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6——跨学科研究

一、跨学科研究

1.1 学科与学术体系

“学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是“知识门类”或“知识领域”。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按照不同的知识领域,分出了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

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周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形上”与“形下”的标准,分出道、器,也就有了后来的“学”与“术”之别。殷周时代,人们将“礼、乐、射、御、书、数”视为六艺。后来又将《》、《书》、《礼》、《乐》、《易》、《春秋》称作“六艺”。唐代初期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正式确定了四部分类法,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类体系。

左玉河在《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中认为,中国学术分科主要是以研究者主体(人)为准,而不是以研究客体(对象)为主要标准。西方学术是不同的研究者(主体)研究共同的对象和领域(客体),形成关于研究对象不同的‘知识’;中国学术则是面对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客体),因主体不同而分门别派,形成不同的‘学问’。西方学术发展为近代‘科学’,而中国学术则体现为‘家学’。”

现代以来中国学术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渐的由中入西的过程。从清末开始,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的“通人之学”转向西方近代的“专门之学”,“四部之学”(经、史、子、集)转向“七科之学”(文、理、法、商、医、农、工),从而完成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体系转型。

在当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专门之学”,又日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逐渐融合,学科的综合化趋势,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各种理论的渗透,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1.2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学科史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学派首先提出。1958年9月,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称教堂山会议)上,韦勒克、雷马克等美国学者呼吁研究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对比较文学下的那个著名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也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理依据。曹顺庆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概括为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四个方面。人类各种艺术、各学科之间,具有一种同源共生的关系,而在人类知识进化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域,相互间具有了异质性,但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促进。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万事万物,原本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对它们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划分和研究。但是,事物本身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并不因为人们的这种分类研究而消失;而且分科研究有许多局限,因此还需要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

作为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研究的进行,都与人类知识活动的其他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不应该忽视这种关系。比较文学正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它的特殊功能,这就是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可与文学比较的跨学科对象种类繁多,广涉科学、数学、物理、哲学、历史、宗教、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和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电影、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按照大的学科门类,可作如下划分:

image

1.3 细谈跨学科研究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它们都属于审美意识形态,都通过形象思维描摹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文学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使用的媒介不同,文学借助语言,其他艺术或借助于乐器,或借助于颜料画布,或借助于石料金属等。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包括文学与音乐、文学与舞蹈、文学与绘画、文学与建筑、文学与书法、文学与影视等方面的关系。从艺术分类的角度也可以分为文学与听觉艺术、文学与视觉艺术、文学与综合艺术诸方面。

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

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从原始时代起就存在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具有一种同源混生的形态,往往是歌、舞、乐相伴相生。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原始艺术中不仅有诗、乐、舞三者的结合,也有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因素。舞者和歌者的各种图形的文身和装饰,脸部和肢体上涂着白和黑之类的颜色,当舞到高潮时,他们往往在热烈疯狂的律动中做出种种快速的动作,形成一幅幅活动着的绘画和雕塑。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同“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借鉴

西方歌剧与文学: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由博马舍的同名剧作改编。瓦格纳的《尼卜龙根的指环》四部曲取自北欧史诗《埃达》和德国史《尼卜龙根之歌》,《特里斯坦和伊瑟》取自古代凯尔特民族的传说。

罗西尼的《塞维勒的理发师》取自18世纪阿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威廉·退尔》则取自德国18世纪作家席勒的同名剧作。威尔第的歌剧《欧那尼》取自雨果的同名戏剧,《弄臣》取自雨果的《国王取乐》,《路易丝·米勒》取自席勒的《阴谋与爱情》,《茶花女》取自小仲马的同名小说,《奥赛罗》、《麦克白》和《福尔斯塔夫》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乔治·比才的歌剧《卡门》取自梅里美的同名小说。

