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绕长安”及 涝河, 滈河, 潏河,洨河

八水绕长安
“八水绕长安”指的是古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边的八条河流,这些河流在汉唐时期环绕长安城外,形成了独特的水环境。这八条河流分别是: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和灞河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而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和灞河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对长安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

渭河和泾河环绕西安北部,沣河和涝河位于西部,潏河和滈河在南部,浐河和灞河则在东部。这些河流不仅美化了长安的自然景观,也对长安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交通运输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河流的流向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例如浐河成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为潏河的支流,潏河与沣河交汇 。

如今,西安市通过持续的河湖治理,重塑了“八水绕长安”的景象,使得这些河流再次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


洨河
洨河,又称交河,是古代长安(今西安市)地区重要的人工河流。它由潏河和滈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形成,向西南流经约十多公里,最终汇入沣河。洨河的修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避免滈河和潏河冲毁阿房宫而下令修建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洨河是在汉武帝时期修建,目的是为了给昆明池汇集更多的南山下来的水,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两河淹没长安城 。

洨河的修建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拦截了南山雨季来水,还为旱季提供了灌溉水源,浇灌了细柳原南部的大片农田。历史上围绕洨河修建了众多引水设施,如清朝时期的金家堰(今称磨堰渠)和校尉渠,以及1958年建成的长安区第一座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马厂水库 。

此外,洨河流域农田灌溉便利,旱涝保收,隋唐之际皇家在此建立了粮仓,因此当时称此地为皇粮村,后写为黄良村 。洨河及其流域在历史上对长安城的水源供应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依然是西安城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


潏河
潏河是长安八水之一,其读音为jué,属于地名水名的专用读音,并且遵从古音及当地读音。潏河主源流为大峪河,发源于大峪罗家坪以上的甘花溪。潏河两岸是长安区引镇街道的一些沿河的农田,远处也是一些丘陵地带的农田,还有秦岭山脉。潏河在历史上对长安地区的灌溉和生活用水有着重要的作用 。

潏河与滈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形成洨河,向西南流经约十多公里,最终汇入沣河。洨河的修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避免滈河和潏河冲毁阿房宫而下令修建;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汉武帝时期为了给昆明池汇集更多的南山下来的水,并防止两河淹没长安城而修建的洨河 。

潏河作为长安八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地理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历史上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生活用水的功能。


涝河
涝河,古称潦水,是长安八水之一,其源头有两条,东涝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静峪垴,西涝河发源于秦岭梁。这两条河流在交汇后北流,最终流入渭河。涝河全长约43.8公里,流域面积广阔,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灌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诗经·洞酌》中提到的“洞酌彼行潦”,描述的便是潦水河边的景象,这表明涝河流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涝河绕西安之西,是该地区重要的自然水系之一 。

另外,据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资料,涝河的变迁主要发生在涝店以下河段。古代涝河与沣河曾汇合东流,西汉以前,当沣河改道形成叉流西注入渭时,涝河也曾改向西流注入渭河。随后,随着渭河北移,涝河现又沿渭河故道由西南流向北东 。

 

涝河, 滈河, 潏河 分别的地理位置
涝河、滈河和潏河都是长安八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

涝河古称潦水,主要流域在西安市户县境内,发源于秦岭第二高峰静峪脑,沿河风景优美,人文资源丰富 。涝河绕西安之西,是该地区重要的自然水系之一 。

滈河发源于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与潏河在佛教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处交汇,向西在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其下亦称洨河。源头石砭峪有“康氏三兄弟化石镇石鳖”之传说,也是柳青《创业史》中常提到的“汤河” 。

潏河古称泬水,发源于秦岭北麓,源流长安区大峪河。出峪后,流经引镇、王莽、杜曲、韦曲、郭杜、兴隆、滦镇、太乙、子午、五台、黄良、王曲等街办、乡镇,于西安户县秦镇沣惠渠渠首汇入沣河。潏河绕西安之南,《水经注》记载:“泬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北径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 。

这三条河流不仅在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posted @ 2024-08-04 22:31  petercao  阅读(14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