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使命(全文版) 原创: 韩岩 新人本整合心理 6月5日

https://mp.weixin.qq.com/s/07CYLjfYELY0F7OtVgluWA

  

心理治疗的使命(之一)
“新人本整合心理”公众号终于诞生了。从此,“新人本整合心理学”也有了个主要正式的发表思想的地方。那么“新人本整合心理学”究竟是什么呢?它与现代主流科学心理学有什么不同吗?与人本心理学有什么不同吗?

我想说,它就是沿属主流科学心理学传统,它就是对人本心理学的继承。那么单独造一个这样的名字有什么意义?

其一,现代心理治疗流派众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纷繁复杂,而且它们大多源于西方,因此,要将其应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离不开心理学家依“科学家(学者)/实践者”范式对其进行选择,整合而转化为应用的系统。

其二,“新人本整合心理学”有两个关键字:“人本”和“整合”,这第一表明了我们的继承人本心理学,人本精神分析传统的基础定位,第二表明了我们超越单个心理学理论,学派进行整合的倾向。

以下这篇随新公众号亮相的文章,或者可以呈现“新人本整合心理学”之一二。

本文是根据我在今年(2018年)4月份中美精神分析高级培训班一次讲课基础上改写而成。文章很长,将分小节刊出。小节顺序是:

1)序。
2)社会人格和人类永恒需要。
3)区分匮乏需要和充裕需要的心理学。
4)心理治疗的使命。
5)自我意识进化论。



一
序

这个讲课的题目叫“心理治疗的使命”,当我将此标题交给武汉精卫中心童院长的时候,我在“使命”的后面打了一个问号,因为,谈到心理治疗的使命,如果你问我,有没有,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

但是,关于使命的问题,我不敢说你就一定要认为除了治病之外还有其他什么。 这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自己要去做选择的问题。我不太清楚大家会有一个什么样的选择,所以,我给这个题目打了一个问号。
 
为什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 这个我得讲一讲我个人在出国前,也就是我在选择进入心理学这个行当之前的一段经历。这是一段在80年代的经历。

我的青年时代是中国的80年代,你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刚出生不久。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我的大学的第一个专业,是海洋化学专业,厦门大学的海洋化学专业。 当我进入厦大读书的时候,我就得了轻微的空心病(笑声)。

徐凯文老师提出空心病的概念时,其实我有感觉。



这种空心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我们高考前,我们都是拼了命,发愤图强。不怕你们笑话,我当年为了激励自己学习,也曾经做出咬破手指写血书给自己看以鼓励自己的事。中学时,我是学霸,我自己本身喜欢文科,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就上了理科(笑声)。

可是,进入大学后,那种能够维持奋斗的激情没有了,我这才意识到我选择了一个自己毫无好感的专业。当时我在日记中摘抄到:“奋斗带来的苦恼消失了,幸福却也变成无聊和空虚,屡遭挫折的失望没有了,精神的振奋却再也不出现。”

当年改革开放没多久,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什么叫选择,前面说过,因为我学习好,所以我肯定选的是理科。所以当发现选择错误时,已经太晚。

生命中失去了热情和营养,相当一段时间,处于一个空心的状态。

但那个80年代的好处,是西风东进,大量新鲜思潮进入大学,当年最流行的居然是文学青年!当时弗洛伊德思想进入中国,竟然是以文学面孔出现的,比如他的《性学三论》,是作家参考丛书,当年一个福建省文联作家把它复印了出来,窃笑着示意给我们看。

这些思潮给了我巨大的影响。

比如,存在主义进来,告诉我一个东西:人是可以选择的。萨特名言:存在先于本质,你可以选择。 我们当年,自由行动空间很小,连接吻是否可以这种事,也会演化为中文系黑板报上长篇累牍的论战。但是自由的思想终于进来了,马斯洛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理论进来了。

如果没有这些思想,我猜想我的空心病会一直加重下去。而这些思想,恰恰是渗透在许多心理治疗流派背后的哲学和理论。

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我特别喜欢听别人讲心中很深的东西,这些交谈是如此激荡我心,我因此曾经写下过以下文字:

“到底什么是社会需要?难道只有努力学习拿个好成绩分配个好单位才是真正的满足社会需要吗?可当我倾听别人打开他的心扉,让心中的幽曲混乱流成一道清泉,一首乐曲,我成了一个心灵助产士,这不是在满足生命更神圣的呼唤吗?”



