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简史:肯恩·威尔伯的典范革命

                                                 李孟浩                                                 心灵自由                         心灵自由                        

文:李孟浩

 

在新时代运动过度自恋的时候

威尔伯整合东方的冥想传统和西方的心理治疗

在后现代运动过度虚无的时候

威尔伯整合圣者的法界故事和达尔文的演化故事

 

威尔伯在《万法简史》中试图解释一个从物理域、生物域、心智域到神理域的进化之旅,他把这称为「法界的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汤尼˙史瓦兹形容本书作者为:「没有人比肯恩˙威尔伯更会描述智能之道。」威尔伯认为人类文明就是遗忘了法界的存有链和无分别智的法门,才会使灵修传统分成上溯空性和下及万有两派。当现代工业革命把法界的多重存有层次压扁时,就只剩下玩弄感官经验的平面世界。如果想要解决生态危机,重建环境伦理,就和这位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大师一起投入法界之旅吧!

 

《万法简史》这本书其实是从第二部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重新阐述第一部的文化史主题--伟大存有链的遗忘和法界学的振兴,並说明第三部的相关应用议题--两性问题、生態危机和平面世界。因此,我想先跟读者补充说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再来说明威尔伯如何进行超个人心理学的典范革命,將会有助大家进一步掌握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议题和应用议题。最后,我再说明一下超个人心理学本土化的展望问题。

 

超个人心理学的展开

 

一般说来,西方心理学有四种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第三势力是人本心理学,第四势力是超个人心理学。这四大势力在彼此竞爭和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描述和组织一整套人格成长和灵性进化的原理,並加强行为矫正、心理治疗和开悟经验这三个层次之间的互动密度。

 

(一)行为主义

 

十九世纪末时,德国和美国的心理学强调「以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探討心理活动的生理过程」,因此它们很重视「客观上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生物刺激和反应」。华生(Watson)首先提出一项號称「行为主义」的主张:行为的改变要根据刺激-反应情境来研究,完全不需要涉及意识伴隨物和神经学假设。史金纳(Skinner)则进而主张人类的行为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可用工具性条件化的技术加以控制。只要我们分析並免除环境中各类嫌恶性刺激的控制,並把社会认可的价值当成正向加强物,就可规划出一套控制各个环境变项的文化设计,来建造一完全由行为技术控制的理想国。

 

不过,行为主义的乌扥邦理想幻灭后,已经改与认知心理学合作,建立行为医学的典范,专门用生物回馈和鬆弛训练等方法,来恢復身体的自动调节功能。

 

(二)精神分析

 

十九世纪末时,法国的心理学强调由心理与机体关係来研究精神医学,而能扫除精神病是魔鬼引起的中邪说,並反对用监禁和惩罚的方法来对待精神病人。它们曾运用催眠术作为一种口头暗示的手法,来影响精神病症的变化。弗洛依德在法国观摩归国后,把催眠术和自由联想结合,来帮助病人宣泄痛苦的情绪,而能让歇斯底里改善为精神官能症。然后,他指出病人的移情和抗拒现象会不断出现,精神分析师必须不断经由言语沟通,来揭露病人想要压抑的潜意识情结。

 

后来,在美国发展的新弗洛依德学派捨弃性本能决定论,改从亲子关係、人际关係和社会行为等文化模式,来研究人格发展的各种障碍,但仍同意弗洛依德的许多主张:(1)潜意识和梦的预设,(2)童年期经验对於精神失常的重大影响力,(3)焦虑可用来解释防卫机制的运作方式,(4)动机是主动的和动態的,(5)精神分析可洞察出心理问题的发生脉络和固著原因,(6)不重实验取向,而注重临床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分析。所以,新弗洛依德学派是以动態精神分析的手法,来研究各种社会压力的类型如何阻扰自我的发展,又引发出哪些精神功能症和防卫机制。这就预示了「单纯的內驱力心理学」的终结,而被一种研究人际互动和人格整合的「自我心理学」取代。

 

(三)人本心理学

 

十九世纪末时,德国的新康德主义的西南学派提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是用普遍化的方法求取一般法则,以说明物质现象的因果关係。文化科学则是用个别化的方法保持与价值的联繫,以描述人文事实的独特性与个别性。然后,狄尔泰做出「说明心理学」与「描述心理学」的区别:说明心理学是用物理学的假说和定量形式,来说明各种心理感觉因素的因果关係。描述心理学则是用人文学的內省分析和歷史方法,来描述意识体验和人性知情意整体的关係。

 

