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Clue's Tech Blog

  博客园 :: 首页 :: 博问 :: 闪存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陈王庭所创的太极十三式,经后人数代增益,演化为流传至今的八十六式陈氏太极拳和二路炮锤。清末民初有陈氏传人陈发科技艺超群,一生未遇对手,人送外号陈无敌。后有山东人氏李经梧拜其门下,尽得其所学并为其养老送终.笔者自幼喜武,广泛涉猎少林拳、刀、枪、棍、剑等,一九七三年开始学练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尤其对陈氏太极拳和推手最感兴趣,常年刻苦练习,鲜有间断,并利用一切机会遍访高人,探求太极拳奥妙。凡有一技之长者都虚心向其学习请教。历经千辛万苦,历时三十余年,终于豁然贯通,了悟太极真谛,时年已五十岁余。回忆求索之路漫漫,感慨万千,很想一吐为快,意在抛砖引玉,玩味其中之苦乐曲直!以启发后学少走弯路。

陈式太极拳是诸家太极拳的源头和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源于少林武术,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历代武术家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家思想催生的产物。它既是武也是文,是文武的结合体。说它是武,是因为它具有武术的攻防涵义;说它是文,是因为它完全不同于一般武术的凶猛打斗,而是一种很儒雅的运动方式,是充满哲学道理的一种文化表现。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具有最完善而又极复杂的理论。如果说一般武术是强者的运动,那么太极拳可称得上是一项弱者的运动。太极拳的编排既安全又合理,它“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表现,非常符合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原理,非常符合人体力学原理。是古代辩证法的具体体现。从它产生的原因和产生过程决定了其以弱胜强的特性。早在冷兵器时代,中原地区经常受到外夷的侵略,而入侵者多高大强悍,中原人则比较弱小,敌不过入侵者,于是中原人就开始研究如何对付大力者的拳法,当人们偶然看到蛇鹊相斗后受到启发,因而发明了内家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种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拳法最终成为中原人克敌制胜的法宝。显示出中华民族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聪明才智,同时也诠释了太极拳以弱胜强的历史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它的功能作用;

一、健身延年,防病治病

   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以意导动不用拙力。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运动,对健康非常有益,是一种合理的有氧运动。对身体较弱的人尤为适宜,且能使弱者变强,亚健康得以恢复正常,能使一些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痊愈,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是一种能使全身的协调性得以提高的运动,因此对骨关节、肌肉有均衡的锻炼作用,能增加肌肉弹性,防止肌肉萎缩,防止骨质疏松,防止关节僵硬,防止脱钙,延缓衰老,每见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步履矫健,动作协调,灵活稳定。常年坚持练拳的人绝不会得肩关节周围炎,同时还对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的以意导动,不用拙力的理念,还能使心肺得到良好的锻炼。不用拙力则不会导致气喘。而气不上浮,下沉于丹田,使胸腔增大,心肺舒畅,肺活量增大。肺的气体交换充分,则血液携氧能力增加,能使冠状动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心肌耗氧量下降,心率正常。心跳不快,而血压稳定,久之则血管弹性增强,心肺脑肾的血液供应充足,增强人的精气神,生命力旺盛。

平和舒缓的太极拳运动能够增加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还能够协调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从而协调作用于脏器,使一些慢性病,如结肠炎、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石症等得到缓解。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有着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强其功能,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还能够镇静安神,防止失眠,提高记忆力。

太极拳运动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经络畅通与否有密切关系,久练太极拳能够打通人体经脉,一般练习者都会感到指尖发胀发麻的感觉,这是经脉通畅的表现。太极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要领对于任脉督脉起着疏通作用,任督二脉通畅则使人体健康而百病不生。任督二脉是人体当中重要的经脉,对全身的经脉起到统领作用,周身经脉通畅则健康水平提高,俗话说:“通则不痛。”就是说经络通畅了人体就不会有病痛发生了。

总而言之,太极拳是健身延年,防病治病的最佳运动方式之一。

二、高雅健美

太极拳运动讲究虚实分清、轻灵稳定、圆活自然、连贯柔和,表现为上下相随,协调一致,如滔滔江河连绵不断,又如行云流水洒脱飘逸,其动作舒展大方,古朴典雅,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朴实精炼,节奏分明。这种精神与形体的巧妙结合,极富于观赏性,给人以柔和,协调,健康,自然之美感,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把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零八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给世界人民以震撼,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艺术体操”。

