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3——译介学

一、什么是译介学?

1.1 媒介

  1. 第一类是个人媒介,指作家、翻译家、批评家,还有一些非文学工作者,如游客、传教士、商人、流亡者等。
  2. 第二类是文学团体和社会环境媒介,包括文学社团、沙龙、刊物、学术会议等。(期待对于世界和学界产生影响)
  3. 第三类是文字与材料媒介,主要指翻译活动及其成果-译本。在20世纪后半期以来,独立演变成译介学(翻译研究),成为比较文学最具本质属性的研究领域之一。(最开始在影响研究的范围内,当下先关学科,翻译研究独立于中外语言文学成为一级学科,同时还有国别学)

传统的翻译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 第一类属于外语教学范畴,旨在探讨对外语的理解与表达,如对英语中某些特征句型如何理解,如何译成中文的讨论,或是研究翻译的技巧,诸如长短句的处理,语法结构的处理,某些译作和译家的翻译成就等等。
  • 第二类属于翻译理论范畴,多结合现代语言学、交际学、符号学等各种理论,对翻译现象作理论性的阐发,或从理论上进行归纳和提高,总结出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等。
  • 第三类属于翻译史范畴。这一类研究除了对翻译活动和翻译事件的描述,还有大量的对翻译家、翻译流派的翻译主张等的探讨,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等。

比较文学译介学和传统的翻译研究的区别

  1. 研究角度不同:比较学者研究翻译,多把其对象(译者、译本、翻译行为)置于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文化或社会的背景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何通过翻译进行交流。
  2. 研究重点不同:传统翻译研究多重视语言的转换过程,以及与之有关的理论问题,而比较文学译介学关心的是,在这些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它们的相互理解和交融,相互误解和排斥,以及相互误解而导致的文化扭曲与变形。比较文学学者一般不会涉及这些现象的翻译学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二、译介学的发展历程

  •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的第一部第七章“媒介”里,列入“译本和翻译者”的论题,开比较文学研究翻译问题的开端。他在书中指出:“在大多数的场合中,翻译便是传播的必要的工具,而译本之研究更是比较文学的大部分工作的不可少的大前提。”1951年基亚在他的专著《比较文学》中又提出了研究译者和译作的问。他认为在这方面有许多“心理的”、“历史的工作”可做。他把翻译研究视作比较文学的“具体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20世纪70-80年代,翻译研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文化转向。这次文化转向,是随着国际学术界在60年代开始涌现的理论大潮而出现的。它以后解构主义为基于,包括了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不同流派,涉及语言学、符号学、哲学、历史、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在这种文化理论大潮的影响下,传统的翻译研究,就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文化转向。

转向之后对翻译研究,把翻译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注重翻译对译入语文化的影响,认为翻译是基于文化深处的一种行为,并非狭义上词汇、句子、篇章的语言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译出语与译入语在其各自文化背景下达到相同的效。

  • 翻译研究于是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政治意识形态、殖民、种族、性别等因素的介入。例如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就指出英语作为译入语时,大多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而英语作为译出语时,大多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这就体现出了文化的不平等(葛浩文对于莫言的翻译和国内译者对于海外文学翻译在当下的市场和影响),此时就应该进行适当的文化干预,改变英语国家的“语言霸权”,加强全球文化交流的平等状态,这就是文化转向的影响。
  • 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一书的第七章也是最后一章“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中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在女性主义等等的影响下。),应该把翻译研究视作一门主导学科,而把比较文学当做它的一个有价值的、但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研究领域。(目前没有发生,但是翻译研究在比较研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随着翻译研究的跨文化转向,本雅明写于1921年的一篇文章《翻译者的任务》受到高度重视。本雅明说:“译文源自原文——与其说源自其生命,毋宁说源自其来世的生命。因为译文比之原文晚到,又由于重要的世界文学作品在其发源的时代都没有发现它们选中的译者,所以,它们的翻译便标志着它们持续生命的阶段。”本雅明破除了原作本质主义的观念,把译作视为原作生命的延续或者重生。
  • 随着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热的兴起,翻译被纳入到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加以考察。美国比较文学学者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在其2003年出版的著作《什么是世界文学》( What is World Literatre)中,把世界文学定义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World literature is an elliptical refraction of national literatures).