此外,欧陆稍后兴起一股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潮,对於人的困境(有限性、罪疚、疏离、绝望和死亡)进行一种深刻的自我询问,考察人类在面临各种危机情境时的抉择动机,並建立一股从空无中站出来追问存在意义的勇气,使自己的主体性在与他者和无限者的交会关係中,能创造出本然真实的意义联繫。

 

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美国人文心理学便是吸收了描述心理学的方法论,从「意识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出发,来了解人格症候群具有一致的动力意义、表现、心理风味和功能目的,並从此人格症候群的功能关係,来反对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化约为基本驱力或防卫机制,也反对行为主义把一切本能驱力化约为生理驱力。人本心理学家在临床治疗经验中,发现人体除了適应外界刺激和维护內在平衡的倾向外,也有某种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倾向。因此,马斯洛(Maslow)和罗嘉斯(Rogers)便以「价值体验」和「成长潜能」为研究主题,並接纳存在主义对於「人性情境」和「主体抉择能力」的主张;,更进而运用结合道家观点的现象学方法,来强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高峰经验」。马斯洛更强调高峰经验是通往灵性领域的重要关键。

 

(四)超个人心理学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首先提倡研究宗教经验的正当性,他认为我们必须研究宗教皈依过程的正反面,才能区别出何者是健全心態的宗教,也才能深入了解圣徒性宗教经验的各种特徵。容格则是首次把心理治疗和宗教救赎结合在一起,並且把目標放在个体化的灵性整合过程,而非圣徒化的道德完美过程。因此,容格(Jung)便超越了宗教心理学的范围,而能建立超个人心理学的雏形。不过,容格比较偏重个体如何从集体潜意识的原型力量那边,找到个人救赎的意义。也就是说,容格认为西方人应该从本身文化的集体潜意识中找到出路,不该去迷恋东方传统的超上觉性意识。心理综合学(psychosynthesis)的创始人阿萨鳩里(Assagioli)则主张要把集体潜意识和超上意识区别开来,才能进一步把充满象徵力量的神秘境界和无相的一味境界区别开来。如此一来,阿萨鳩里终於建立了初步整合东西方灵性发现的超个人心理学模型。

 

二十世纪中期,超个人心理学在美国逐渐得到开展,葛罗夫(Grof)也从结合精神分析和迷幻药的实验中,肯定超个人经验跟人格的內在问题和衝突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而不是只有无限的喜乐和平静。他也发现有些前个人退化的现象其实是超个人发展的的前奏,而不是精神分裂的症状。因此,他从临床观点正式处理「超个人危机」这个议题,以扬弃那些走火入魔或灵体附身的巫术世界观。塔特(Tart)则从认知科学和知觉现象学的角度,研究意识的特殊变更状態,因此他的研究同时涉及超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在超个人心理学方面,他特别关心意识的基本状態如何能经由注意力和觉察力的训练,进入第四道的记得自己状態和南传佛教的內观状態。

 

虽然,超个人心理学已逐渐成形,但它经常会被人们笼统视为神秘主义、超心理学和新时代思想的同义辞。因此,超个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稳定的第四势力,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典范才行。

 

威尔伯的典范革命

 

为了建立超个人心理学的典范,威尔伯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建立意识光谱,一是提出超个人/前个人的谬误。

 

(一)意识光谱

 

在整合东西方研究意识的方法时,我们最常碰到的衝突便是:东方修行人认为自我是世间一切苦难的根源,西方心理学家则认为无我是精神分裂的退化症状。最早成功解决这种衝突的人是印度圣哲奥罗宾多的神圣进化论,他主张绝对的大梵会先展开內入万有(involution)的过程,再经由上溯空性(evolution)的过程,完成神圣进化的能量游戏。因此,业力的迷幻作用不再是使自我沉沦的惩罚工具,而是自我进化的学习工具。威尔伯的最重要贡献便是把印度圣哲奥罗宾多的神圣进化论,与西方的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相结合,提出意识光谱说。他初期把意识层次分为:(1)阴影(the Shadow)层次,(2)自我层次(the Ego level),(3)存在层次(the Existential level),(4)心性层次(the level of Mind)。他並从意识光谱的观点,来说明绝对精神內入万有的下降过程:

 

在实相的阶段中,我们与万物合一,我们与宇宙的基本能量合一,並感受到一切无二和万法唯心的事实。这就是第一个意识层次-心性层次。

 

