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玛·丘卓:精神勇士的口诀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83269115&ver=1&signature=jYECRboR-9ScvoC0qOtLHBXVYRVhRr2ZsIEPbzhSAZFYHUuC-kEMQTHAMO2cmH8bZkKzAte99hTsFzqGz9MdbPP4*ygJe2KfwgphreNxXu6UfBeESxCnrlJn6ojnU95-NsszAgerB5vykVr61EbP4TdLZMRrjNQv5KjFKkK*3R8=

2016-05-12                                                 佩玛·丘卓                                                 心灵自由                         心灵自由                        

作者:佩玛·丘卓

译者:胡因梦

选自:《转逆境为喜悦》第五章

 

在日常所有的活动中,以精神勇士的口诀来训练自己。——阿底峡修心七要

十一世纪时,阿底峡尊者将菩提心的完整法教从印度引进了西藏。他特别着重的是心的调伏或调心的训练。这些教诲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将逆境转成解脱道;在阿底峡尊者的修心七要中,我们最不喜欢的东西全都转成了大鱼大肉和可口的马铃薯。那些看似最严重的障碍——我们的愤怒、嫌恶和焦虑不安——都可以当作觉醒菩提心的燃料。

阿底峡尊者辞世之后,这些法教被秘密地保存下来,只传给了最贴身的弟子们。十二世纪之前,知道这些法教的人为数不多,直到契喀瓦格西(Geshe Chekawa)将它们集结成五十九则简易的口诀,才广为人知。这些口诀在西藏被称为lojong或是阿底峡修心七要。如果能熟读这些口诀,终身都将它们谨记在心并付诸实践,就是在修习最珍贵的菩提心法了。

契喀瓦格西有位兄长十分鄙视佛法,而且时常给他苦头吃。后来有许多求教于契喀瓦的麻疯病患被治愈了,他的兄长才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这位易怒的兄长躲在契喀瓦的门后偷听转逆境为解脱道的教诲。过了一段时间,契喀瓦发现他的兄长不再易怒,而且变得体恤有韧性了,那时他才意识到,他的兄长一定是听了修心的法教而得以改变的。于是他决定将修心七要公诸于世。他心想,连他的兄长都能受益,更甭说是其他人了。

一般而言,我们总是被习性驱使,而丝毫无法终止这些模式。如果感到失望或认为自己遭到了背叛,我们会不会利用那些那些情境来修心?通常不会。然而就在困惑无明时,你才能领会阿底峡修心七要的力道。熟读这些口诀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付诸实践才真的困难。譬如,“永远要为那些令我们嫌恶的人发慈心或悲心”【译注:传统译文为“于怨敌恒修”】,这样的口诀如果能熟记在心,就能帮助我们在口出恶言之前,即时安忍下来。一旦熟记这些口诀,它们就会自动浮现心头,提醒我们安住在当时的情绪能量,而不至于轻举妄动。

这些修心口诀也带来了一项挑战。每当我们以某种惯性模式逃避当下时,能不能忆起那个可以帮助我们回到当下的口诀?与其随境而转,是否能利用当下那水深火热的强烈情绪来转化自己?修心七要的练习就是以精神勇士的心态面对不舒服的情绪。它鼓励我们扪心自问,“眼前这痛苦的时刻我要如何修持,才能将逆境转成觉醒之道?”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天,都有机会如此自忖。

「修持面临的三种挑战」教导我们如何中止自己的惯性反应。这三种挑战如下:(一)如实认清自己的精神官能症【译注:以佛教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未达彻悟的人类,多少都有些精神官能症的倾向。】;(二)做出有别于惯性反应的行动;(三)持之以恒地修练。

修持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认清自己正在扰动不安。不能仁慈地认清自己正陷在冲突矛盾里,要解脱困惑无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做出有别于惯性反应的行动」,指的就是打破情绪耽溺的顽强模式。我们要尽全力中止这股拖延与耽溺的顽固倾向,我们应该放掉心中的剧情故事,与底层的情绪能量连结,或是修持本书所介绍的菩提心法。

 

凡是不属于惯性反应的事你都可以做,即使是唱歌、跳舞、绕着巷子跑,我们可以做任何不加强惯性反应的事。第三个会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必须记住这样的修持绝非做个一两次就算了。中止有害的习性以及觉醒菩提心,乃是终身都必须持续的修练。