  • 纯音乐和绘画作品从文学获得主题和灵感:贝多芬的《D小调第16钢琴奏鸣曲》受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启发写成;《哀格蒙特序曲》是为歌德的同名悲剧而写的。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从同名莎士比亚戏剧获取的灵感。
  • 柏辽兹首创了标题交响乐的新型音乐形式,从而使大型音乐作品和文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广泛地运用了莎士比亚(合唱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序曲《李尔王》)、拜伦(交响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和歌德(合唱剧《浮士德的沉沦》)的有关作品题材。
  • 李斯特写了不少标题交响乐(如《但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等),还首创了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形式。他写的13首交响诗,除了一首《匈奴之战》取自绘画作品之外,其他都取自雨果、拉马丁、席勒、歌德、拜伦、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把他们的文学作品音乐化了。例如,交响诗《山中所闻》(第一首)取意于雨果的诗集《秋叶集》中的一首诗《来自山上的声音》;交响诗《塔索的哀诉和胜利》(第二首)是为歌德的戏剧《塔索》写的序曲,却更多地受了拜伦的篇《塔索的哀诉》的启示。
  • 中国古代的一些名曲,如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揉合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请《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琵琶行》的意境和故事,琵琶曲《面埋伏》取自项羽与刘邦垓下决战,最后自刎乌江边的文学故事。
  • 造型艺术从文学作品借取主题和题材:法国19世纪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美狄亚》、17世纪德国画家鲁本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由阿格德罗斯等希腊三位雕塑家制作的雕塑作品《拉奥孔》,都是取材于神话的名作;米开朗琪罗的《伊甸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伦勃朗的《被刺瞎的参孙》是取材于《圣经》的名作。
  • 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大量雕塑和壁画取材于佛教文学故事:《尸毗王割肉贸鸽》、《萨埵那舍身饲虎》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 画家、雕刻家、书法家从纯文学作品中选取题材和意境:顾恺之根据曹植《洛神赋》所作的《洛神赋图》。唐寅根据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画的《落霞孤鹜图》,清代画家门应兆取屈原《离骚》诗意画的《离骚》图等。
  • 19世纪音乐美术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波德莱尔在为《恶之花》起草的一份序言提纲中,表明他追求使诗歌的旋律具有音乐的美感:“诗的语句可以模仿(这里它与音乐艺术和数学相通)水平线、上升的直线和下降的直线;它可以一气笔直地升上天空,或者垂直地迅速下到地狱;它可以随着螺旋动,画出抛物线或者表现重叠的角的锯齿形的线。”(郭宏安《论<恶之花>》,《恶之花》,郭宏安译评,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称赞波德莱尔的诗音色饱满,具有“极为纯净的旋律线和延伸得十分完美的音响。”波德莱尔还受到19世纪浪漫派绘画,尤其是德拉克罗瓦绘画的影响。
  • 象征主义诗歌意象具有丰富、浓烈的色彩,优美画面和场景,优美的旋律和语音的奇妙组合。甚至有些诗人,在诗行的排列组合上,也追求构图的形式美感。波德莱尔的《异域的芬芳》,兰波的《元音》、《醉舟》,马拉美的《骰子一拥绝不能取消偶然》等,都是色调与画面、构图具佳的作品。‘
  • 20世纪上半叶,音乐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英国作家伍尔夫、T·S·艾略特、乔伊斯,赫胥黎等,都大量采用瓦格纳交响乐曲式来结构自己的作品。艾略特的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和赫胥黎的《旋律与对位》是文学借鉴音乐结构和技巧的最典型例子。

1.4 细说文学艺术与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机器所确立的一种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目的厘清社会与个人权限,维护公平与正义。从这一根本目的来说,法律与文学的追求有契合之处。更何况,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法律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内容,理所当然会受到文学的重视,尤其是一些涉法话题,如犯罪、复仇、打官司等,更是文学热衷表现的对象。

文学作品表彰百姓蒙冤得到昭雪,颂扬清官铲除邪恶的正义之举,也揭露法律的缺陷,或恶法草菅人命的黑暗社会现象,一些作家更把有争议的案件带入文学中,引起读者莫大的兴趣。而悬疑小说、犯罪小说、侦探小说更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

《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问题

这部浪漫喜剧的剧情是随着一系列合约的协商、签署、执行展开的。其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订的“借钱三千,三月偿还,违约割一磅肉”的合约,以及鲍西娅父亲为鲍西娅与求婚者定下的三匣选夫合约为主合约,这两个主合约引领和带动其他次要合约的协商、签署、执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其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主合约的违约审判在法律上充满了悖论和争议。

《德伯家的苔丝》

从法律的角度研究19世纪后期英国小说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能够将哈代对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的意义落在实处,对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有巨大的帮助。