三、译介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3.1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此术语出自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译介学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源语言作品的改写、归化,是必然发生的。翻译既然是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就必然会增添新的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加上了译者的理解、风格等个人色彩。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四种主要形式:

  1. 个性化翻译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著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不是全集的译本而是单译本)

image

翻译中缺乏对应词的问题:汉语中有丰富的烹饪词汇:炒、炸、 滑、溜、煮、焖、煎、蒸、炖、烧、烤等,英语中就缺乏如此多的对应词,把汉语译成英语,如何“归化”?法语中有大量关于酒的词汇,意大利语中关于面包的语汇也有三十多种。阿拉伯语中有数以百计的骆驼及其身体各部分的词汇,爱斯基摩语中有不可胜数的关于“雪”的词汇,同样使外译汉工作者感到汉语对应
词的匮乏。

  1. 误译与漏译
  • 陶渊明《责子》诗“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的翻译。‘’
  • 赵景深把契诃夫小说《万卡》英译本中的milky wayi译成牛奶路”。与"牛奶路”有关的句子:....天上闪烁着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象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一样。
  • 汝龙根据俄语原文的翻译:整个天空点缀着繁星,快活地眨眼。天河那么清楚地呈现出来,就好象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1. 节译与编译

近代翻译家蟠溪子翻译英国近代小说家哈格德(Henry Haggard, 1856-1925)的长篇小说Joan Haste(中译本为《迦因小传》)。为了不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相悖,故意把原著中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两情缠绵未婚先孕的情节删去了。后来林纾重译此书,把删掉处补全,结果激起强烈反响。

寅半生在《游戏世界》第11期(1907年)载文《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说:“吾向读《迦因小传》而深叹迦因之为清洁娟好,不染污浊,甘牺牲生命以成人之美,实情界中之天仙也。吾今读《迦因小传》而后知迦因之为人淫贱卑鄙、不知廉耻,弃人生义务而殉所欢,实情界中之蟊贼也。此非吾思想之矛盾也,以所见译本之不同故也。盖自有蟠溪子译本,而迦因之身价忽登九天;亦自有林畏庐译本,而迦因之身价忽坠九渊。"

  1. 转译

也称为重译,因为它使原作经过了“两度变形”。它指借助一种外语去翻译另一外语国的文学作品。比如俄国果戈里的作品翻译成日文,中国译者再把日文译本翻成中文。

3.2 翻译文学和翻译文学史

在中外学术界,把翻译文学视作民族(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已是毫无疑义的共识。英国翻译家菲茨杰拉德翻译的波斯诗人的诗集《鲁拜集》被视作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在法国,本世纪70年代出过一本《法国现代文学史》,其中第27章“外国作品的翻译” 就是把1945-1969年间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法国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1990年出版的《加拿大文学史》 (英语文学卷)第四章同样是专谈翻译文学的。

  • 阅读外国文学读的是译本,但是往往把译本等于原作,但是从性质上来讲是属于翻译文学,是本国文学——定位的转换——翻译研究的热潮

  • 在我国,无论是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还是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等等,都设有翻译文学的专章。

  • 翻译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翻译文学既然是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间进行交流的载体,那么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实体,从史的角度进行纵深部析的时候,它就应该既有外国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思潮等的“引进”(也即翻译)情况的评述,又有以上这一切在另一个新文学环境里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等情况的分析。

四、林译小说的创造性叛逆及其影响

林纾(字琴南,1852-1924)一生翻译了20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影响之大,以致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林译小说”,现代作家像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都受过林译小说的巨大影响。但同时,林译小说又饱受指责,认为他翻译了大量、三流作品; 混淆文类;译文不忠实于原作。