这些修练的精要始终都在强调一件事:与其陷入报复或自怨自艾的反应,不如逐渐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反应,放掉心中的剧情故事。然后我们就能完全感知到身体的觉受。其中一种修练的方法就是将情绪吸进我们的心里。认清情绪,放掉内心的故事剧情,感受当下这一刻的能量,就是在培养对自己的慈悲心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修练。我们可以想像有千百万人和自己的感受相同,然后为大家吸进这股情绪。但愿所有的人都能解脱困惑无明以及那些受限的惯性反应。一旦能仁慈地觉察自己的困惑无明,就可以将那份悲心延伸到同样困惑无明的人的身上。修练菩提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慈悲心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讽刺的是,我们最想躲避的东西,往往就是觉醒菩提心的关键所在。这些五味杂陈的情绪困境,正是精神勇士获得智慧和慈悲的场所。不过当然,我们想脱离这些困境的机率时常大过于安住其中。这就是为什么勇气和对自己仁慈会那么重要了,安忍在痛苦中而缺乏仁心,就等于和自己作战一般。

当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很可能突然忆起了那句口诀:在心神涣散时如果还能修行,便称得上有修为了【译注:传统译文为「散能住即成」】。正值忌妒、嫌恶、轻蔑或自怨自艾的时刻,如果能立即修正自己的心念,那就是真的有修为了。

 

让我再重覆一遍,修行指的就是不继续加强那些困住我们的惯性模式,并且尽全力唤醒自己,不再陷入合理化或自责的模式。要尽量安于那股强烈的情绪,而不轻举妄动或是刻意压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习惯就会更具有浸透性。

我们的惯性模式早已根深柢固,它们深具诱惑力,而且令人感到愉悦。所以,只是想找个通风口是不够的。我们这些与它们奋斗多年的老参是最清楚这一点的。觉察才是真正的关键。我们是否能看到心中自言自语的剧情,并且能质疑它们的有效性?每当我们被情绪搅扰得无所适从时,是否还记得这就是我们的道途?

 

我们能不能感受到这股能量,并且为了利益自己及众生而将其吸进心中?如果能如此这般地进行实验,即使是偶尔为之,都算是在训练自己成为精神勇士了。有时我们被搅扰得完全无法修行,然而“知道”自己无法修行,已经算是在认真修了。永远不要低估仁慈观照真相的那股力道。

有时我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感到困惑不安,或者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造成伤害,突然心底却冒出了一句口诀:在自己的体证和他人的观察之中,要以自己的体证为准【译注:传统译文为「二证取上首」】。我们是唯一能完全了解自己的人。

有时也可以从外界给我们的回馈,看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别人确实可能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盲点。尤其是那些会让我们产生畏惧的人,必须格外留意他们的洞察和批评。但是从根本的角度来看,只有自己才能看见心中所发生的事。只有自己才能听到内心的谈话,而心知肚明自己是在退缩或充满着启悟。

开始修持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是相当无知的。首先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少能安于当下。然后会看见自己捏造了各种策略,为的就是躲开眼前的真相,尤其是当我们害怕自己会受伤时。我们更可能发现,自己深信每一件事如果都做得对,便能找到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终老一生了。

生长在五○年代的我,有一阵子真的以为电视播出的情境喜剧,就是一般家庭典型的实况了。他们似乎都能和睦相处,没有人喝醉酒或是发脾气。我们从来看不到他们的丑态。我们这些看电视的观众之中,有许多人真的以为只有自己的家庭是例外。为了维护这个「美国梦」,大家都隐瞒了真相。

一旦开始修行,才知道幻想和真相之间的差距。愈是能稳定地与自己的经验共处,便愈能察觉自己的紧缩。每当我们在污辱自己时,是否心知肚明?每当我们在痛斥别人时,那股情绪的出处到底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不再踏上自我毁灭的老路?能不能领会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乃是普世性的?渴不渴望停止播下不幸的种子?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当然我们不能期待自己永远能觉察到每一个惯性反应。然而觉察的次数一旦增加,并且能中止自己的惯性模式,那就证明菩提心法已经渗入心底了。这时那股想帮助众生的渴望就会逐渐增长。

不只是顺境或特别艰难的困境,在日常所有的活动中我们都要持颂阿底峡尊者的修心口诀。但是切记,「不要争先」,「放弃对果位的期待」,以及「不要想得到掌声」!【译注:传统译文为「不争先得」,「断一切果求」,「莫着声誉」。】

                                                                                                    

阅读原文                                                 
阅读 3218
66                        

posted on 2017-01-01 19:15  风雨者2  阅读(62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