苔丝杀死亚雷的性质,以及对她杀人的量刑,是《德伯家的苔丝》所涉法律问题争执的焦点。苔丝的杀人事实是确凿的,但在预谋、精神状态、法律执行等方面均存有辩护的理由,这些理由可保全苔丝性命。但苔丝仍是被执行绞刑,其中过程反映出当时法律的不公正、 不平等。

  • 涉及到英国的法律制度——创作为社会批判的深意
  1. 苔丝杀死亚雷,不属于过失杀人或防卫过当。她主动采取行为对亚雷进行伤害,其行为本身属于犯罪行为。但苔丝是蓄意谋杀还是随机杀人行为? ”这涉及量刑的轻重问题。
  2. 英国的“谋杀罪”指的是在王国领土范围内,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人, 事先预谋非法杀人。而“一般杀人罪”指除故意杀人罪以外的所有非法致人死亡的行为。例如误杀,或随机性杀人。从情节看,可以为她做随机性杀人辩护。还可以从苔丝的精神状态为她辩护。
  3. 其他可以让苔丝减刑的理由:年纪轻、无前科、初犯;同时,苔丝纯洁善良,为了家庭牺牲自己,从小就主动担当起抚养弟妹的责任;她在丈夫离开后,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从未伤害过任何的人。
  4. 死刑的执行是非常严谨和严格的,是有很多的余地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合法不合理的修正,缓刑替代执行)

二、文学与自然科学、数字人文

2.1 文学与自然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在观念上,二者经历了一个由混生到分离的历史发展;在形式上,科学是一种实验科学,更注重成果,而文学却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更注重过程;在方法论上, 科学主要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而文学则主要诉诸想像和虚构。

从古代到近代早期,自然科学与哲学、文学、宗教等学科混杂在一起,未能从对其他学科的总体论述中剥离出来。这主要受当时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的限制,处于朦胧、原始、混沌的状态,未能从对其他学科的总体论述中剥离出来,而与哲学、 文学、宗教等学科混杂在一起。例如古希腊时代是人类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但其取得的科学成就,往往和宗教信仰、 巫术活动混杂在一起的。例如毕达哥拉斯是伟大的数学家, 提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之本质的概念,但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往往被用来强化他的宗教活动的信力和控制力。

  1.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忒拜城发生了瘟疫,随后一切思维和行动都在古希腊人的先知-神谕体系中运行。 作为悲剧主人公的俄狄浦斯,因为在这之前凭借自己的智慧破解了司芬克斯之谜,被忒拜人拥为国王,这致使他对人的理性力量过于盲信,这反而成了加速他毁灭的力量。
  2.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自然科学是和基督教神学,以及各种民间信仰、巫术、占星术混杂在一起的。托勒密( Ptolemy)提出的基于地心说的宇宙模型,在中世纪被基督教神学利用,引入了上帝创造的概念,建立了基于地心说的基督教宇宙体系。中世纪晚期最伟大的诗人但丁的《神曲》 对九重天堂的划分,其构想的基础就是在中世纪占权威地位的托勒密天文学。
  3. 在文艺复兴时代,随着人文主义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开始逐渐与神学、迷信相分离,但总体上仍然呈现相互混杂的情形。

莎士比亚著名的黑暗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 有一场关于宇宙秩序的讨论(第1幕第3场)。俄底修斯就此说“诸天的星辰,在运行的时候,谁都恪守着自身的等级和地位,遵循着各自不变的轨道,依照着一定的范围、季候和方式,履行他们经常的职责;所以灿烂的太阳才能高拱出天,燎察寰宇,纠正星辰的过失,揭恶扬善,发挥它的无上威权。可是众星如果出了常轨,陷入了混乱状态,那么多少的灾祸、变异、叛乱、海啸、地震、风暴、惊骇、恐怖,将要震撼、催裂、破坏、毁灭这宇宙间的和谐!”
“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要是纪律发生动摇,啊! 那时候事业的前途也就变得暗淡了。要是没有纪律,社会上的秩序怎么得以稳定?-...-法律上所规定的与生俱来的特. ,以及尊长、君王、统治者、胜利者所享有的特殊权利,怎么得以确立不坠?”
奥德修斯讲的这个宇宙秩序,其基础就是托勒密天文学。 但有学者也指出,奥德修斯的话里还凸显了太阳的地位,是哥白尼日心说的回升。所以这里混在了.传统和近代两种宇宙论图式。