  • 二流作品
  • 混淆文类
  • 译文不忠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 杨绛译本:“我愿神使你老爷和生在世上的所有的侠客都倒霉。”
  • 林译《魔侠传》:“此等侠客在法宜骈首而诛,不留一人以害社会。”
  • 从译介学角度,看林译小说中的创造性叛逆,会发现一座研究的富矿。刘洪涛、刘倩:《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 中,从“误译--文化碰撞与添油加醋、漏译--知难而退与删繁就简、增译--成人之美与自我发挥、个性化翻译一-意境营造与传统言情”四个方面,详尽分析了林译小说《迦茵小传》如何对英国近代小说家哈葛德的原作进行了创造性叛逆。
  • 从时代特点来看,当时的翻译正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林的作品是较为优秀的一类。林译小说中大量存在的删节、曲解、改动,涉及到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初次相会时,两种迥然不同社会形态、文学形态相互征服和改造的情形。林纾如此删节、曲解、改动,是为了对原作进行归化,使其本土化,合于中国国情。
  • 反观: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直译,收效甚微

林译小说的创造性叛逆(和本意出入很大,这是时代理解的状况。)

  1. 改动书名

《情天补恨录》,《鬼窟藏娇》、《三千年艳尸记》,《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之类。把狄更斯的《奥列弗·退斯特》译为《贼史》,《大卫·考伯菲尔》译为《块肉余生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译为《魔侠传》。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成《黑奴吁天录》。林纾把英国随笔作家兰姆改写本《莎士比亚故事集》翻译成《吟边燕语》。具体作品译成《情惑》(《维洛那二绅士》)、《婚诡》 (《第十二夜》)、《鬼诏》(《哈姆莱特》)、《女变》(《李尔王》)、《肉券》(《威尼斯商人》、《铸情》(《罗米欧和朱丽叶》)。

  1. 大量删节原著

完整的《堂·吉诃德》中译本,字数有70余万字,《魔侠传》只存五分之一。《大卫·考伯菲尔》80余万,译成《块肉余生述》,剩了29万。 林纾删节原著的原则是只保留基本故事线索。他认为与故事线索无关的议论,描写、抒情心理活动都在删除之列。以《现身说法》为例。原著是托尔斯泰第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其对主人公尼古里连卡心理发展过程的展示,是小说的精髄和灵魂。 林译《现身说法》保留了原作叙述的所有事件:跳舞、打猎,考试,恶作剧......。精减、压缩的,恰恰是对事件而发,靠议论抒情连缀起来的心理过程的展示。

  1. 对原作的误译、曲解(对于感情是发乎情止乎礼,对于西方的情感表达接受产生变异。再有就是林纾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理解西方作品的情感,因此产生大量的曲解。)

小仲马《茶花女》本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但被林纾和同时代人理解成才子佳人故事,把它类比成唐传奇《霍小玉传》,从译作中找到了“红颜薄命”、 “吟风啸月”、“缠绵别恨”、“哀感顽艳”之类《长恨歌》、《瑟琶行》早已表达过的深合封建文人审美口味的内容。于是有人感慨:“视西人之事,多有与吾国相契合者。”

林纾传统的认知结构使他无法理解西方思想体系,曲解是不可避免的。对母亲的爱成了“孝”,对情人的爱成了守节, 把多情善感解释为“心性慈祥”,“忠厚”解释为“仁义” ,“天使”变成了“仙”。中国没有符合正统的女皇,林纾就觉得西方也不应有,于是,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译成了“王后”。如同是“用西人材料,写唐宋之事。”

