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这才是修行,才是重点!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法即是修行。

 

那也没有错,不过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

 

当他人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

 

这就是修行的所在,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来修行呢?

 

这才是重点。

 

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痛苦,我们可能至死都见不到「法」。

 

当欢乐与痛苦生起时,如何运用佛法而从中解脱呢?这才是修行的要点。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有平静

 

 

 


当人们遇见不如意事时,通常会封闭自己。

 

例如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回答:「别烦我!为什么责备我?」

 

这是封闭自我者的反应,而那正是修行之处。

 

当他人批评时,我们应该聆听,他们所说是真的吗?

 

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去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是有意义的,或我们自身确实有值得批评之处。

 

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当时的反应却是恼怒。

 

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错时,我们应心怀感激,并努力改进自己,这才是智者的作风。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会有平静生起;

 

当以智慧洞察迷妄时,留存的就是平静。

 

有些人非常自大,无法接受批评,且还会反唇相讥,这尤其常见于大人应付小孩时

 

事实上,小孩有时可能会提出聪明的见解,但若你正好是他们的母亲,将无法让步。

 

若你是老师,学生有时会说些你不懂的事,但你会因身为老师而听不进去。

 

这不是「正思惟」。

 

 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

 

 

 

 

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非常有智慧。

 

有次佛陀正在说法时,突然转而问他:「舍利弗,你相信这点吗?」

 

舍利弗回答:「不!我还未相信。」

 

佛陀赞叹他的回答:很好,舍利弗!你是具有智慧者,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智者以开放之心聆听,然后衡量其真实性,再决定是否相信。


在此佛陀树立了教师的典范。

 

舍利弗所说是真实的,他只是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对某些人而言,若说不相信,就会被视为质疑教师的权威,因此不敢说而只会附和与同意。

 

但佛陀并不以为忤,他说你无须为不是错误或邪恶的事感到羞耻,对不相信的事表示不相信,这并没有错。

 

佛陀在此的作为,对身为人师者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有时你也可能从小孩的身上学到东西,不要盲目执著于权威的身分。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

 

 

 

 

无论行、住、坐、卧,你都可能从身边的事物学习。

 

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学习,采取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色、声、香、味、触、法,智者会思惟这一切。

 

在真实的修行中,我们将做到不使内心再为任何挂念而苦恼。


当喜欢和厌恶的感觉生起时,若我们仍无法觉知,心里就会有焦虑。

 

若知道它们的实相而省察:「哦!喜欢的感觉是空的,它只是种生灭无常的感觉;厌恶的感觉也同样生灭不已,为何要执著它们呢?」

 

若认为欢乐与痛苦都属于我们,就免不了烦恼。

 

问题就如此辗转相生而永无止尽,大多数人的世界就是如此。


但现在老师们在教导「法」时很少谈到心,也不谈实相,若我们说实相,他们甚至会生气说:「他不知道适合的时间与地点,也不知如何婉转地表达。」

 

但人们应该聆听实相,真正的老师不会只谈记忆,而应该说实相。

 

社会上的人通常都根据记忆在说话,也常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说话。

 

真实的比丘不会如此,他说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

 

 

 真了解如何修法出家与否并不重要

 

 

 

 

若你了解「法」,就应照著修行,不一定要出家,虽然那是修行的理想形式。

 

真的想修行就必须出离迷妄的世间,放弃家庭与财产,进入森林,这是理想的修行方式。

 

但若还有家庭与责任,我们应如何修行?

 

有人说在家人不可能修习佛法。

 

但是请想想,出家人或在家人哪一个团体比较大?

 

当然是在家人的要大得多。

 

现在,若只有出家人修行而在家人不修,那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迷妄。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是否成为比丘或比丘尼并非重点!

 

若不修行,成为比丘并无任何意义。

 

若真了解如何修法,那么无论处于什么地位或从事何种行业,不论是老师、医师、公务员或其他身分,都能善用每一分钟去修行。


认为在家人无法修行,这是完全迷失正道的。

 

为何人们能找到做其他事的动机?