有件事非常有趣:有一次,跟一个朋友交谈,他有苦恼跟我说,说着说着我被他的苦恼迷住了,好像就进去了,我也忘了说了些什么,给了他那么大的启发,令他兴奋不已。他激动地对我说:“我们以后在东街口(东街口是福州的一个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标地带)那地方,搭个棚,摆个摊子,专做心理治疗。你一定客源滚滚不断!”(笑声)

然而,当时还是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我们当时不能转系,我们毕业后是被分配工作单位的,因此出国前,我一直未能真正实践自我选择职业的梦想。

而这梦想是直到我后来来到澳大利亚后才最终实现的。我选择的是心理学。这和我之前希望从事文学创作有所不同。我当时虽沉迷于文史哲中,但总觉得这些学科有些空疏,不能实践地改造些人心,社会。

而心理学中的心理治疗却让我有上接天空,下立于地之感:心理治疗不是一种对话吗?而“论语”也是一种对话啊。于是我进入了悉尼的麦觉理大学心理学系。

说来颇为孤独,当时班级上百人中,除了我,竟然没有一个来自大陆的华人。多年后,当我注册为澳洲心理学家时,我仅发现了两位来自大陆华人的同行,但是他们中一位后来跟着他妻子开眼镜店了,一位去了教会成为半神职人员。



在那段求学的日子里,但凡感到孤独和怀疑自己这个选择时,我脑海里经常盘旋的是舒婷的诗篇:

《也许》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它选择。
 
回顾我这段生命中的坚持,我后来给了一个名字来命名这种“不可抗拒的召唤”:灵我。
 
好,我想,我已经做足了铺垫,可以开始进入理论纵横了。
二
人性的永恒需要和社会性格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526-1527267794297001630.gif

第一个问题,社会会得病吗?
 
弗洛伊德怎么说?
 
在《文明和不满》当中的一段话:
 
“如果文明的进化和个人的发展是如此相近,如果我们把同样的方法用在两者之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诊断说,许多文明体系或者文明的各个时期--甚至整个人类--都在文明趋势的压力下患上了‘神经症’?......”
 
“诊断一个人是否患了神经症,我们可以将他和周遭的环境作比较(我们假定这个环境是正常的);但是对于社会,我们却没有这种参照系,我们不得不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获得这种背景。但是即使有了透彻分析,但是有什么用了?我们不能迫使社会接受治疗。尽管有这种困难,我们仍旧可以预料,总有一天,有人会敢于从事研究文明社会病理的工作。”
 
弗洛伊德寄希望于后代,来完成这个议题。

谁直面这个问题呢? 弗洛姆。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526-1527306001144058510.png
 
弗洛姆在精神分析圈中,是一个特别的人物。

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在80年代中国,弗洛姆大量的书,都已经翻译过来了,这大约与弗洛姆参与过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有关。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文化批判学派,他们大量以精神分析和心理的角度,对西方社会文化进行批判。

当年,弗洛姆的思想,要比起弗洛伊德还要吸引我,感动我。他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时代的我。
 
然而当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我在澳大利亚学习受训期间,整个学习和受训时间,弗洛姆的名字再也没有被西洋人提到。很长一段时间,我好像把弗洛姆给忘掉了。我在澳洲时,学的精神分析学派是自体心理学,所以满脑子是自体心理学的思想。

直到我回国多年后,我再次记起了弗洛姆。发现他的部分思想比起80年代的中国,其实更好用于今天的中国。
 
弗洛姆最早的专业是社会学,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犹太人社区是如何在其伦理下组织起来的。 他一生参与了许多社会文化事件。他在墨西哥的时候,邀请日本禅师铃木大佐,促动了精神分析和佛教之间的第一次对话。后来出了一本书:《禅宗与精神分析》。

他的晚年,基本是一个斗士,其重要著作《存在和占有》,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他的另一本书大约大家都耳熟能详:《爱的艺术》。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526-1527307023228024296.gif

好,我们下面来概述弗洛姆如何应用精神分析来分析社会病、分析社会文化心理。
 
他的思想非常广大,在这里我只抓两个要点,来提炼他的精髓。
第一,社会性格和人性需要。
社会性格,是弗洛姆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共有的性格核心结构。 它属于社会无意识范畴。

注意,这不同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它指的是“社会人格将社会的外在规范需要内在化,以疏导人的精力,使其用在一个指定的经济和社会制度下的工作,教育,家庭,休闲等各方面。”
 
这个可以这样来理解:

一个社会,如何去保持一个相对统一的规范呢?