三、趣味性、娱乐性

太极拳虽然是武术,但其表现形式却像体操,像舞蹈,像游戏,尤其是太极推手,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太极推手遵循的原则是粘黏连随,不丢不顶,攻守双方斗智斗巧,角逐技艺,你来我往若即若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练至高级境界,轻灵至极,真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意境。有些像杂技表演,又像戏台上的对打,双方都不互相伤害,无丝毫损伤。发放手训练则更具观赏性,发人者轻灵巧妙,用很小的力,动作讲究分寸,带有柔美的弧线,称之为“四两拨千斤”。被发者无伤无痛,看起来像触电一样,腾跃而起于数丈之外。发于被发的过程在嬉戏中完成。显得无比畅快和轻松。看上去就像做游戏一样。这就是一种游戏,一种特殊的游戏,一种双赢的游戏,人人爱玩,老幼皆宜。玩得高雅,玩得开心,玩得有情趣有水平,玩出了文化,玩出了健康,玩出了武术。这样的玩法人人爱看,过往者无不感到新奇,往往驻足翘首,一睹为快。有人说这好像是气功,想上前一试,也有人误以为是在作秀,不能理解其中道理。发人者往往是瘦小的老者,被发者个个年轻力壮,不乏有高大者,难道这就是王宗岳所说的:“耄耋能御众之形”?与日常所见的太极拳不一样,太不一样了,这难道是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太极拳的真实面目,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对练方式,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以往练内家拳都是关起门来搞全封闭式训练,不让外人看到,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对太极拳知之甚少,在公园见到的多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的简化太极拳。真正能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功夫仅仅在评书和武侠小说里了解一些,就连许多太极拳的追求者也不容易有机会见到,更别说参与训练了,故出现“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的普遍现象。多数人只是练练拳架,即使练推手也是按照自己主观上的一些理解去推,不能做到象王宗岳所说的“舍己从人”,也就无从掌握“四两拨千斤”了。甚至曲解古人的本意,对真正意义上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并不理解。当见到了真正的太极功夫反而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毋庸置疑,这才是太极拳的本来面目,这才是一直以来密不传人的太极功夫。看起来像是在做游戏一样,像是在练着玩,但这可是在做一种高级游戏,一中高级玩法。

近几年报纸发表过这样的文章:“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是高度文明人的一项工作。”当今太平盛世,在不影响工作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掌握好玩的度,而不是玩物丧志,不去沾染不良嗜好,象太极推手这种对身心健康大有补益的玩法,对开发智慧和潜能,提高工作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生存质量的玩法何乐而不为呢?

四、防身自卫

这也是太极拳的主要功能之一。提到防身自卫这是每个人都想具备的本领,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本领。只是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太极拳是体弱力小的人学习防身本领的最佳选择。像拳击、散打类则是强者的运动,多数人练不了,也容易受伤,许多练习者被打得头破血流,筋骨断裂甚至脑震荡和振颤一类的后遗症伴随终生。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问津。那些以性命相搏的格斗:插眼,贯耳,锁喉,掏裆,反关节使人脱臼,点穴击打要害部位使人剧痛或气血瘀滞而毙命的手段是愚蠢的杀人和自杀行为,为人类文明与法律所不容,也为双方利益所不容,违背了习武的宗旨。

武术训练与竞赛的对抗实践的性质和意义与原始武术实战的性质和意义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技法的升华在不失攻防内涵的技击前提下,沿着体育宗旨向前发展已成为必然。武术训练要讲文明,讲武德,陶冶情操,防身自卫,交流切磋,以取长补短为目的。武术不是黑术,不是研究如何将对方眼睛弄瞎,肢体弄残,不以具有战无不胜的无限制卑鄙手段和下三流手段为得意,不以野蛮为荣,不以凶残为乐,而是以战胜凶残为高。对坏人则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手段是与武术训练有严格界限的。

 武术各拳种中,太极拳是较完善的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也是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术发育较充分的拳种之一。在道家“守柔不争”的思想指导下,谦虚平和的心态,动作和力度非常讲究分寸。以对练为形式的推手贯穿“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原则。目的是破坏对方的重心,使之丧失攻击能力,而不是伤害对方。发放人时也是运用巧力,或借对方之力,顺势而发,不生拉硬拽,不你推我搡,更无击打动作,不抓人,不拿人反关节。发人者轻灵巧妙,被发者无伤无痛。现代研究证明:凡进行一段时间推手训练后,再进行散打训练,则致伤率极低,技术提高很快,容易进入刚柔相济的境界,分寸感大为提高,对“力”的把控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达到防身的技术要求,具备了防卫能力。是武术发展为高级境界的正道。推手训练到一定水平,则出现无招无式,应物自然,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和“四两拔千斤”。研究表明:这种以无伤害而制服对方的方法远比用伤害对方身体而制服对方更难做到,这是高级的武术表现形式。达到这层境界,要想伤害对方也就变得容易的多了。近代研究证明:“高级的实战可以用推手的方式来完成,推手也可以发展为实战的高级形式。

