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演义(八)
OS/2的下文
上文说到IBM与微软合作开发OS/2操作系统,但因双方意见相左使OS/2难产, 最终双方放弃了合作开发的计划,改由IBM单独开发,而微软则全力发展自己的Windows系列。那么OS/2在IBM的怀抱里是否茁壮成长了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IBM几年来的一系列努力之后,OS/2终于成为一套健壮的32位操作系统,并且争取到了六百万用户(主要在欧洲)。下面让我们看看双方分手后OS/2的发展过程吧:
1991年,IBM与微软分道扬镳,IBM自行推出了拥有更快用户界面的OS/2 1.3版,由于包含了Adobe Type Manager,使得这一版OS/2可以使用Adobe Type格式建立新字型。
1992年3月,OS/2 2.0版推出,这是OS/2的第一个成功的版本,它具有32 位的抢先式多任务能力和强大的GUI界面,提供对网络的支持,并可兼容DOS和Windows 3.0的应用程序,销售量突破300万套。
1993年, IBM 推出 OS/2 2. 1 版, 并且成立个人电脑软件事业部( Personal Software Product)。
1994年9月,IBM以OS/2进入中国市场,发表OS/2 2.1中文版。
1994年11月,OS/2 Warp 3.0版正式推出,提供硬件自动识别功能及多种附带程序,并附有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包BonusPak,包括IBM Works、CIM及Fax 等应用程序,使OS/2在不需要外部程序支持的情况下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用户方案。
1995年4月,OS/2 Warp 3.0中文版在中国发表。
1996至1997年,OS/2 4.0英、中文版相继发表。
从技术上来讲,OS/2 自3.0版本之后已经是个相当成熟的32位操作系统了,只可惜它成熟时Windows家族已经得势了。OS/2与Windows家族的争夺还在继续,战火曾一度从PC机烧到了IBM自己的Power PC上,而1996年底IBM和 Motorola 又宣布将停止Power PC系列的发展,为操作系统的争夺又带来戏剧性的场面。至于结果如何,时间会给出答案的,我们则不妨先来看看微软的Windows家族发展得如何了。
Windows家族——全线出击
经过差不多十年的努力,微软的Windows才获得成功,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功, 微软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继续扩大战果,将Windows 发展成为强大的“集团军”,建立了完整的产品线。这个过程是“分三步走”的:
首先,巩固现有成果,在各方面完善产品性能,主要表现在几种Windows 3.X 产品上。前文说过,在Windows 3.0和3.1发表之后,微软又相继推出了在网络通信方面更具优势的 Windows for Workgroup 3.11 以及诸多的非美语版本——设立了Windows海外军团的番号。随着Windows系列的演进,微软还发布了一系列大幅度提高Windows性能的接口,其中最著名的是Win32s和WinG 。 Win32s 是挂接在 16 位Windows 3.X上的一套32位扩展接口,它使原本16位的Windows 3.X可以接受32位的系统调用——事实上Win32s是微软整个Windows系列的战略重点,因为借助Win32s,微软才能够实现3.X、95和NT的应用程序的统一。而WinG 则是玩游戏的朋友比较熟悉的一套快速图形接口——Windows 3.X的GUI无法实现快速图形。这是很多游戏软件和诸如3DS一类动画软件迟迟不愿转向Windows 3.X的原因,你只需对比一下 3.X和95中“飞行窗口”的速度就知道了。WinG虽说比不上95中的DirectDraw, 但已经是一个飞跃了。很多Windows 3.X下面的游戏,比如Maxis的一些产品,都使用了WinG。当然,在充分扩充了Windows 3.X之后,Windows 95将逐步取代Windows 3.X成为Windows系列的根基。在有了Windows3.X的根基之后,开始微软Windows的核心战略——Windows NT。
至于NT的讲法,最初说是New Technology,意在“新型的技术”,可后来发现这似乎暗指传统的Windows 3.X使用的是“过时的技术”,所以后来也就不再这么提了。时至今日,NT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专用词汇了。 Windows NT 分为 WorkStation 和Server两个版本,都定位于企业用户。其中WorkStation 还是传统的“个人机操作系统”,而Server则已经属于网络操作系统的范畴了。与3.X相比,Windows NT 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在完全摆脱DOS的情况下使用了不少高新技术, 提供了Windows 3.X所望尘莫及的多线程、抢先式多任务处理以及多处理器适应能力。 NT不仅可以运行在Intel的80X86芯片之上,它还能够在很多其它的芯片,如DEC 公司的Alpha系列上运行,使得很多高档平台可以使用NT。并且NT 还具有足够的“健壮性”与“安全性”。所谓“健壮性”,是指它抗崩溃的能力,使它成为一套“坚不可摧”的操作系统。Windows 3.X 可能会因为某一个应用程序在内存中出错而导致死机,但Windows NT却不会,因为它采用了与Windows 3.X 完全不同的内存管理机制,使得总有一个“核心层”程序在内存中掌握系统控制权,在应用程序出错时可以以放弃一部分内存为代价而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在商业运行中很重要!而在安全性方面,Windows NT符合美国国防部的C2级安全标准,因而被五角大楼选用,足见其安全系数之高。第一版NT于1993年7月推出,版本号为3.0。最初的NT也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它要求的硬件水平太高,驱动程序及对16位应用程序的兼容性均存在问题,并且缺乏足够的32位应用软件支持,这一切使得Windows NT 3.0第一年的销量只有预期的三分之一。1994年9月,微软推出了代号为Daytona的NT升级版本——Windows NT 3.5,在这一版中,修正了原先的错误,降低了对硬件配置的要求,充分利用了当时已经成熟的OLE技术,并且大大提高了运行16 位应用软件的能力。由于技术上的完善,Windows NT 3.5获得了PC Magazine 的年度技术优异奖(同时获奖的还有微软的Office 4.0),在当年就取得了100万套的销售成绩。
想当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成熟之后,又经过若干努力,将其发展为广义相对论,而今天微软似乎也正在将它传统的Windows产品“广义化”:Windows最初的定位是PC机上运行的图形操作系统,可后来随着Windows NT的发展,Windows 产品系列已经跳出了PC 机的圈子,跑在几乎所有流行的机种之上(除了苹果的Macintosh),并且也由原来的个人机操作系统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产品系列—— Windows NT 的Sever版本已经是网络操作系统了,Windows 97及以后的产品将逐渐与Internet 浏览器融为一体,而最新的Windows CE则更是冲破传统的关于电脑的定义,最能够代表微软Windows“广义化”的风格。
今天的Windows
今天,不论是个人电脑行业还是操作系统领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就在这几年,微软Windows家族的产品结构又有了不小的变化——从最初开发Windows到3.0版本的成功,微软花了7年时间,而到今天又是7年了!