我们怎么样鼓励人去工作,养家呢?

我们怎么样组织我们的休闲生活呢?

我们怎么样组织我们的教育呢?

所有的制度,文化的观念,如果要发挥效果,它一定要有效作用于人的心理。


 
一个社会不可能单纯用一个强制的方式让社会正常运转,如果只是强制,其结果一定是不能良性运转。所以,它需要将那些规范、价值观,依靠于人的心理的一些特点,进行内化。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方法而异,因人而异,它会导致不同的内化结果。这些结果,这些外在规范和价值观养成的一些东西,弗洛姆把它叫做社会人格。
 
弗洛姆对社会人格进行了分类:接受型人格、剥削型人格、储存型人格、市场型人格、生产型人格,这仿照弗洛伊德的口欲期、肛欲期、性欲期,但用的是经济视角。接受、储存、剥削、市场,生产,这都和特定的生产经济关系有关。
 
对于这个分类法,我认为除了区分生产型人格与其他人格意味深长之外,其他的分型,对指导我们今天来分析中国的社会人格,意义不是特别大。

当然还是可以用的,比如你可以说,中国老一代人可能储存型人格、剥削型人格比较多。中国老一代人一半时间活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勤俭节约、不消费、存钱;他们认为任何好东西,包括精神上的,都以存起来好,因此他们会逼婚,“存”一个丈夫,“存”一个妻子,以备生活的打击。

而年轻人则不同,他们生存的时代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能市场型人格比较多,他们热衷消费,他们认为好东西关键在于交换,所以他们频繁更换伴侣,随着自己的市值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这不能以偏概全。



我现在想说,弗洛姆这个分类中一个最重要的区分,生产型人格。
 
人的心理,难道是像一张白纸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被社会的规范,价值观而涂抹颜色吗?

心理学中早期的行为主义学派,是倾向于这个观点的。他们认为,通过奖励、惩罚,就可以把人塑造成任何塑造者想要的样子。

但是,弗洛姆认为:不能。他相信,人类有些永恒的基本需要,这些永恒的基本需要会不断地涌现,去要求他的满足。这部分基本需要有时是和社会压力产生激烈冲突的。
 
于是,会有好几种可能结果:

一种结果是,你的被塑造过程极度艰难,结果你成了夹生饭,你充满内心冲突,一方面你满脑子的“应该如何如何”,但是另一方面你拖延症,强迫倾向,完美主义下无限痛苦。你也有可能变成反社会人格,成为罪犯。这解释了大量的心理病理现象。

另一种结果是,你真的被社会塑造成了储存型人格、剥削型人格、市场型人格,但是,你的内在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极端的情况下,你貌似成功,但内心空虚;你情况即使尚好,但是你依旧不能像生产型人格一样,充分发挥为人之功能--爱,创造和自主性等等。

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的一大精彩之处正在于此,他不单纯从儿时创伤去解释心理病理,而是提供了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心理病理学的现象。
三
区分匮乏需要和充裕需要的心理学


弗洛姆思想的第二个要点是, 在分析社会如何致病的基础分析下, 他反向指出了个体和社会如何可以去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这就是:

我们应该去发展和满足人的永恒的生产性需要。

这部分,我把它叫做,关于匮乏和充裕需要的心理学。
 
这基于一个重要观点,人的生产性(这在后期人本心理学的思想中被称作成长性)需要是永恒的,它固然可以被暂时压抑甚至泯灭,但是:

其一,这种结果导向了心理病态或亚健康的状态;

其二,在合适的条件下,它可以重新出现和生长。

所以,弗洛姆的精神分析又叫人本精神分析。因为它有这种人本主义的像是“信仰”的东西。




现在我们再来充分展开下关于匮乏与充裕需要的心理学。 弗洛姆在分析人性需要的时候,做了一个分类。他认为人类需要有两种:

匮乏性需要和充裕性需要。

匮乏性需要特点是什么?就是驱力的概念,就是你感到有一种紧张,有一种压力,你需要把这个东西释放掉,得到满足,你需要得到满足。

最容易理解这种需要的范例是生理需要---饥饿。饿了,你有种紧张压力感,吃了东西,压力放松,人满足了。
 
人的生理需要重要的特点是周期性。你吃饱肚子,就不想再吃东西了。

如果所有人的心理需要都按照生理需要的周期性规律运作,那人类就和谐多了,因为它太自然了。就像禅宗说的,“饿了吃,困了睡,吃时只是吃,睡时只是睡。”

但人不是这样,他可能该睡的时候不能睡,失眠;吃了还想吃,不是真的饿,而是心里发慌,开始吃,不停地吃。 还有暴食症,进食障碍。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人类的匮乏性心理需要不像人类的生理需要,目的物客观明确,遵循自然如春夏秋冬那般的固定节律。
 
举个例子,死亡焦虑。当我们被这种匮乏性需要所统治的时候,我们将始终处于压力状态,不得解脱。

我这里指的死亡焦虑不是现实的死亡恐惧---“比如你被判处死刑,明天就要执行”这种现实的恐惧,死亡焦虑极端的例子如强迫症的拼命洗手,害怕感染艾滋病。

在这里暂时岔开一下,出一个思考问题给大家思考一下:一个人被诊断为癌症,此时究竟引发的是死亡恐惧还是死亡焦虑?。。。。。。

关于死亡焦虑这种匮乏性需要,有一串精辟的理论,我们这里就不能展开了。

总之,弗洛姆认为,当个体人格被匮乏需要整个地统治了,他给出了一个命名:不合理的欲望。
 
弗洛姆认为,当人的需要完全被匮乏性需要所占据,是贪婪的根源,也是大量心理病理的根源。
 
如果匮乏需要占据人的所有一切的话,人就开始很有问题了。如果占据了社会,这个社会也就有问题了。


 
第二个概念,充裕。充裕性需要,弗洛姆认为,“是一个创造力的领域,一种内心积极活动的领域,不仅个人为衣食而工作,才能存在,进而才能充分发挥他的精力,人类进化发挥剩余精力,有所成就,不仅为了生存。”
 
读完这段话,大家对充裕需要有点感觉了,对吧?
 
但是,这是我所谓的充裕和匮乏需要心理学的开端,弗洛姆早期提出这种匮乏需要和充裕需要的心理学,他的理论在理解充裕需要这个地方还有些缺陷,讲的并不是很透彻。

什么时候,我们才逐渐有了新的不仅更加清晰、自圆其说、又有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的理论呢? 这是后来的事了。
 
但是这里篇幅关系,我们无法开讲新理论。因此,我们现在绕个圈子。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先按照弗洛姆的理论来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初步解答:

“人如果仅仅不断在满足匮乏需要,他一定是不断处于紧张压力状态的,没有太多幸福快乐可言。但是充裕需要则不然,当它被满足的话,它并非只是满足,放松状态;而是,它会进一步给你带来喜悦的感觉,因此,你充满活力,创造力。”

弗洛姆说,这是满足和幸福(喜悦)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扩展和积累资源效应:它会进一步支持你去发展能力,从而更容易获得这种需要的满足,给你带来不断增加的幸福感。

弗洛姆认为,真正健康的爱,就是这种充裕需要和其得到满足的表现的一个主要范例。
 
但是如果我们的生命被匮乏需要占据,我们将离幸福十分遥远。

继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之后,心理学在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出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明确地将他的理论确定在匮乏需要和充裕需要的框架内。所谓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估计大家耳熟能详: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排序依次递增为高级需要,低级需要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估计知道的人要少一些:他将自我实现需要和其他需要区别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前者即为匮乏需要,后者充裕需要他命名为“存在需要”。

因此可以说,马斯洛是关于“匮乏需要和充裕需要心理学”正式提出的第一人。
 
然而,其实,马斯洛的这个需要理论存在不少问题:
其一,最大的问题是,自我实现需要具体究竟是怎么回事?当马斯洛研究一群自我实现的人,发现这群人在人口比例中不到10%,那难道说我们世界上只有10%之人方可能谈充裕性需要,90%的人就不能谈吗?马斯洛这里的问题在于,他将自我实现的人格状态和某种具体的需要---这里指自我实现需要---混为一谈了。
其二,马斯洛对为什么人们在满足了低级需要之后不见得就会上升到自我实现需要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许多心理学家,文化学者对这方面尤其给了很多批评。
其三,为什么有些人没有满足低级需要,却有貌似强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莫扎特,穷困潦倒,但却疯狂追求音乐。

