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05】《唯识三十颂》,什么是唯识呢?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亦称《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中文名 唯识三十颂 别 称 高建法幢论 类 别 瑜伽行派 宗 教 印度佛教 唯识三十颂 【 唯识 三十颂(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trimśaka-kārikā-śāstra)】 印度佛教大乘 瑜伽行派论书。中国佛教 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亦称《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 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此论分三十颂论述 三界唯识的理论。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阐明唯识之行位。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阿赖耶识为 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阿赖耶识缘起说,并进而论述 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了“ 唯识无境”说。该论在印度影响很大,先后有德慧、安慧、 难陀、护法、亲胜、火辨、净月、胜友、胜子、 智月等人为之作注,时称“ 十大论师”。玄奘曾以护法的注释为主,糅译其他论师的注解,编译成《成唯识论》10卷。(方广锠)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辨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 詶答,颂曰: 1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2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辨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 三能变。今 广明三变相,且 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3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4是 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5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 性相。 6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7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 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8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9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10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11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12 烦恼谓贪瞋, 痴慢 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13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15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16 意识常现起, 除生 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17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18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19 由诸业 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 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20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22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23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24 初即 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25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 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一 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26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二 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28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 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29 无得不思议, 是 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30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净界法师】【唯识三十颂05】《唯识三十颂》,什么是唯识呢? 净界法师 大乘佛子 1周前 《唯识三十颂》,什么是唯识呢?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一大科: 甲一、解释题目 《唯识三十颂》 这个题目是《唯识三十颂》,我们分两部份来解释,先看: 乙一、释唯识 这是根据《成唯识论》的解释: 唯:遮境有。识:拣心空。 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成唯识论》— 唯识学安立这个唯,这个唯就是唯独,唯独的意思就是强调这一切的法,不管是生死的杂染法,也不管是涅槃的清净法,它不是上帝创造的,它也不是自然生起的,它是有一定的因缘,而这个因缘唯独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这样子就遮止了这个境界是离心而有,这样子就否定了部派佛教认为这个离开我们一念的心,有法的存在。法是由心所变现,你的心有变化,这外境的法就有变化。所以这个唯字是遮止境界离心而有,那么这样子是一种否定的口气。 识:拣心空。安立这个心识,就认为说,虽然一切法是心所变现,但是我们心识的造作,它有一定的功能。假如我们起了善念,当我们起了善念的时候,我们的果报体会因为这个善念的累积,而成就安乐的果报;假设我们的心识累积了很多的恶念,那么这样的恶念会使令我们的来生,变现出一种痛苦的果报。而这样的一种善恶功能,是不 容许我们去忽略的,所以识拣心空,就是遮止我们落入了空网,这句话有点在提醒中观的学派,就是非空的意思。 离有无边,正处中道。唯识一方面安立唯,又安立这个识,使令我们离开小乘部派的执著有,也离开中观学派有时候落入空的这一边,引导我们悟入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这个题目是这样子安立的。 ——净界法师 唯识三十颂05
https://mp.weixin.qq.com/s/V9MGrsl3B1EJ_HC4x3pm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