可是我们却经由大幻化网(maya)的过程,陷入虚妄的二元分别的格局。虽然这些分别並不真实,只是相似而已,可是每个人却又把它们当真;上当受骗之后,人就攀附在第一个原始的二元主义-主体V.S.客体、自我V.S.非我、机体V.S.环境。在这一点上,人从与天合一的宇宙性认同滑落到与机体合一的个人性认同,因此我们產生了第二个意识层次-人与机体认同的存在层次。就像上昇的螺旋一样,人经由二元分别进行的破裂程序仍在推进,所以大部分的人甚至对自己的全部机体也没有同一感-我们不是说「我是身体」,而是说「我有身体」,这个「有」身体的「我」就是我们俗称的自我。在这一点上,人又从与整个机体合一的认同感滑落到仅剩自我感,我们也因此產生了第三个意识层次-自我层次。这种二元螺旋若再进行,人甚至会否认某些不討好的自我面向,並在意识中拒绝承认自己有这些被拋弃的面向。因此,人的认同再次从整体的自我感滑落到局部的自我感,因此我们產生了第四个意识层次-阴影层次。

 

威尔伯在后期著作比较强调绝对精神上溯空性的上升过程,並且提出意识结构的九个进化点:前个人阶段有第一进化点--感官生理、第二进化点--幻想-情绪和第三进化点--表象心智。个人阶段有第四进化点--规则/角色心智、第五进化点--形式反思和第六进化点--见地逻辑。超个人阶段有第七进化点--通灵、第八进化点--微细光明和第九进化点--自性。

 

(二)超个人/前个人的谬误

 

西方人经常把东方修行人的静坐三昧等同於婴儿的羊水幸福状態,威尔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提出超个人/前个人的谬误。他指出意识结构本来是从前个人层次,经由个人层次,进化到超个人层次。但是,现代人太习惯个人层次的自我位置,便觉得超个人和前个人都具有「非个人」性质,可以把它们等同起来。因此,现代人便產生两种超个人/前个人的谬误:

 

(1)把超个人化约为前个人的谬误-1,这种经验科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理性是进化的最高点,因此超个人的体验不是比理性更崇高的心灵层次,而是婴儿本能性自恋状態的演变形式。

 

(2)把前个人提升为超个人的谬误-2,这种浪漫宗教的观点认为理性的自我是人性墮落的最高点,因此前个人状態不是比理性更幼稚的心灵层次,而是我们失落的天堂状態。

 

既然谬误-1否认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谬误-2否认自我结构稳定度的重要性,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就必须澄清一项重要关键:为了完整的自我超越境界,我们必须要发展健全的自我界限和自我尊严,才能彻底净化前自我的情感防卫机制。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议题和应用议题

 

威尔伯的这两项努力,奠立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典范,但他像史宾格勒一样忧心西方文明的没落。因此,他指出超个人心理学在未来二十年內必须完成某些发展议题,並解决某些应用议题,才能拯救地球的文明。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议题:

 

1. 意识状態的转变和意识发展的结构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个重要典范,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清楚状態和结构的关係。威尔伯的看法是意识状態的转变只是暂时性的过渡现象,它们仍然必须遵守意识发展的模型。

 

2. 我们要对冥想的发展阶段,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才能確认东西方神秘主义是否有共通的意识结构。

 

3. 我们必须弄清楚精神崩溃跟灵性危机的关係,因为在灵修过程中会有很多潜意识的矛盾资料浮现,造成一些前个人的退化现象。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议题:

 

1.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之所以提倡「自我的死亡」,主要是为了攻击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体,而不是要向超个人的层面开放。而且,后现代主义也极力攻击灵修传 统的自我超越取向,因此超个人心理学必须要面对后现代的挑战,做出积极的回应。

 

2. 世界的宗教传统几乎都一致低贬身体、自然和女性,並造成打压慾望、剥削自然和男性宰制的情形出现。为了改善这些情形,超个人心理学必须整合父神性的超越万物之道和母神性的內在万物之道。

 

超个人心理学的本土化展望

 

虽然台湾心理学本土化的口號已经喊了N年,可是心理学界都卡在行为主义的阵营中,又没有和认知心理学做出紧密的结合,也没有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体系,因此我们很难巴望他们能做出什么成果。同样的,台湾的社工界、辅导界和精神医学界大概也只熟悉人本心理学的罗杰斯諮商体系,对於精神分析阵营的认识也都长期处在零星摸索的阶段。换句话说,台湾对於心理学前三大势力的本土化工作都还处在筹备和发想阶段,那么我们有资格谈超个人心理学本土化的可能性吗?