训练方式不同,结果却相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真要感谢我们武术界的先贤,为中华武术创造了如此高度文明的训练方法,为后人追求防身术提供了如此安全而科学的途径,以最小的风险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而达到防身自卫的目的。

陈式太极拳是诸家太极拳的源头和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源于少林武术,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历代武术家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哲学思想和 道家思想催生的产物。它既是武也是文,是文武的结合体。说它是武,是因为它具有武术的攻防涵义;说它是文,是因为它完全不同于一般武术的凶猛打斗,而是一种很儒雅的运动方式,是充满哲学道理的一 种文化表现。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具有最完善而又极复杂的理论。如果说一般武术是强者的运动,那么太极拳可称 得上是一项弱者的运动。太极拳的编排既安全又合理,它“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表现,非常符合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原理,非常符合人体力学原理。是古 代辩证法的具体体现。从它产生的原因和产生过程决定了其以弱胜强的特性。早在冷兵器时代,中原地区经常受到外夷的侵略,而入侵者多高大强悍,中原人则比较 弱小,敌不过入侵者,于是中原人就开始研究如何对付大力者的拳法,当人们偶然看到蛇鹊相斗后受到启发,因而发明了内家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种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拳法最终成为中原人克敌制胜的法宝。显示出中华民族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聪明才智,同时也诠释了太极拳以弱胜强的历史原因。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它的功能作用;

一、健身延年,防病治病

    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以意导动不用拙力。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运动,对健康非常有益,是一种合理的有氧运动。对身体较弱的人尤为适宜,且能使弱者变 强,亚健康得以恢复正常,能使一些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痊愈,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是一种能使全身的协调性得以提高的运动,因此对骨关节、肌肉有均衡的锻炼作用,能增加肌肉弹性,防止肌肉萎缩,防止骨质疏松,防止关节僵硬,防止脱 钙,延缓衰老,每见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步履矫健,动作协调,灵活稳定。常年坚持练拳的人绝不会得肩关节周围炎,同时还对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有较好的 辅助治疗作用。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的以意导动,不用拙力的理念,还能使心肺得到良好的锻炼。不用拙力则不会导致气喘。而气不上浮,下沉于丹田,使胸腔增大,心肺舒畅,肺活 量增大。肺的气体交换充分,则血液携氧能力增加,能使冠状动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心肌耗氧量下降,心率正常。心跳不快,而血压稳定,久之则血管弹性增 强,心肺脑肾的血液供应充足,增强人的精气神,生命力旺盛。

平和舒缓的太极拳运动能够增加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还能够协调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从而协调作用于脏器,使一些慢性病,如结肠炎、胃炎、胃溃疡、胆囊炎, 胆石症等得到缓解。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有着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强其功能,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还能够镇静安神,防止失 眠,提高记忆力。

太极拳运动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经络畅通与否有密切关系,久练太极拳能够打通人体经脉,一般练习者都会感到指尖发胀发麻的感觉, 这是经脉通畅的表现。太极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要领对于任脉督脉起着疏通作用,任督二脉通畅则使人体健康而百病不生。任督二脉是人体当中重要的经 脉,对全身的经脉起到统领作用,周身经脉通畅则健康水平提高,俗话说:“通则不痛。”就是说经络通畅了人体就不会有病痛发生了。

总而言之,太极拳是健身延年,防病治病的最佳运动方式之一。

二、高雅健美

太极拳运动讲究虚实分清、轻灵稳定、圆活自然、连贯柔和,表现为上下相随,协调一致,如滔滔江河连绵不断,又如行云流水洒脱飘逸,其动作舒展大方,古朴典 雅,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朴实精炼,节奏分明。这种精神与形体的巧妙结合,极富于观赏性,给人以柔和,协调,健康,自然之美感,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把 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零八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给世界人民以震撼,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艺术体操”。