林纾小说的思想倾向和形成研究

林纾在译作中的批语,以及为译本所写的序、叙、跋、后记,也是研究林译小说的重要材料,从中可以发现林纾的思想重心和倾向。

  • 林纾自称“叫日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所以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从作品选择,到内容的附会,他都不放过反帝爱国的内容。林纾翻译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和当时的反华禁约运动相呼应。他翻译此书, “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
  • 林纾翻译司各特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是因为其中讲撒克逊遗民和诺曼人对抗的民族解放战争,有深刻的暗示意味。林译日本作家德富芦花《不如归》,也对其中稍稍涉及的中日甲午海战大发议论,赞扬镇远,定远二舰英勇杀敌、 “凛若天人”的英雄气概。
  • 林纾写的大量序跋一类文字,也对不久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借题发挥。他时常以西方文学的例子,批驳新文化运动的革命主张。如从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中,他看到了英国下等社会之“可鄙之事”,“半开化时之弊俗”,因而告诫人们“不必心醉西风,渭欧人尽胜于亚”,反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 在《吟边燕语》中,他发现在文明进化的英国,莎士比亚大写神仙鬼怪之事,因感慨道:“英国固以新为政也,而不废莎氏之诗”,“而吾国少年强济之士......丑诋其故老,放弃
    其前载,惟新之从。”
  • 除了研究林译小说文本之外,还可以把林译小说作为整体, 放到晚清民初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研究它的生成和意义。
  • 林译小说以描写侦探、历险、复仇和浪漫爱情的作品居多,占总数近三分之一。有《神枢鬼藏录》、 《歇洛克案开场》,《贝克侦探谈》, 《金风铁雨录》、《女师饮剑记》、《新天方夜谭》、《迦茵小传》、《鬼山狼侠传》等五、六十种。涉及的作家有史蒂文生,哈葛德,柯南道尔等。
  • 林纾翻译这类艺术水平都不属于上乘的作品,原因要从晚清民初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寻找。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失败的情势下,被改良派大力提倡的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便很快转向,描写侦探、武侠、言情、黑幕的旧派小说日盛。与旧派小说精神上有很多联系的西方世纪未通俗文学便象潮水一般涌了进来。这这股外国文学翻译的大潮中,林纾无疑是其中翻译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

对于旧派小说改造的推动

林译小说还对旧派小说的繁荣、艺术手段的翻新,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它们是一种互动关系:推动了公案小说向侦探小说过渡。林纾翻译·科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有七种, 包括《歇洛克奇案开场》 (《血字的研究》)、《金风铁雨录》(《迈卡·克拉克》)、《电影楼台》(《拉弗尔斯·霍行实》)、《蛇女士传》 (《城外》)等。

为言情小说、鸳鸯蝴蝶派作品推波助澜。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小仲马《茶花女》), 《迦茵小传》等开了这类作品的滥荡。尤其是《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迎和了封建士大夫及小市民怜香惜玉之情,引起巨大反响,被世人称为外国的《红楼梦》。

林译小说在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对近代小说,包括“旧派”小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它对现代小说的影响。现代作家像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在他们的成长期,都受过林译小说的巨大影响。

翻译中缺乏对应词的问题:汉语中有丰富的烹饪词汇:炒、炸、 滑、溜、煮、焖、煎、蒸、炖、烧、烤等,英语中就缺乏如此多的对应词,把汉语译成英语,如何“归化”?法语中有大量关于酒的词汇,意大利语中关于面包的语汇也有三十多种。阿拉伯语中有数以百计的骆驼及其身体各部分的词汇,爱斯基摩语中有不可胜数的关于“雪”的词汇,同样使外译汉工作者感到汉语对应
词的匮乏。

  1. 误译与漏译
  • 陶渊明《责子》诗“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的翻译。‘’
  • 赵景深把契诃夫小说《万卡》英译本中的milky wayi译成牛奶路”。与"牛奶路”有关的句子:....天上闪烁着光明的亮星,牛奶路很白,好象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一样。
  • 汝龙根据俄语原文的翻译:整个天空点缀着繁星,快活地眨眼。天河那么清楚地呈现出来,就好象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1. 节译与编译

近代翻译家蟠溪子翻译英国近代小说家哈格德(Henry Haggard, 1856-1925)的长篇小说Joan Haste(中译本为《迦因小传》)。为了不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相悖,故意把原著中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两情缠绵未婚先孕的情节删去了。后来林纾重译此书,把删掉处补全,结果激起强烈反响。

寅半生在《游戏世界》第11期(1907年)载文《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说:“吾向读《迦因小传》而深叹迦因之为清洁娟好,不染污浊,甘牺牲生命以成人之美,实情界中之天仙也。吾今读《迦因小传》而后知迦因之为人淫贱卑鄙、不知廉耻,弃人生义务而殉所欢,实情界中之蟊贼也。此非吾思想之矛盾也,以所见译本之不同故也。盖自有蟠溪子译本,而迦因之身价忽登九天;亦自有林畏庐译本,而迦因之身价忽坠九渊。"

