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二学科历史的简介

  • 史前史、学科史

    • 自发和系统的关系

三、国外比较文学史前史的概况

五个时代

  • 古罗马

    • 源头,承接古希腊
  • 中世纪欧洲

    • 欧洲文化语言大一统
    • 民族语言发展旺盛
  • 文艺复兴时期

  • 十八世纪

  • 十九世纪初

十五个代表人物

  • 贺拉斯

    • 立法者形象
    • 提倡借鉴古希腊文学
  • 普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 道德说教
    • 用比较的方法论述,在学术界尤其是西方文化史影响深远
  • 塔西佗《演说家的对话》

    • 比较演说家和演说模式

      • 著名结论:对于两个演说家(西塞罗和迪波西尼),表面类似,风格不同
      • 比较的案例
  • 莫克罗比乌斯《神农节》

  • 但丁《论俗语》

    • 意大利民族语言发展文学的可能
    • 意大利文学的重要创造者
    • 处理意大利俗语语文学的关系,对于欧洲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 斯卡里格《诗学》

    • 用比较的方法,对于不同语言、民族的现象进行探讨,影响深远
  • 夏尔·贝洛《路易十四时代》

  • 布瓦洛:古今之争

    • 高举古典主义大旗

      • 同时期例如莫里哀的喜剧打破古典文艺的清规戒律,产生论争
    • 面临新旧文学权力话语竞争的时代(夸民族和民族内部都有涉及,在内部发生的甚至更加经常)

  • 伏尔泰《论史诗》(1727),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欧洲各民族的史诗--共同的法则。

    • 贴近近现代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 梳理文学发展谱系,在民族诗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
  • 莱辛《汉堡剧评》对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均有尝试。

    • 对比伏尔泰和莎士比亚的鬼魂形象(暗夜还是阳光下)

      • 描述形象的社会建构与文学创造比较——是否符合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审美期待
    • 为后世的平行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 赫尔德:文学史应是一个整体,应该包括不同的民族文学,主要观点见于其搜集整理的《民歌集》。

    • 启发后世创作者
  • 歌德:《歌德谈话录》

    • 研究世界文学绕不开的基本观点
  • 施莱格尔兄弟《论戏剧艺术和文学》 《论印度大的语言和智慧》

  •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论德国》

    • 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引发美学家丹娜的文学与社会的相关研究

    • 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北方之沉重与南方之浪漫

      • 安徒生的童话和传记——以人生和岁月的苦涩在孩童面前强颜欢笑
      • 中国那杯文化的比较——北方的中正平和的大气中原和的南方的烟雨江南的缠绵爱情

四、比较文学学科史概述

比较文学学科兴起的条件

      • 哥伦布、麦哲伦、大航海的纷争

        • 欧洲在殖民时代对于世界认识的不断变化

          • 中国东方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完成了对于自身“世界意识”的启蒙
        • 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

          •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市场促进人的世界意识

            • 比较学科群的崛起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兴起的重要标志:

  •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
  • 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 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 1900年,巴黎国际文学会议将“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予以讨论;
  • 1900年,贝茨编订《比较文学书目》。

十八世纪形成-最早以法国为中心

五、比较文学发展的三驾马车

法国学派

巴尔登斯伯格(1871~1958)一---个真正“站在各国之间的交叉路口上”的人,《歌德在法国》、《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书目》

梵·第根(1871~1948)--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比较文学论》(1931)。

卡雷和基亚--继承并发展了梵·第根的理论确立法国学派体系的学者,《比较文学》。

.美国学派的崛起——

一些事件

  • 19世纪末,哈佛大学设立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 1899年,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个比较文学系;
  • 1903年,哥伦比亚大学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报》
  • 1904年,哈佛大学建立比较文学系;
  • 1942年,“比较文学委员会”创立;
  •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成立

一些人物和理论:

  • 韦勒克:《文学理论》(1949)、《比较文学的概念》(1953)、《比较文学的危机》(1958);
  • 列文:主张从国际的高度来研究文学,对“主题学”的界定及实践;
  •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 奥尔德里奇:“没有任何关联的作品的平行类司研究”是“平行研究”的基本任务。

前苏联比较文学学者

  • 维谢洛夫斯基(1838~1906) 《比较诗学》
  • 日尔蒙斯基(1891~1971)的“历史类型”学说

六、教堂山会议及其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意义。

1958年在美国的北卡大学举行了“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这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三架马车之间的论争。

目前,以国家为标志的学派之争已告结束,代之而起的将是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探讨。

以国家为学派的论争并没有结束,以韩国为代表的学者展示出一种狭隘的眼光

进一步研读书目

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

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科史》,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编委会编:《中国比较文学年鉴》 (198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第14-36页。

干永昌等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油每译文出版社,1985年。

posted @   bnulwq  阅读(7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相关博文:
阅读排行:
· 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项目,让我损失了近一半的绩效!
· 清华大学推出第四讲使用 DeepSeek + DeepResearch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 实操Deepseek接入个人知识库
· CSnakes vs Python.NET:高效嵌入与灵活互通的跨语言方案对比
· 易语言 —— 开山篇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