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考察比较文学史前史的几条原则

比较文学固然离不开“比较”,但“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比较”。

  • 比较是一种通用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不等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

  • 文化交流史实重要的研究支撑,但是比较文学不是这种学科本身

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是比较文学萌芽和兴盛的大前提、大背景。

以上三条原则,基本适合于对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比较文学史前史的考察。

二、中国比较文学史前史的三个阶段

  • 萌芽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 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

    •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文学论争(传统、革新、全盘细化)

      • 对于小说的评价的颠覆

      • 诗歌与小说的关系的错位——甚至于一种精神危机

        • 罗摩诗力说
        • 王国维以尼采等为工具讨论古典文学
  • 中国比较文学趋向成热期:“五四”前至一九四九年。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则是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三、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

  • 港台比较文学的发展。

    • 纯粹的祖国文学研究
  •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前4册发表,学者通常将此事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

据介绍,比较文学系未来的发展重心包括两方面,一是凭借教学和科研创新加强文学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作用,让文学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其它生活世界发生有机勾连的重要媒介;二是在中文和外文学科发展的总体方向上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深入探究联合中文和外文学科优势的路径,以期打破学科壁垒,改变现有人文学科格局,切实地推进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

四、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

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第四版),第33。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重新崛起,大体上与国际比较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进入的第三发展阶段重合。“真正让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占有一席特殊地位的其实并不只是两者在时间上的巧合,而是中国比较文学相对于欧美比较文学而言那种内在的深刻差异,以及它的重新崛起和积极参与为世界比较文学所作出的贡献。”

乐黛云: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比较文学所以能成为全球第三阶段比较文学的积极倡导者,首先是由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帝国文化霸权,始终如一地全力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其次,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长期以来,中国和印度、日本、波斯以及欧洲各国都有过深远的文化交往;第三, 近百年来,中国人对外国文化和外国语言勤奋学习,不断积累,使得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一般来说,要远胜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这就使得中国比较文学有可能在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学研究这一领域,置身于前沿。第四,中国比较文学以“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作为现代比较文学的精髓,对各国比较文学的派别和成果兼收并蓄。

  • 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1、极大地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充实了其研究内容
    • 2、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面不同”的理念,为国际比较文学界和思想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思想资源
    • 3、使得西方汉学研究、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这三个互不相干的学术圈子出现了相互靠拢及互补、互识、互证的发展格局。以上是对外。而对内所作贡献也颇值得关注与肯定
    • 4、推动了国内文学研究在理论、方法等层面的深刻变化
    • 5、对国内学术界更具有开拓性和实质性的贡献体现在对国内翻译学学科建设和对传统史学研究的视野拓展上
  • 比较文学对于民族研究方法,翻译学和民族史学以及国际汉学在国内的建设影响深远

posted @   bnulwq  阅读(7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相关博文:
阅读排行:
· 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项目,让我损失了近一半的绩效!
· 清华大学推出第四讲使用 DeepSeek + DeepResearch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 实操Deepseek接入个人知识库
· CSnakes vs Python.NET:高效嵌入与灵活互通的跨语言方案对比
· 易语言 —— 开山篇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