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中的可比性

一、“可比性”对比较文学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什么是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陈惇、刘象愚)

“简单说,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的可能性与学术价值。”(李伟昉主编《比较文学》,第25页)

  • 与之相对的是“不可比性”

倍尔西阿尼所以是一位无比的歌唱家,正是因为她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

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在这里也可以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唯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本, 只是他们的种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马克思全集》第517-518页,1960年版)

  • 对于可比性的追问:被质疑的危机论

    • 二十世纪初期,意大利比较文学家克洛伊的质疑

    • 1951教堂山会议的质疑

    • 1953巴斯耐克的质疑

      • 推荐阅读:比较文学危机论,刘向宇
    • 文学的死亡论战

    • 数字人文与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的合法性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文学就是专门研究文学关系的学问。因此,要想解决好可比性问题,首先就应该从理论上阐明这些文学关系是否存在,它们又为什么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从而也就阐明了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基础。

二、怎样理解可比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亲缘关系(事实关系 )、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所谓“亲缘关系”,指的是在文学交流的过程中, 各个民族文学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结果在它们之中出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它们好像攀亲一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它们各自的文学成果中可以找到种种外来的影响,外来的根源,同时它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文学成就施惠于其他民族。所以,我们说,在这些民族之间,在这些民族文学的某些文学现象之间存在着亲缘联系和因果联系。

  • 古希腊到当代的欧美文化,中心有所变化

    • 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古罗马➡巴黎(伦敦)➡美国
    • 晚出的文化中心都有向此前的文化中心学习模仿的过程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古代文学,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和中国现代话剧,《圣经·创世记》和弥尔顿的《失乐园》等,都十分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亲缘联系和因果联系。这种情况人所共见,不容置疑。早期的比较文学专门研究这种民族文学之间的亲缘联系和因果联系。

郭沫若与惠特曼、郁达夫与劳伦斯和日本人小说、戴望舒和法国浪漫主义

即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之课程言,亦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文学史上,或佛教故事在印度或中国文学史上之影响及演变等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研究之真谛。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歌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之可言矣。 --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见于其《金明馆丛稿二编》。

  • 《拉奥孔——论绘画与诗歌的界限》

    • 中外古代的文论中都有诗画功能互通互借的说法,如“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语),“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北宋张舜民语) 等。只是到了20世纪,人们把这种研究类型叫做“跨学科研究”。

无亲缘关系和因果联系的文学现象之间为什么会具有可比性呢?

a.人类文化的统一性与“整体意识”“全球意识”
b.从文学本身的内在品质入手,有助于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者的头脑的产物这个而头脑用它所专用的方式掌握世界, 这文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李伟昉主编的《比较文学》在对比较文学的可比性进行分析和分类时,提出了“同类的可比性”“历史渊源的可比性”"义理阐释与审美评价的可比性”的划分,可以参看。(第29-34页)

警惕两种倾向

要警惕两种倾向。其一为极端的“不可比性”。如美国纽约大学的艾米莉.阿普特(Emily Apter)教授在其《反世界文学:不可译性的政治学》中就主张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跨越的”,明确反对空谈“跨文化”。其二为西方一体论的“绝对可比性”。黑格尔就是这种西方中心可比性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美学》中将希腊神话与印度神话相比较,认为印度神话中关于湿婆神的描写显得污秽,不如荷马史诗中的诸神神圣纯洁。

  • 《荷马史诗》中也有乱伦和暴力,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得以成立的审美基础,必须要有跨文化认同的视角(比较文学学科的纵深历史,不能够犯绝对可比性的错误)

中国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是一个大障碍。--黑格尔:《美学》(朱光潜汉译本,商务印书馆)第3卷第170页。

  • 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界悬而未决的公案

    • “史诗”: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 重要节点:莫言诺贝尔奖

    • 文化政治学分析
    • 与民族情感紧密相连

自风谣以进于诗,于是自此三种混合的质素趋于分别的发展:由语言的质素以演成舞诗(或剧诗)。 旧时把《诗经》分成风、雅、颂三类,我们若从大体上观察,则雅近于史诗,冯可以当抒情诗,而颂字训容,又相当于剧诗。--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中新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 既有对于自身文学史发展面貌的判断,又与国际上的发展做对话,既有学术又有情怀
  • 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学实践紧密相连,不是处理陈芝麻烂谷子的历史。

中国有没有悲剧?也已经成为公案之一?

  • 王国维:悲剧与红楼梦,也是与国际对话

三、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兴起的意义何在?

比较文学发源于欧洲,具有鲜明的地域局限,并且受制于“欧洲西方中心论”。普适性诉求与理论建设和研究实践中存在的偏颇。

  • 有益的补充和跳出中心论

  • 普适性研究,找到结论,研究需要实践和宗旨言行一致

  • 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体系、文学传统、价值观念、审美习惯等背景上存在的差异,恰恰是可比性得以显现的场所。

  • 对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颠覆、对比较文学研究视域的拓展和补充(象征意味,知识核心、学科谱系以及学术话语还是在欧洲手里,不能拘泥于这种小的改变。)

  • 文化多样性与“中心-边缘结构”的拆解。

  • 没有东方,没有中国,比较文学便不成其为真正的比较文学。(艾田伯)

    • 中国之欧洲:讲到中国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

进一步阅读文献

陈惇、刘象愚: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24年版。

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第四版),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4版。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学》(第四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第4版。

李伟防主编:《比较文学》“第一章第一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40页。

袁鹤翔:《东西比较文学:其可能性之探讨》。

五、课后研学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不可比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比较文学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2、同一民族文学内部的文学比较,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吗?

3、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开展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posted @   bnulwq  阅读(6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相关博文:
阅读排行:
· 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项目,让我损失了近一半的绩效!
· 清华大学推出第四讲使用 DeepSeek + DeepResearch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 实操Deepseek接入个人知识库
· CSnakes vs Python.NET:高效嵌入与灵活互通的跨语言方案对比
· 易语言 —— 开山篇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