 

若觉得有所欠缺,他们就会努力去得到它。

 

只要有充分的欲望,就可以做任何事。

 

有人说:「我没有时间修行。」

 

我说:「那你怎么有时间呼吸?」

 

修行,不是你必须大费周章或疲于奔命的事,只要留意心中生起的感受。

 

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时,它们都来到这同一个心——「觉知者」,现在,当心认知这些事物时,发生什么事?

 

若我们喜欢就会愉悦,若不喜欢就会不悦,一切的反应就是如此。


因此在这世上,你应该向何处寻找快乐?

 

你期望这辈子人人都只对你说愉悦的事吗?

 

那可能吗?若不可能,你能到哪里去?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我们必须要能「世间解」——了知这世间的实相,我们应该清楚了解世间。

 

佛陀生在这世上,经历过家庭生活,但因看见它的限制而从中出离。

 

现在,身为在家人的你应该怎么做?

 

若想要修行,就必须努力遵循解脱之道。

 

若坚持修行,你就会了解这世间的限制而能放下。

 

 不了解戒律修行无结果

 

 

 

 

喝酒的人有时会说:「我就是戒不掉。」

 

为何戒不掉呢?

 

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喝酒的弊害。

 

若你不了解其弊害,就意味也不知戒酒的利益,修行将毫无结果,只是以游戏的态度在修行。

 

但若你清楚地看见它的利弊,就无须等待别人告诉你它的一切。


想想发现筌中有鱼的渔夫的故事,他晓得里面有东西,能听到牠拍动的声音。

 

他以为那是一尾鱼,便把手伸进筌里,却发现那是另一种动物。

 

他看不到牠,心中便揣测牠可能是鳗鱼或是蛇。

 

若丢掉可能会后悔,因牠可能是鳗鱼;若是蛇的话,去捉就可能被咬。

 

他陷入疑惑中,但欲望如此强烈,因此便伸手去捉,期望牠是鳗鱼。

 

然而,当他取出的那一刻,看见皮上的花较,立刻就抛开牠。

 

他不必等人呼叫:「那是蛇,快放手!」

 

看见蛇的那一幕比别人的警告更加管用。

 

为什么?因为他看见危险——蛇会咬人!

 

还需要别人告诉他要放手吗?

 

同样地,若能修行直到看清楚事物的实相,我们就不会再与有害的事物纠缠不清。

 

 只谈不老和不死培养不出正确的修行观

 

 

 


人们通常不如此修行,不反省老、病与死,而只谈不老与不死,因此培养不出正确的修行观。

 

他们前去闻法,但并未真的聆听

 

有时我应邀在重要集会开示,但那经常对我造成干扰,当我看聚集的人群时,我了解他们并未在闻法。

 

有人满身酒味,有的在抽烟或聊天,看起来丝毫不像是信仰佛法的人。

 

在这种地方讲话,成效可说微乎其微。

 

那些放逸者心想:「他到底要讲到什么时候?这不能做,那不能做……」

 

他们完全心不在焉。

 

有时他们甚至为了客套而邀请我讲话:「法师,请给我们一段简短的开示。」

 

他们不希望我谈太多——那可能会惹恼他们!

 

我一听到这么说,就知道他们并不想听闻佛法,那会惹恼他们。

 

若我只说几句话,他们是不会了解的;若你只吃很少的食物,那会饱吗?


有时当我正在讲话,才刚准备进入主题,就会听到一些醉汉在大喊:「好了!让路!给法师让路,他现在要走了!」

 

试图将我赶走!

 

遇见这种人,提供我很多省思的食粮,让我更加洞悉人性。

 

就如瓶子已装满水,人却还要求更多,瓶子已无空间再容纳,倒再多水也只会无效地溢出来。

 

这种人不值得浪费时间与精力去教导,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

 

当人提不起精神来接受时,我也提不起精神去给予;若他们的瓶子还有空间装更多的水,则施者与受者都会获得利益。


现在的开示慢慢变成这样,情况仍一直在恶化中。

 

人们并不追求实相,他们研读只是为了寻找能谋生、养家活口与照顾自己的知识,是为了生计而研读,并非为了「法」。

 

现在的学生比过去拥有更多知识,生活条件也比以往更好,每件事都更方便,但同时也拥有更多的迷妄与苦恼。

 