  1.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奠定了18世纪启蒙主义思潮以及19世纪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基础,激发了人类探索客观世界的无限热情,也让人开始盲目自大。文学中的科学表现开始出现复杂的形态。
  2. 歌德是作家当中少有的对自然科学卓有研究,并取得不凡成果的人。1784年3月发现人类的腭间骨。歌德在自然科学特别是植物学、动物学方面的发现和观点,使他成为了欧洲在达尔文之前主张进化论的先驱。受此科学思想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中塑造的浮士德形象,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欲望满足,探索人类极限的人物。
  3. 19世纪,文学与科学嫁接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科幻小说, 法国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英国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星际战争》《隐身人》,启了文学借助科学和想象的力量,上天入地,不断拓展宇宙边疆的历程。
  4. 19世纪晚期,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在欧洲传播,后期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都受到它的巨大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研究出现重大进展。普朗克、海森堡等物理学家发现了测不准原理,开创了量子力学,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此外还有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原理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
  5. 熵是热力学中用来描述“能量退化”的物质状态的一个参数。熵增原理在19世纪中期被提出,是指在一个隔绝、独立的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只能向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序到无序,并且这个转换具有不可逆性,就使得这个系统中的熵值不断增大,最后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的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如果这个隔绝的系统扩大到整个宇宙,则熵增的结果是热寂,就是完全死亡。
  6. 这些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出现,都极大地改变了文学对世界的理解和表现方式,像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 《拍卖第四十九批》,都是引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典范。而最近20多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预示着人机融合、甚至人被机器取代的可能前景,生命的形态有可能发生巨变。这些为科幻文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

1.1 定义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简称为DH),是一门将数字化作为技术工具与方法,运用到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以及其他创造性工作之中,实现对多学科的资源进行统摄、分析、应用的新型学科。

数字人文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同时。1949年,数字人文的先驱者罗巴托·布萨(Roberto Busa)及其团队与计算机巨头IBM公司合作,利用自动化的方式将神学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约有1100万个拉丁词汇的著作进行了索引编制, 创立了第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庞大数据库--被称作“托马斯索引”。

将计算与文本联姻,实现了计算机在语言学领域的实验性运用。这一信息处理方式的效率远远高于依靠人工方式查找索引词,用书写或者打字来制造索引卡的传统方式,并逐渐运用到历史学、文学、文献学、 考古学领域。此后相关领域的学者都开始尝试用计算机的大型主机对词汇进行统计、分类、检索等自动化工作,以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实现对繁琐人工方式的简化。

1.2 数字人文的特征:

  1. 首先,数字人文是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往往涉及了文学、 哲学、历史、语言等各大人文学科,又将这些人文学科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质。
  2. 其次,它具有文理结合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文理学科之间的森严界限,它为人文学科引进了如计算机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搜索与检索等新的研究方法,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统一,推翻了“文” 与“理”泾渭分明的传统,预示着文理学科间合作并行的时代的来临。
  3. 第三,数字人文产生于人类信息环境变革的时,从纸质媒体迁移至数字媒体,其颠覆的彻底性可以称得上是又一次的人文启蒙运动, 这使得数字人文天然具有革命性的特质。第四,数字人文的概念具有流动性,随时代而更新,这是由其技术与内涵的不断变化发展所决定的,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路径具有多重面向。
  4. 将数字人文限制在文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出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变化。从最开始的人文计算,只是将文学研究对象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处理,再到文学研究对象呈现的可视化,利用结构图、标签云、时间线等实现对文本内在复杂关系的形象化说明,甚至利用计算机技术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数字文学创作,文学领域中的数字人文范围和概念在这二十年间的更新速率都是前人难以想象的。

1.3 “远读”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将数字人文限制在文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出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变化。从最开始的人文计算,只是将文学研究对象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处理,再到文学研究对象呈现的可视化,利用结构图、标签云、时间线等实现对文本内在复杂关系的形象化说明,甚至利用计算机技术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数字文学创作,文学领域中的数字人文范围和概念在这二十年间的更新速率都是前人难以想象的。
在《文学的屠宰场》一文中,莫莱蒂提到,在英国德比郡(库鲁姆贝尔,Columbell)的流通图书馆(Circulating Library)发现一份1845年的藏书目录,其中第一页列有40多本小说标题,但其中只有二三本为当代人所知,大部分都永久消失了,只剩下存目。在当代,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文学写作和传播的速度加快,所生产的各类文学作品正以几何级数增长,这是人们的阅读能力所无法跟进的。