 

也难怪,台湾在七年前由一位外籍天主教的李安德神父写出第一本超个人心理学的书之后,几乎都没什么进一步的发展。不过,傅伟勋至少曾经提出一个超个人心理学本土化的主张,他主张用傅郎克(Frankl)的意义治疗学来吸?#123;精神分析,並且进而配合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智慧,来发展出一套临终精神医学和精神治疗学。虽然他这个主张有一种用存在主义神学吞没精神分析的味道,可是台湾佛教界根本就没有把它列为重要的发展议题,顶多是弄个安寧病房罢了。至於,台湾的新时代运动也是从浪漫想像的灵性立场,来大谈负面能量的消除之道,而逃避掉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的锻链过程。

 

但是,台湾的宗教意识已经到达內心追问和自我质询的阶段,如果我们不能提供灵性追求者一套比较精致的东西,我想很多人就会退守到灵修就是以道德心量修无上感恩心境的立场,而无法进入人性慾望、存在意义和超个人洞见的辩证过程。也许,我们在道德宽心立场和內心辩证过程之间摆盪得久一点,就可以慢慢找出超个人心理学本土化的方向吧。

 


 

整合学大师的著作

 

作者:牛博士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是笔者廿多年来所接触东西方思想界中最具全面思考,且兼备禪修实证背景,又不断出版重要且深具影响力著作的当代思想先驱。一般学界将他归类為“超个人心理学者"(Trans-personal Psychologist),他由1974年起就开始将“灵修与心理”的发展阶段结合讨论,出版了“意识光谱"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1977 )一书,超越了一般自然科学所承认的意识心理领域,但又合理的指出宗教与科学所研究的“心灵"或“意识"必然是相关、相通的第一人。卅多年来,威尔伯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简单又重要的观念突破上,而是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在过去十年又进入思想创新人的阶段,发展出一个建立在所有人类思维成就上全新架构的“整合学"(Integral Study),此一系统可以运用在人类各个文化领域,而其初步成果已经开始呈现在管理、艺术、宗教、心理…等领域中。威尔伯对於当代甚或是未来人类思想的贡献,必然将与昔日龙树菩萨(Nagarjuna二世纪印度佛教中观思想创始人)与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齐名,是东西方理性传统发展的极致代表,也是未来思想史的大人物。而我们正好幸运的“恭逢其盛”。

  

笔者曾经在国内两次讨论会上介绍过肯恩‧威尔伯:一次是1998年的第五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另一次是2007年的“身、心、灵科学讨论会",其中把可以进一步认识威尔伯的中英文出版书籍、网站与影响作了初步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透过网路联结下载当时的理性敍述,故不在此重覆。

  

不同於许多理性论述成份居多的著作与人物,威尔伯也有相当精采的感性故事与大家分享:那就是他与前妻崔婭的爱情与死亡记事:“恩竉与勇气”(Grace and Grit,1998年,张老师出版社)。这个现代版的“梁祝"或“罗密欧与茱丽叶",不仅赚人眼泪也同时生动的体现了欧美一小批思想文化精英份子,在西方主流八股文化之外对於生命与死亡之革命性的探索歷程,其中对於东方禪修与现代人生活情绪衝突的描绘,值得“好奇宝宝"们做进一步的参考学习。

  

如果读者看完“恩宠与勇气"之后欲罢不能,则不妨找威尔伯1997年的日记式出版书“一味"(One Taste)来看(2000年,先验出版社,这本中译书已绝版),要不然“灵性复兴"(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 ,2000年,张老师出版社)也不错,这两本书较完整的介绍了他的思想体系,且文笔流畅、主题切合时代,既深刻也适合一般人阅读。

 

工程师的脚步

  

笔者记得当初开始接触威尔伯的著作,是两个完全偶然的读书机会。虽然天生好奇,但是做為一个读了理工博士的航太工程师,并没有太多的準备与欲望去了解当时在1980甚至到1990年代仍是主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总觉得这类标榜“多元、詮译、解构、相对与反主流"的西方流行思想,离一般人的生活与经验较远,似乎可以暂时不顾,倒是对於“科学与宗教的对比"这种张力较大的主题比较有兴趣。1985年笔者在哈佛方场合作社CO-OP书店被“量子大问”(Quantum Questions; Mystical Writing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hysicists,1984)这本书的奇特书名与副题吸引时,并未多注意谁是编者(就是威尔伯),就把这本完整节录所有廿世纪初期主要物理学家,如艾恩斯坦、普朗克、薛尔丁格、海森堡、包利…等对於宗教(灵性、玄学)有关论述文章的书买下,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要求读者不要混淆科学与宗教的研究领域分野,更不要把科学当作另一种宗教!而是要学习这几位伟大的科学家对於自然研究是抱著类似於古代圣贤对於宗教灵性探索所具有的热情与健康的存疑态度,这样才能真正深入自然与意识领域的核心,了解科学与宗教两者是既独立又可以整合的一件事。