为何会如此?因为他们只追求那种谋生的知识。

 

甚至比丘们也是如此。

 

有时我听到他们说:「我不是为了修法而出家,我是为了研究而成为比丘!」

 

这些话是彻底自断修行之道,那是条死路。

 

这些比丘只是根据记忆在教导,他们可以教一件事,心却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这种教导是不真实的。


世间的情况就是如此。

 

若你想单纯地生活,想修法与平静地生活,他们会说你怪异、反社会或阻碍社会进步,甚至会胁迫你

 

最后,你可能会开始相信他们,而重新回到世俗的方式,一步步陷入世间,直到求出无门。

 

有些人说:「我现在出不去,我已陷得太深!」这就是社会的趋势,它不认同「法」的价值。

 

了悟「法」即了悟自心

 

 

 


「法」的价值无法从书本中找到,那些都只是「法」的外表,它们并非个人对于「法」的体悟。

 

「若你了悟「法」,就了悟自己的心」,你在那里看见实相,当实相清楚地显露时,愚痴之流即被斩断。


佛陀的教导是种不变的实相,他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揭露了这实相,它一直都未改变。

 

这教导不该被增删,佛陀说:「凡是如来所制定者,不应该被舍弃;不是如来所制定者,也不应该被增加。」

 

他将教法封锁起来。

 

为何佛陀要将它们封锁起来呢?

 

因为这些教法是漏尽者所说,无论这世界如何改变,教法都不会受影响而随之改变。

 

若某件事是错误的,谈论它就能减少其错误吗?

 

若某件事是正确的,它会因别人说它错而改变吗?

 

世代会交替,但这些教导不会改变,因为它是实相。


现在我们要问,是谁创造实相?

 

实相本身创造实相!

 

佛陀创造了它吗?

 

不,他没有

 

佛陀只是发现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然后率先说出,无论佛陀出世与否,实相始终是真实的。

 

在这层意义下,佛陀只是「拥有」法,并非真的创造出它,法一直都在这里,不过以前无人寻找并发现。

 

佛陀是寻找并发现不死,然后再以「法」为名教导它的人,他并未创造它。

 

实相从未离开「法」也没消失

 

 

 

 

 

在历史上,实相曾显耀,「法」的修行也曾盛行。

 

时光荏苒,世代更迭,修行逐渐没落,直到教法完全消失。

 

一段时间后,教法再次被发现与盛行,其追随者与日俱增,进入辉煌时期

 

然后,再次屈服于世间的黑暗之下而衰退,几至荡然无存,迷妄再次获胜,接著又是重建实相的时间。

 

事实上,实相从未离开,诸佛去世后,「法」并未随之消失。 

 

世间如此周而复始。

 

它有点像芒果树,会经历成熟、开花与结果的阶段。

 

它们腐烂后,种子掉落地上,长成一棵新的芒果树,循环又重新开始。

 

世间就是如此,不会偏离轨则,它只是周而复始,旧调重弹。


我们现在的生命也是如此,今天只是在重复过去做过的事。

 

人们想太多了,他们有那么多感与趣的事,却一事无成。

 

其中有数学、物理、心理等科学,你可以随意钻研,但唯有在觉悟实相后,事情才会结束。


想像牛拖著牛车,当牛前进时,车轮便会留下车辙。

 

车轮也许并不太大,但沿路会留下长长的车辙。当牛车静止时观时观察它,你看不到什么,一旦牛开始移动,就会看到身后留下的车辙。

 

只要牛往前拉,轮子就会持续转动,但有天牛累了,挣脱牛轭走开,独剩牛车,车轮不再转动。

 

最后,牛车腐朽了,零件重新回到地、水、火、风四界。


当在世间寻求安稳时,你的车轮不停转动,车辙也会在身后无限延伸。只要遵从世间,你就无法停下来休息。

 

若就此打住,车子就会停止,车轮也不再转动。

 

造作恶业就是如此,只要重蹈覆辙,就不可能停止;

 

但若你停止,它就会停止。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式。

posted on 2017-02-25 19:05  风雨者2  阅读(3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