所有这些未解决的难题,要等到我们未来讲一些新的理论时方能得到更圆满一些的答案了。

我们现在只是将这种“关于匮乏和充裕需要的心理学”拎出,隆重地介绍,而后我们将转向“心理治疗的使命”这个我们要谈的主题。
四
心理治疗的使命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527-1527436321515086793.gif 
心理治疗不同学派对心理病理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心理治疗到底要做什么,是一种怎样的功能,产生不同的观点。
 
有一种心理病理学观,目前在国内已经极为普遍地流传开了:即我们童年时代和我们父母的关系,如果在童年时代遭遇许多创伤,如果我们的父母不“足够好”,则是产生成年时代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温床。

这个思想,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基本是各种心理治疗学派的共识,尽管其他学派对之重视程度不一。
 
还有一种心理病理观和治疗方法,则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据心理病理学临床诊断的圣经DSM,分别抑郁症该怎么治,焦虑症该怎么治,人格障碍该怎么治。这和西方国家医疗改革引起的“医学模型”回潮有关。
 
而当我提出心理治疗的使命的时候,我的思路基本是沿着人本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发挥而成的。

首先,这里要提一下,当人本主义心理学风起云涌的时候,在美国,有一句口号颇为流行,叫做:“心理治疗实在是太好了,仅仅用来治病太可惜了。”一些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还提出了一些更有趣的说法,叫做:要将“心理治疗”逐渐从精神分析的贵族化做法推向“民主化”。


 
我对“心理治疗的使命”这个命题,提出一个叫做“双道理论”回应。
 
去年的时候,根据哲学家,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等人的思路,我提出的是“三道理论”的说法。 即成长之道,净化之道,觉悟之道。现在,由于我们的讨论是围绕心理治疗,也由于让理论更简洁有力的缘故,我将其改为“双道理论”。
第一道:疗愈之道
此道之路径已经充分体现在精神分析起始的,关于童年创伤影响成年心理问题和心理病理的思想和方法中,它要做的是疗愈,清除或处理过往被养育经历中造成的阴影。
第二道:进化之道

或叫“成长之道”。这第二道思想是相当多心理治疗学派中比较缺乏的,或起码是缺乏清醒的有意识地进行理论构建的。
 
何谓“进化之道”?

进化之道的理论基础已然在我前面谈到的“社会人格和人类永恒需要”,“充裕需要和匮乏需要心理学”的论述中。

简而言之,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心理教练?...)既要行“疗愈之道”,又要行“进化之道”;更操作化、通俗化地说,既要意识到并处理来访者的匮乏需要,又要意识到并处理来访者的充裕需要问题。

换句话说,心理治疗师的使命,除了帮助来访者的疗愈,还有促进个体的自我意识进化。
五
自我意识进化论


好,现在我们进入本文最后一个题目:自我意识的进化。
 
我们先从一个议题说起:在我们心理咨询师圈、心理学爱好者圈,“个人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很流行的词汇。

但是有趣的是,如果你将这个词去问从来不学心理学的50后,60后,或者不管几零后,只要他不接触心理学,他们可能会觉得很诧异:“啥,什么个人成长?啥意思?”

不过在我们心理学圈,谈及个人成长,大多是一些感性的分享;似乎很少人去从理论的高度来定义它、分析它。

但是,无论如何,可以说,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体现在中国人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热潮里,体现在这个叫做“个人成长”的词里。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529-1527561840202071905.jpg 
接下来,我要先讲一个文化的定义。我们现在习惯了谈论文化,以地域来界定,比如福建文化,武汉文化,上海文化;或者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美国文化,澳洲文化...

当我谈论文化时,我更常用的是另外一种定义:

文化,是一套价值观,信念系统,思维行为图式,一套人生的定位系统;

它之存在是用来解决人生根本的存在困境的,它具有功能性;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历史,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定位系统是要根据变化来修正,才有可能起到它的功能作用;

那些更能解决人类存在困境,给人类带来更多幸福的文化,是更文明的文化。

因此文化,是必须进化的。不管哪个民族,无论东西,其文化都要进化。

我认为,“个人成长”这个词的出现,正是中国文化进化潮流之上的浪花!它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诞生!
 
