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2——主题学
一、定义
-
主题: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创作逻辑和作家内心的统一)
-
主题研究:对文学作品主题所进行的研究,它探求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所表现的中心思想,重点是研究该主题的具体内涵。(主题学不只是研究主题的学问,会限制研究范围)
-
比较文学主题学:是对文学作品所有的内容性要素(包括主题,不限于主题)所积淀的人类类同或相似经验的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它研究某一主题、人物、题材、意象等文学作品内容性因素在不同民族、国家中的流传及在不同作家笔下获得的不同处理。
- 一般意义上的主题研究:具体,是研究具体实际的个别主题
- 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对于人类共同经验的共时和历时研究,在各个民族间传播,是外部的形式
例一:唐璜形象及其演变
一般主题研究:
拜伦长篇叙事诗《唐璜》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国家的的奇异经历和非凡遭遇,广泛描写了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现实,讽刺批判了以“神圣同盟”为代表的欧洲反动保守势力,以及虚伪、堕落的英国资产阶级社会。
比较文学主题学视域下的唐璜形象:
- 起源:唐璜本来是14、15世纪西班牙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 出身贵族,是一个登徒子。他引诱少女安娜,后被其父亲的石像拉入地狱。
- 流传:1630年,西班牙作家加布里埃尔·杰列茨以笔名蒂尔索德·德·莫利纳(Tirso de Molina)发表戏剧《塞维利亚的登徒子,又名石客》;莫里哀喜剧《唐璜,又名石宴》(1665年首演);高乃依悲剧《唐璜》(1677);莫扎特歌剧《遭报应的浪荡子,有名堂·乔万尼》(1787):拜伦叙事诗《唐璜》(18 18-18 23);霍夫曼小说《唐璜,一个旅游爱好者的不寻常遭遇》;普希金的戏剧《石客》(1830);巴尔扎克小说《长命水》(1830);梅里美小说《炼狱里的灵魂》 (1834) ;大仲马戏剧《唐璜·德·马拉尼亚,又名堕落天使》(1836) ;萧伯纳剧《人与超人》(1903)。
例二:“灰阑记”跨越时空的旅行
《圣经·旧约全书·列王纪上》第三章中记载了所罗门王用灰阑断案的故事。佛教故事集《贤愚经》: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给弟子说到国王阿婆罗提目怯治理国家的成就时,提到他断两妇人争一子案的故事。
中国最早记录灰阑故事的是东汉时期应劭辑录的《风俗演义》: 颍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数月俱怀妊。长妇胎伤,因闭匿之。弟妇生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丞相黄霸出坐殿前,令卒抱儿,取两妇各十步,叱妇日:“自往取之。”长妇抱持甚急,儿大啼叫,弟妇恐伤害之,因乃放与,而心甚怆怆, 长妇甚喜。霸日:“此弟子也。”责问乃伏。(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3页)
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李行道):张海棠、马员外、马员外之妻、赵令史、包拯1832年,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被法国汉学家朱利安(Stanislas Julien)(1797-1873)译为法文。1876年至1927年之间,又有三个德语德·福克(Alfred Forke,1867-1944)的译本(1927)。
1945年,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写了名剧《高加索灰阑记》。剧情起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高加索地区的个集体农庄争夺一个种满果树的山谷。解决纠纷后,邻庄人集体演了一出名为《灰阑记》的戏中戏,并声称这个戏是从中国来的,其实剧情其实发生在古代的格鲁吉亚。戏中戏写总督夫人和女仆为争夺孩子发生纠纷,士兵用古老的灰阑计,把孩子判给了养育他的格鲁雪。
- 力气和亲情的标准(对于孩子的感情,是否敢于伤害)
主题学进入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主题学的发展,与19世纪初期德国学者、作家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等德国学者、作家对民俗学的研究有很大关系。他们起初探索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如研究灰姑娘、亚瑟王、罗宾汉故事的流传演变等,逐渐把视野扩大到一些永恒主题:友谊、时间、别离、世外桃源等的研究。处于跨民族、国界研究的需要,主题学研究便与比较文学接上了关系。
二、主题学研究的一些领域
文学作品由若干内容要素和若干形式要素构成,内容要素有主题:(theme)、题材(subject matter或subject material)、人物(character)、情节(story)、意象(image)、套语(topos)、原型(archetype)等。对文学这些内容性要素的比较研究研究,构成了比较文学主题学的内容。
2.1 主题
主题学范围里的主题研究,关注文学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同一主题发传承核板演变,背景是跨文化、跨媒介的以及跨时空的。(贯穿作品的中心思想)
追寻的主题:这个主题中有一个关键情境,就是为了获取某个宝物、信物、圣物、信仰或理想,到远方去不断历险和接受考验。古希腊神话中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的故事。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世纪亚瑟王骑士寻找圣杯的传奇故事,但丁的《神曲》,17世纪英国小说《天路历程》,中国明代小说《天宝太监西洋记》,20世纪德语小说家卡夫卡的《城堡》等,都是表现追寻主题的典范之作。
乐园主题(或桃花源、伊甸园主题) :表活人类期许美好生活和黄金时代的愿望。陶宝明的《桃花源记》, 《圣经·创世纪》中伊甸园的故事,古希腊的牧歌中的阿卡迪亚,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乌有之乡, 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中的亚登森林,伏尔泰小说《老实人》中的黄金国。
死而复生主题:起源自古希腊神话中,掌管丰产与农业的女神德墨特尔的女儿珀耳塞福涅死而复生的故事。这个主题被后世作家不断演绎,例如劳伦斯的诗歌《巴伐利亚的龙胆花》《灵船》等,还有他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都表达了死而再生的主题。
归家的主题: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二十世纪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其中典型。
2.2 人物
在文学史上,有一些内涵特别丰富、能够触动人类本质属性和欲望的人物,他们不断被后世作家改写、续写。
- 第一类是远古神话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被后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作家不断采用。如希腊神话中的海伦,安德洛玛克,俄狄浦斯,阿芙洛狄忒,宙斯,普罗米修斯等。
