比较文学讲演录》,第164-188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 (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绪论”。

九,课后思考与探究

2024年至今,中国比较文学发生了两大事件,其一为乐黛云教授的辞世,其二为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四届年会的召开。请选取其中的一个事件,查找相关的新闻报道和相关学者的文章,完成一篇2000 字的调研报告。

查找并整理至少20本中外比较文学著作的书影详细目录、出版信息,在第三次上课前提交。

posted @   bnulwq  阅读(7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相关博文:
阅读排行:
· 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项目,让我损失了近一半的绩效!
· 清华大学推出第四讲使用 DeepSeek + DeepResearch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 实操Deepseek接入个人知识库
· CSnakes vs Python.NET:高效嵌入与灵活互通的跨语言方案对比
· 易语言 —— 开山篇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