三、趣味性、娱乐性

太极拳虽然是武术,但其表现形式却像体操,像舞蹈,像游戏,尤其是太极推手,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太极推手遵循的原则是粘黏连随,不丢不顶,攻守双方斗智 斗巧,角逐技艺,你来我往若即若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练至高级境界,轻灵至极,真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意 境。有些像杂技表演,又像戏台上的对打,双方都不互相伤害,无丝毫损伤。发放手训练则更具观赏性,发人者轻灵巧妙,用很小的力,动作讲究分寸,带有柔美的 弧线,称之为“四两拨千斤”。被发者无伤无痛,看起来像触电一样,腾跃而起于数丈之外。发于被发的过程在嬉戏中完成。显得无比畅快和轻松。看上去就像做游 戏一样。这就是一种游戏,一种特殊的游戏,一种双赢的游戏,人人爱玩,老幼皆宜。玩得高雅,玩得开心,玩得有情趣有水平,玩出了文化,玩出了健康,玩出了 武术。这样的玩法人人爱看,过往者无不感到新奇,往往驻足翘首,一睹为快。有人说这好像是气功,想上前一试,也有人误以为是在作秀,不能理解其中道理。发 人者往往是瘦小的老者,被发者个个年轻力壮,不乏有高大者,难道这就是王宗岳所说的:“耄耋能御众之形”?与日常所见的太极拳不一样,太不一样了,这难道 是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太极拳的真实面目,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对练方式,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以往练内家拳都是关起门来 搞全封闭式训练,不让外人看到,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对太极拳知之甚少,在公园见到的多是老年人锻炼身体的简化太极拳。真正能四两拨千斤的 高级功夫仅仅在评书和武侠小说里了解一些,就连许多太极拳的追求者也不容易有机会见到,更别说参与训练了,故出现“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的普遍现 象。多数人只是练练拳架,即使练推手也是按照自己主观上的一些理解去推,不能做到象王宗岳所说的“舍己从人”,也就无从掌握“四两拨千斤”了。甚至曲解古 人的本意,对真正意义上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并不理解。当见到了真正的太极功夫反而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毋庸置疑,这才是太极 拳的本来面目,这才是一直以来密不传人的太极功夫。看起来像是在做游戏一样,像是在练着玩,但这可是在做一种高级游戏,一中高级玩法。

近几年报纸发表过这样的文章:“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是高度文明人的一项工作。”当今太平盛世,在不影响工作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掌握好玩的度,而不 是玩物丧志,不去沾染不良嗜好,象太极推手这种对身心健康大有补益的玩法,对开发智慧和潜能,提高工作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生存质量的玩法何乐而不为呢?

四、防身自卫

这也是太极拳的主要功能之一。提到防身自卫这是每个人都想具备的本领,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本领。只是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太极拳是体弱力小的人 学习防身本领的最佳选择。像拳击、散打类则是强者的运动,多数人练不了,也容易受伤,许多练习者被打得头破血流,筋骨断裂甚至脑震荡和振颤一类的后遗症伴 随终生。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问津。那些以性命相搏的格斗:插眼,贯耳,锁喉,掏裆,反关节使人脱臼,点穴击打要害部位使人剧痛或气血瘀滞而毙命的手段 是愚蠢的杀人和自杀行为,为人类文明与法律所不容,也为双方利益所不容,违背了习武的宗旨。

武术训练与竞赛的对抗实践的性质和意义与原始武术实战的性质和意义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技法的升华在不失攻防内涵的技击前提下,沿着体育宗旨向前发展已 成为必然。武术训练要讲文明,讲武德,陶冶情操,防身自卫,交流切磋,以取长补短为目的。武术不是黑术,不是研究如何将对方眼睛弄瞎,肢体弄残,不以具有 战无不胜的无限制卑鄙手段和下三流手段为得意,不以野蛮为荣,不以凶残为乐,而是以战胜凶残为高。对坏人则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特殊 情况下的特殊手段是与武术训练有严格界限的。

 武术各拳种中,太极拳是较完善的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也是不伤人而战胜对方的技术发育较充分的拳种之 一。在道家“守柔不争”的思想指导下,谦虚平和的心态,动作和力度非常讲究分寸。以对练为形式的推手贯穿“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原则。目的是破坏对方的 重心,使之丧失攻击能力,而不是伤害对方。发放人时也是运用巧力,或借对方之力,顺势而发,不生拉硬拽,不你推我搡,更无击打动作,不抓人,不拿人反关 节。发人者轻灵巧妙,被发者无伤无痛。现代研究证明:凡进行一段时间推手训练后,再进行散打训练,则致伤率极低,技术提高很快,容易进入刚柔相济的境界, 分寸感大为提高,对“力”的把控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达到防身的技术要求,具备了防卫能力。是武术发展为高级境界的正道。推手训练到一定水平,则出现无 招无式,应物自然,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和“四两拔千斤”。研究表明:这种以无伤害而制服对方的方法远比用伤害对方身体而制服对方更难做到,这是高级的 武术表现形式。达到这层境界,要想伤害对方也就变得容易的多了。近代研究证明:“高级的实战可以用推手的方式来完成,推手也可以发展为实战的高级形式。

训练方式不同,结果却相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真要感谢我们武术界的先贤,为中华武术创造了如此高度文明的训练方法,为后人追求防身术提供了如此安全 而科学的途径,以最小的风险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而达到防身自卫的目的。

posted on 2010-03-14 20:05  blueclue  阅读(708)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