但是,我注意到一些中国的治疗师,似乎无法从一个更大的动态系统的视角上来看这个问题,他们非常喜欢持东西方文化不同论这样的文化定义来看待相关问题。

比如,他们喜欢引用早期跨文化心理学的一些结论,如:“东方文化不强调一个人与其他人分割的自我,而是强调一个关系中的自我”。

这样一来,当他们面对广大来访者中发展个人边界,分化自我的挑战之时,我不知道他们该如何应用他们学习到的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了。

我怀疑,他们有些迷茫,他们或许开始摇摆不定:“从本土化的角度来说,这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不能用了。 ”



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首先,上述拥引的那句话是非常早期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结论,如今显得有些过时。

这是因为:确实,西方文化,包括西方心理学历史上,都有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对“独立的自我”的强调,但是,在后现代思潮兴起中,已经有新的概念化取代这个简单的定义,换句话说,西方人的观念,他们自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文化也是在进化之中的;

其次,西方人的进化发展方向,不一定是中国人的文化的进化发展方向。换句话说:在中国的语境下,强调“独立的自我”,“自我的边界”,也许正是许多中国人文化进化之必须!
 
今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想改革开放经过的历程---尤其是回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不难看到,今日中国之取得骄人之成就,乃因为两大要素:

其一,中国开始打开国门的开放,一种允许和自由的姿态,使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系统;

其二,一切都可归结为中国人自我的觉醒! 

记得80年代,年轻的知识分子中,流行着“我们过去没有自我,现在要有自我了”的说法。但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其奠定了基础的,乃发生于农村村民的土地包产到户这样的实验性改革!

逐渐,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令到中国人开始拥有私人财产!从此,中国人的自我意识随着私有财产意识的建立而拥有了难以摧毁的形状。

然而,仅仅将自我等同于于财产,金钱,无尽的环绕金钱的奋斗成功,在今天的社会中,尤其在年轻的一代中又正在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我们突然出现了关于“佛系青年”“油腻中年”等等的词汇...


如果将自我意识看做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进化的历程,许多模糊不清的文化现象将可获得清晰深刻的理解,心理治疗师所面临的任务,将可以从文化进化这样的一个位置上予以定义。
 
因此,在本文最后,我将简要介绍一个叫做自我发展层次的理论。该理论庞大复杂,我有个关于它的20节的音频课放在“十分心理”公众号上。我在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讲理论之前,我还是先举两个例子:

1

在一个公司里,一些员工虽然认为老板的意见不会成功、是不对的,但是,员工不会说,他要保护老板的面子。很多人这样认为,这就是中国文化!但是,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并非只有中国人这样,美国人也会这样!这不是文化的不同!

2

第二个例子,著名的研究,电击的按钮试验:

把试验的人,放到一组里,电击者和被电击者。被电击者,需要完成一些任务,没完成,电击者按按钮电击他。如果实验员指导电击者,不断加大电击强度而不顾被击者的惨叫,电击者会不会因为对方痛苦而不执行下去?

其结果发现,这些人听命于实验员了,即使对方惨叫,也还是要听话,还是要听试验权威者领导的话。

这项研究原来以为只有德国人会这样,因为德国人是权威主义文化人格。但是,错了,实验放到美国人那里,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以上两个研究例子,突出体现了,我们原来以为是属于文化区别的现象,其实体现的是个体自我发展层次的不同。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80529-1527569874711043309.gif

自我发展层次理论是个拥有漫长传统背景的理论。

它最早来自皮亚杰,然后是科恩伯格---这不是研究精神分析的科恩伯格,是研究道德的科恩伯格。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层次论,科恩伯格提出道德发展层次。

接下来,自我人格的发展层次理论出现了:列文格、罗伯特凯根。列文格是个重要人物,他有一本书:《自我的发展》,有中文版,不太好读。他对自我发展有一个纵贯的研究,讨论了很多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但他是个科学心理学家,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明了一套测试,测试的是人的自我发展层次。这套测试蛮成功的,不断被后人研究和发展。
 
我们现在重点介绍罗伯特凯根的理论。这个理论回答了我早期学习应用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时一直无法解答的难题:

一个人的自体客体既然是不同种类的,那么它是否在一个人一生中

未完.。。。

posted on 2018-12-16 06:04  风雨者2  阅读(259)  评论(0)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