传统的应对办法就是进行经典教学与研究,把有限的精力和能力, 集中到少数经典文本上,并由此发展出细读(也译“精读”, close reading)的方法,侧重于对语言、技巧、情节、结构等文本内部要素的分析,还因此产生了一个批评流派,即新批评。此种方法把绝大多数文本都排斥了。
莫莱蒂认为,应该破除经典和非经典的二元对立结构,把包含经典和非经典的所有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为此,就应该设法把大量未读文本召回,使之重新回到文学史的序列中来,并通过与经典文本的比较,以还原文学真相,把握文学史的整体演化过程、形态和规律。
召回、处理海量的未读文本的方法,是“远距离阅读”(distant reading,“远读”)。莫莱蒂《世界文学猜想》:“距离是一种知识状态: 它让我们着眼于比文本更小或更大的单位:策略、主题、修辞--或文类和体系。而且,如果在非常小的单位和非常大的单位之间,文本本身消失了,人们可以正当的说,少即多。如果想要从整体上理解体系,我们必须接受一些东西会丧失的事实。我们总是要为理论知识付出一些代价:现实是无限丰富的;概念是抽象的、贫乏的。但正是由于这种贫乏, 才有可能掌握它,了解它。这也就是为什么少事实上即为多的原因。”
莫莱蒂认为,应该破除经典和非经典的二元对立结构,把包含经典和非经典的所有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为此,就应该设法把大量未读文本召回,使之重新回到文学史的序列中来,并通过与经典文本的比较,以还原文学真相,把握文学史的整体演化过程、形态和规律。 召回、处理海量的未读文本的方法,是“远距离阅读”(distant reading,“远读”)。莫莱蒂《世界文学猜想》:“距离是一种知识状态: 它让我们着眼于比文本更小或更大的单位:策略、主题、修辞-或文类和体系。而且,如果在非常小的单位和非常大的单位之间,文本本身消失了,人们可以正当的说,少即多。如果想要从整体上理解体系,我们必须接受一些东会丧失的事实。我们总是要为理论知识付出一些代价:现实是无限丰富的;概念是抽象的、贫乏的。但正是由于这种贫乏, 才有可能掌握它,了解它。这也就是为什么少事实上即为多的原因。”

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无疑为“远读”这一新文学研究方法的切实可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斯坦福大学建立了文学实验室,莫莱蒂开始将计算机的数字技术与文学研究相结合,进行计算机建模、假设验证等工作。“远读”指向了一种富含数据的文学研究,它不但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方法,更多是为学者们提供了“长时段”文学研究的视角,同时赋予了学者们能力去发现、提出新的问题。

1,4 “可视化”:文学研究的“视觉转向”

“远读”以定量分析的方法介入文学,在对大量数据的聚合和分析下提取出抽象的概念,自有其枯燥性所在,对于此问题,莫莱蒂也表现出对视觉化的期待——在抽象的概念上建立起以数学为基础的模型,这些模型将比文字更加直观、形象,这就是“可视化”(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可视化”用抽象的模型来描绘文学史,往往表现为表图、地图、树图。表图是对定量数据的呈现,某一文类兴衰的生命周期可以通过表图得以显示。地图作为一种空间展示,呈现出形式如何在空间上攻城略地;树图可以使形式的偏离与分叉得到直观地呈现,由此展示文学进化的规律。“远读”正是依靠这些抽象模型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收集与解释。

用表图把定量研究的结果呈现出来。所谓定量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莫莱蒂将其大量用于长时段、大范围的文体研究、主题研究、书籍史研究。例如对18—19世纪英国小说的研究。在研究18世纪英国小说方面,有一部经典著作伊恩·瓦特的《小说的兴起》,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研究几个代表作家笛福、理查逊、菲尔丁,来证明小说在18世纪英国的兴起。这是定性研究,有其贡献,也有局限性。

posted @ 2025-01-04 14:50  bnulwq  阅读(13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