  1. 转译

也称为重译,因为它使原作经过了“两度变形”。它指借助一种外语去翻译另一外语国的文学作品。比如俄国果戈里的作品翻译成日文,中国译者再把日文译本翻成中文。

3.2 翻译文学和翻译文学史

在中外学术界,把翻译文学视作民族(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已是毫无疑义的共识。英国翻译家菲茨杰拉德翻译的波斯诗人的诗集《鲁拜集》被视作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在法国,本世纪70年代出过一本《法国现代文学史》,其中第27章“外国作品的翻译” 就是把1945-1969年间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法国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1990年出版的《加拿大文学史》 (英语文学卷)第四章同样是专谈翻译文学的。

  • 阅读外国文学读的是译本,但是往往把译本等于原作,但是从性质上来讲是属于翻译文学,是本国文学——定位的转换——翻译研究的热潮

  • 在我国,无论是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还是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等等,都设有翻译文学的专章。

  • 翻译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翻译文学既然是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间进行交流的载体,那么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实体,从史的角度进行纵深部析的时候,它就应该既有外国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思潮等的“引进”(也即翻译)情况的评述,又有以上这一切在另一个新文学环境里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等情况的分析。

四、林译小说的创造性叛逆及其影响

林纾(字琴南,1852-1924)一生翻译了20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影响之大,以致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林译小说”,现代作家像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都受过林译小说的巨大影响。但同时,林译小说又饱受指责,认为他翻译了大量、三流作品; 混淆文类;译文不忠实于原作。

  • 二流作品
  • 混淆文类
  • 译文不忠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 杨绛译本:“我愿神使你老爷和生在世上的所有的侠客都倒霉。”
  • 林译《魔侠传》:“此等侠客在法宜骈首而诛,不留一人以害社会。”
  • 从译介学角度,看林译小说中的创造性叛逆,会发现一座研究的富矿。刘洪涛、刘倩:《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 中,从“误译--文化碰撞与添油加醋、漏译--知难而退与删繁就简、增译--成人之美与自我发挥、个性化翻译一-意境营造与传统言情”四个方面,详尽分析了林译小说《迦茵小传》如何对英国近代小说家哈葛德的原作进行了创造性叛逆。
  • 从时代特点来看,当时的翻译正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林的作品是较为优秀的一类。林译小说中大量存在的删节、曲解、改动,涉及到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初次相会时,两种迥然不同社会形态、文学形态相互征服和改造的情形。林纾如此删节、曲解、改动,是为了对原作进行归化,使其本土化,合于中国国情。
  • 反观: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直译,收效甚微

林译小说的创造性叛逆(和本意出入很大,这是时代理解的状况。)

  1. 改动书名

《情天补恨录》,《鬼窟藏娇》、《三千年艳尸记》,《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之类。把狄更斯的《奥列弗·退斯特》译为《贼史》,《大卫·考伯菲尔》译为《块肉余生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译为《魔侠传》。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成《黑奴吁天录》。林纾把英国随笔作家兰姆改写本《莎士比亚故事集》翻译成《吟边燕语》。具体作品译成《情惑》(《维洛那二绅士》)、《婚诡》 (《第十二夜》)、《鬼诏》(《哈姆莱特》)、《女变》(《李尔王》)、《肉券》(《威尼斯商人》、《铸情》(《罗米欧和朱丽叶》)。

  1. 大量删节原著

完整的《堂·吉诃德》中译本,字数有70余万字,《魔侠传》只存五分之一。《大卫·考伯菲尔》80余万,译成《块肉余生述》,剩了29万。 林纾删节原著的原则是只保留基本故事线索。他认为与故事线索无关的议论,描写、抒情心理活动都在删除之列。以《现身说法》为例。原著是托尔斯泰第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其对主人公尼古里连卡心理发展过程的展示,是小说的精髄和灵魂。 林译《现身说法》保留了原作叙述的所有事件:跳舞、打猎,考试,恶作剧......。精减、压缩的,恰恰是对事件而发,靠议论抒情连缀起来的心理过程的展示。

  1. 对原作的误译、曲解(对于感情是发乎情止乎礼,对于西方的情感表达接受产生变异。再有就是林纾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理解西方作品的情感,因此产生大量的曲解。)