- 第二类是历史上实有其人或可能实有其人的人物:贞德,浮士德,唐璜,杨家将,孟姜女,包公,梁山泊,陈世美等。
- 第三类是由作家创造出来的,因其高度的概括性和巨大的思想、艺术价值,超越了时代,具有普遍、长远意义的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答尔丢夫等。
这三类人物,在发展演变中,其称呼可能变化,而主题意蕴或基本属性可以大致不变,从而形成一个家族或系列。如多余人系列,守财奴系列,撒旦系列,堂·吉诃德系列等。
浮士德
浮士德雏型、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的故事书等,寻找浮士德形象的发展脉络。1587年,德国出版了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1588年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写成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德国大诗人歌德诗剧《浮士德》。 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1947)。
西方文学中的主题性人物所表现的主题经常是变化的,有时两个作家对同一人物竟赋予截然相反的个性。如《圣经》中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该隐在拜伦笔下却成了一位值得歌颂的英雄。撒旦更是有众多的面孔,在弥尔顿的《失乐园》里是反抗专制的英雄,《浮士德》 中的墨菲斯托是一个诱惑者,拜伦《曼弗雷德》中的弗雷德是一个孤独的厌世者,果戈里《钦差大臣》中的假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滑稽的角色。
2.3 题材
题材是经过理性推敲、选择、提炼,并经过集中、综合、虚构等加工手处理过的素材。在题材范围内,主题学
可以探讨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1)对各民族神话和民间文学中相似题材的比较研究。如大洪水神话,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有。灰姑娘故事,据研究者统计,光在欧洲和亚洲,就有345种不同的版本。(2)作家对业已存在的故事、情节、事件、经验的加工和处理。
2.4 意象
意象指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例如“水”的意象。一些意象,被持续使用,其固定所指和规定性,构成其独特的传统。在中国,这样的意象有“月”,有柳,有竹,雁,马,石,黄昏,梦境等。在西方国家,花有花语,鸟有鸟语,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玫瑰、水仙、猫、 夜莺、杜鹃鸟等,都是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
三、原型批评与比较文学主题学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盛于西方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 12-19 91)。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借助于原型批评的推动,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走向深入。
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和容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在人类文化中,不断有神话和宗教仪式的原始类型出现。容格认为,远古人类反复的生活经历在我们祖先心灵上会留下印记和影象,即“原始模型”;这种原始模型会被人类集体无意识地世代继承下来,并且在宗教、梦境、个人想象和文学作品得到重现。
弗莱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解释“原型”:“关于文学,我首先注意的东西之一是其结构单位的稳定性。比如说在喜剧中,某些主题、情景和人物类型从阿里斯托芬时代直到我们今天都没有多大变化地保持下来。我曾用‘原型’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结构单位。”
文学中存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一种把一首诗同其他的诗联系起来,并因此有助于整合统一我们的文学经验的象征”。
- 不大讲究材料的搜集和实证
原型批评家对原型进行分类,其来源多依据古希腊、罗马神话, 《圣经》神话及中世纪传说,类别主要有:死而复生,原罪与赎罪,地狱之行,寻找圣父,受难,失乐园,世界末日灾难等。具体到文学创作中,几乎每一种古希腊和《圣经》中的神话传说、人物、 他们的故事,都可以代表一种原型,使后来的作家与其对接。
美国小说家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第一、第三、第四章的标题分别为“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七日,八日,这三天恰好是当年从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的“一九一零年六月二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历史中的这四天时间,都与耶稣基督的受难与复活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连。小说四个部分在时间上与宗教神话故事相对应、重合,以基督庄严圣洁、轰轰烈烈的一生来反衬康普生家后代自私、得不到爱、受挫、 失败、互相仇视的生活;把现代人的生活和基督的神话相比较,赋予它一种人类普遍命运的色彩。
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描写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点到次日凌晨二点共18个小时中,三个爱尔兰都柏林人斯蒂芬·代达罗斯、布鲁姆和莫莉夫妇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其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 中情节和人物活动的框架。乔伊斯为这部描写现代都柏林人生活的小说起了一个古代英雄的名字,意在使二者产生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情节、场景、人物、主题等各个方面。这种神话框架的应用,旨在“建立一种以古指今的持续平行关系,......它使以徒劳和混乱为特征的现代历史的广阔图景,获得了表现形式和重大意义。”(T.S.艾略特)
【推荐】编程新体验,更懂你的AI,立即体验豆包MarsCode编程助手
【推荐】凌霞软件回馈社区,博客园 & 1Panel & Halo 联合会员上线
【推荐】抖音旗下AI助手豆包,你的智能百科全书,全免费不限次数
【推荐】博客园社区专享云产品让利特惠,阿里云新客6.5折上折
【推荐】轻量又高性能的 SSH 工具 IShell:AI 加持,快人一步
· 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项目,让我损失了近一半的绩效!
· 清华大学推出第四讲使用 DeepSeek + DeepResearch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 实操Deepseek接入个人知识库
· CSnakes vs Python.NET:高效嵌入与灵活互通的跨语言方案对比
· 易语言 —— 开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