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中的赋值表达式
赋值表达式(assignment expression)是Python 3.8新引入的语法,它会用到海象操作符(walrus operator)。
这种写法可以解决某些持续已久的代码重复问题。a = b是一条普通的赋值语句,读作a equals b,而a := b则是赋值表达式,读作a walrus b。
这个符号为什么叫walrus呢?因为把:=顺时针旋转90º之后,冒号就是海象的一双眼睛,等号就是它的一对獠牙。这种表达式很有用,可以在普通的赋值语句无法应用的场合实现赋值,例如可以用在条件表达式的if语句里面。
赋值表达式的值,就是赋给海象操作符左侧那个标识符的值。
举个例子
students = ["小明", "小红", "小李", "小光"]
if len(students) >= 3:
print("学生人数超过3人,人数为{}".format(len(students)))
else:
print("学生人数不超过3人,人数为{}".format(len(students)))
上面例子中有三处用到了len(students)
,显然,这样会出现重复获取值的情况。
在Python中,一般的做法是,先定义一个变量count
来存放len(students)
的值,再使用该变量来进行之后的操作,如下:
students = ["小明", "小红", "小李", "小光"]
count = len(students)
if count >= 3:
print("学生人数超过3人,人数为{}".format(count))
else:
print("学生人数不超过3人,人数为{}".format(count))
然而,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定义的如上面例子中count
的变量值有多个,而且逻辑语句也会相对复杂很多,有时候很难第一时间发现这些变量值在逻辑语句中的作用。Python引入赋值表达式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下面使用海象操作符来改写上面的例子
students = ["小明", "小红", "小李", "小光"]
if (count := len(students)) >= 3:
print("学生人数超过3人,人数为{}".format(count))
else:
print("学生人数不超过3人,人数为{}".format(count))
新代码虽然只省了一行,但读起来却清晰很多,因为这种写法明确体现出count变量只与if块有关。
这个赋值表达式先把:=右边的值赋给左边的count变量,然后对自身求值,也就是把变量的值当成整个表达式的值。由于表达式紧跟着if,程序会根据它的值是否满足条件来决定该不该执行if块。
这种先赋值再判断的做法,正是海象操作符想要表达的意思。
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列表推导式中使用赋值表达式
students = ["小明", "小红", "小李", "小光"]
count_list = [count := len(students), count ** 2, count ** 3]
print(count_list)
在实际开发中,比较常用到的正则表达式也可以使用赋值表达式
import re
desc = "name: Tony"
if m := re.match("name: (.*)", desc):
name = m.group(1)
print(name)
总之,如果某个表达式或赋值操作多次出现在一组代码里面,那就可以考虑用赋值表达式把这段代码改得简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