  

十年之后笔者回到台湾工作,有一次去香港出差,在天星码头书店又看到一本书名字奇怪的书“至关紧要,在美国找智慧”(What Really Matter: Searching of Wisdom in America,1995),是一名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东尼‧史瓦特(Tony Schwart)的赎罪之作。史瓦特曾经為行事风格受人争议的美国房地產富豪川普(Donald Trump 也就是电视上“谁是接班人”影集的主持人)写传记,被朋友及家人另眼相看,自己也对违背年青时的社会改革理想而於心不安,於是发愿為美国过去五十年来的新灵性思潮作纪录;由60年代哈佛心理系教授提姆‧里尔瑞(Tim Leary)的LSD迷幻药实验开始,回顾在美国掘起的身、心、灵新运动,像是:生物反馈、人类潜能、超觉静坐、颠峰经验与各类禪修及心理治疗等。当然相关的开创与推广人物,也是本书的主轴。其中威尔伯就是这位见多识广的纽时报资深记者最為推崇的“製作思想地图的人",也就是美国(甚至全世界)思想界“最全面的哲学家"。(很可惜,以上这两本书均仍未有中文译本。)

  

阅读之后我就去查了一下威尔伯的著作,其中“量子大问"一书我早在十年前就看过而且记忆深刻,只是不记得他就是编者。自此笔者开始收集并阅读他的著作。并在两年后开始向国内读者推荐,此时又巧遇刚译完"恩竉与勇气"中文版的胡因梦女士,(该书由王桂花女士主编,张老师出版社出版)。也因著这个殊途同归的共同引介兴趣,我开始接触到国内“艺文界"对灵修有兴趣的人物,而不再只是与我本行科技与企管专业相关的同修、同事或朋友互动,这种不同的背景对同样主题不同观点的相互切磋,对我自己日后的心灵成长也有很大的衝击与帮助。

  

结合理性与团队的力量

  

做為一个工程师,理性的逻辑训练是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而做為一个航太產业的企业主管,系统整合(System Integration)更是耳熟能详的產业生存之道。这也是為什麼在欧美(日)等国能够在过去二百多年来独领风骚,不断在须要大量科技发明应用与组织的系统性產业及政府运作下,在铁路、造船、航太、医疗、财务运作、电脑软体…等大型与复杂產业领域中保持优势,以理性与互相尊重的团队合作根本价值(基石)不断超越其他国家与古老文化的原因所在。

  

在吸收东方宗教思想不到一个世纪,西方就出现了像威尔伯这种整合性思想家,将东西方传统人本思想核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超越也包含到了西方早期“由外向内”引介东方玄学给西方人的媒介人物,如葛吉夫(G.I. Gurdjieff, 1866-1949,亚美尼亚人,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移居法国,著有与奇人相遇"等书),布拉弗斯基夫人(Mdm. Blavatsky,1731-1891,出身俄国,英国神智协会创始人,曾经提拔过克里斯那穆堤 Krishnamurti ),或“由内向外"从西方理性传统出发,只在理论上吸收东方思想,但没有实践融入在自己生活上的思想家,如莱布尼兹(G.W. Leibniz, 1646-1716,德国哲学与数学家,电脑二元进位系统创始人),荣格(C.G. Jung , 1875-1961,瑞士心理学者,以集体潜意识与原型等观念著称)等等。如果运用过去二百年来西方优势的自由思想与整合能力,持续在身、心、灵的领域开拓发展,笔者相信这个趋势是有可能让东方人在自己的儒、释、道与其他传统下感到汗顏的。因為中国大陆仍然是由无神论的政党与思想教育所控制,而台湾又有一批政客為了自己的权力及私利打击任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传统,更不要说一般人对於精神领域认识的忽视与社会上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文化主流。甚至连印度与西藏这两块东方的精神文化宝地都有一大批不知自身文化精髓的一般大眾。

  

不过我们身处的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因為各种内外因素而充满了烦恼与矛盾,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出现几位像威尔伯这种人物,也已经是值得我们庆幸了;就让我们好好吸收他的整合思想,嚐试他不断敦促读者一定要自己去禪修实验的建议,由自己内心小世界的改善出发,期望能进一步对娑婆大世界的真善美境界有些许贡献!

 


超个人心理学泰斗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Stanislav Grof)将在今年六月首次访华,并在济南和北京两地举办“全息呼吸法工作坊”。北京已满额,济南还有少许名额。详情可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了解。

                                                                                                    

阅读原文                                                 
阅读 1575
7                        

posted on   风雨者2  阅读(63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努力加载评论中...

导航

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微信分享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