小仲马《茶花女》本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但被林纾和同时代人理解成才子佳人故事,把它类比成唐传奇《霍小玉传》,从译作中找到了“红颜薄命”、 “吟风啸月”、“缠绵别恨”、“哀感顽艳”之类《长恨歌》、《瑟琶行》早已表达过的深合封建文人审美口味的内容。于是有人感慨:“视西人之事,多有与吾国相契合者。”

林纾传统的认知结构使他无法理解西方思想体系,曲解是不可避免的。对母亲的爱成了“孝”,对情人的爱成了守节, 把多情善感解释为“心性慈祥”,“忠厚”解释为“仁义” ,“天使”变成了“仙”。中国没有符合正统的女皇,林纾就觉得西方也不应有,于是,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译成了“王后”。如同是“用西人材料,写唐宋之事。”

林纾小说的思想倾向和形成研究

林纾在译作中的批语,以及为译本所写的序、叙、跋、后记,也是研究林译小说的重要材料,从中可以发现林纾的思想重心和倾向。

  • 林纾自称“叫日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所以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从作品选择,到内容的附会,他都不放过反帝爱国的内容。林纾翻译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和当时的反华禁约运动相呼应。他翻译此书, “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
  • 林纾翻译司各特小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是因为其中讲撒克逊遗民和诺曼人对抗的民族解放战争,有深刻的暗示意味。林译日本作家德富芦花《不如归》,也对其中稍稍涉及的中日甲午海战大发议论,赞扬镇远,定远二舰英勇杀敌、 “凛若天人”的英雄气概。
  • 林纾写的大量序跋一类文字,也对不久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借题发挥。他时常以西方文学的例子,批驳新文化运动的革命主张。如从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中,他看到了英国下等社会之“可鄙之事”,“半开化时之弊俗”,因而告诫人们“不必心醉西风,渭欧人尽胜于亚”,反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 在《吟边燕语》中,他发现在文明进化的英国,莎士比亚大写神仙鬼怪之事,因感慨道:“英国固以新为政也,而不废莎氏之诗”,“而吾国少年强济之士......丑诋其故老,放弃
    其前载,惟新之从。”
  • 除了研究林译小说文本之外,还可以把林译小说作为整体, 放到晚清民初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研究它的生成和意义。
  • 林译小说以描写侦探、历险、复仇和浪漫爱情的作品居多,占总数近三分之一。有《神枢鬼藏录》、 《歇洛克案开场》,《贝克侦探谈》, 《金风铁雨录》、《女师饮剑记》、《新天方夜谭》、《迦茵小传》、《鬼山狼侠传》等五、六十种。涉及的作家有史蒂文生,哈葛德,柯南道尔等。
  • 林纾翻译这类艺术水平都不属于上乘的作品,原因要从晚清民初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寻找。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失败的情势下,被改良派大力提倡的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便很快转向,描写侦探、武侠、言情、黑幕的旧派小说日盛。与旧派小说精神上有很多联系的西方世纪未通俗文学便象潮水一般涌了进来。这这股外国文学翻译的大潮中,林纾无疑是其中翻译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

对于旧派小说改造的推动

林译小说还对旧派小说的繁荣、艺术手段的翻新,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它们是一种互动关系:推动了公案小说向侦探小说过渡。林纾翻译·科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有七种, 包括《歇洛克奇案开场》 (《血字的研究》)、《金风铁雨录》(《迈卡·克拉克》)、《电影楼台》(《拉弗尔斯·霍行实》)、《蛇女士传》 (《城外》)等。

为言情小说、鸳鸯蝴蝶派作品推波助澜。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小仲马《茶花女》), 《迦茵小传》等开了这类作品的滥荡。尤其是《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迎和了封建士大夫及小市民怜香惜玉之情,引起巨大反响,被世人称为外国的《红楼梦》。

林译小说在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对近代小说,包括“旧派”小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它对现代小说的影响。现代作家像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在他们的成长期,都受过林译小说的巨大影响。

posted @   bnulwq  阅读(6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相关博文:
阅读排行:
· 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项目,让我损失了近一半的绩效!
· 清华大学推出第四讲使用 DeepSeek + DeepResearch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 实操Deepseek接入个人知识库
· CSnakes vs Python.NET:高效嵌入与灵活互通的跨语言方案对比
· 易语言 —— 开山篇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