随着Windows 95及MS Plus版本的不断更新,我们已经见到了95、96甚至97的字样,于是人们开始使用Windows 9X来代替Windows 95,那么这个系列的发展又给我们操作系统的历史留下了些什么故事呢?如果你在1993年已经是一个关心电脑行业发展的爱好者的话,这其中的故事你一定还记得——Windows 95的上市又是一出像当初Windows 1.0那样的“泡泡剧”。其实Windows 95原来的名字叫Windows 4.0,微软公司内部的项目代号为“芝加哥”(进入90年代以后,微软的产品代号都成了地名:95——芝加哥、97——纳什维尔、NT 4.0——开罗……),是Windows 3.X 的换代产品,主要用来帮助用户从16位向32位过渡(向NT过渡),它以微软的Win32s为基础,又融入了许多NT采用的技术,成为一个具有抗崩溃能力的32位多任务、多线程操作系统,同时对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等新技术提供了支持, 并且附带了传真、电子邮件和微软网络等实用软件。Windows 95早在Windows 3.X 刚刚开始走红的时候便着手开发了,原定的上市时间是1994年上半年,但由于外部形势的变化(比如即插即用技术的出现和Internet的走红等),微软不得不把很多新兴的技术融入其中,这使Windows 95的上市时间一推再推,一直推到了1995年8月。 微软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不再将尚不完善的操作系统推向市场(“用户可以接受产品的推迟,但不能容忍一个满是BUG的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如是说), 并且代码量也不断地增长(据称最终有1500万行源代码)。至于这位“大家闺秀”1995年8月24日出阁时怎样的隆重,相信你还记得, 反正是开创了操作系统历史上许多个第一:早在1994年6月便开始大范围地分发β测试版本,发出了史无前例的40 万份拷贝!在宣传费用上花了上亿美元,光是买一首滚石乐队的曲子就花了1200万美元——而滚石的版权以前是从来不卖的!相比之下,Windows 3.0当年的开销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当然,在宣传费创记录的同时,Windows 95的销量也创下了上市第一周销售500万套的记录(OS/2卖掉这些用了6年)。其它相关的“史无前例”事件,如捆绑销售Microsoft NetWork险些引起同行指控,因为联机登录时对硬盘数据的扫描而使得澳大利亚海军不得不做安全性检查等等,更是数不胜数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微软在中国区业务的拓展,Windows 95中文版的宣传也比Windows 3.X 的时代增加了力度——据称台湾版使用了童安格的一曲《看未来有什么不一样》。
Windows 9X系列产品的演进也为操作系统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趋向,比如面向家庭用户和操作系统涵义的模糊。由于微软将Windows 95的用户重点放到了家庭用户上,IBM在95上市之前曾称其为“厨房操作系统”。在Windows 95推出之后, 微软又发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MS Plus,用以扩充Windows 95的性能, 尤其加强了多媒体和人性化的界面。另一方面,随着附带软件的增加(最新的Windows 95又增加了一个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3.0), “操作系统”的涵义似乎已经远远不止是管理CPU和内存了,尤其对于Windows系列产品,微软有着更明确的目标——按照盖茨的说法,Windows将会与Internet融合,“要使用户浏览Web页面就像阅读硬盘上文件一样方便,任何一个文件夹可能就是一个Web 页”……没有人知道十年以后的操作系统的确切定义会是什么。
Windows NT 3.5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微软继续在它的企业级操作系统上挺进。两年之后,4.0版本又一次赢得了用户的青睐,在Intel和DEC 等几个平台上均获成功,中文版也已于1997年1月发表。颇为有趣的是Windows NT 4.0与OS/2在Power PC 平台上的争夺。当年苹果、IBM和摩托罗拉三家宣布Power PC芯片时苹果和IBM都曾表示要让自己的操作系统运行在Power PC芯片上。后来苹果用Power PC芯片开发了自己的Power Mac(采用Power PC芯片的Macintosh产品),运行苹果的System 7.5操作系统。可IBM的OS/2又是磨磨蹭蹭,迟迟上不了路,后来又被微软的Windows NT 4.0占到了先机,率先把自己的操作系统架了上去……只可惜由于支持软件等原因,IBM和Motorola于1996年底宣布将停止Power PC系列的发展, 使得这场争夺 Game Over了——在操作系统的历史上,又少了一出好戏。
与现在市场上炒得火热的 Windows 9X 和 NT 相比, 对于很多电脑爱好者来说,Windows CE(Consumer Electronics)似乎还很陌生——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并且现在离我们还远了点儿。Windows CE是便携信息终端(PDA )所专用的一种操作系统,由于同样由微软公司开发,所以它被设计成易于与流行的PC操作系统(主要是Windows 95)交换数据,这样PDA便不再是一种孤立的信息设备, 而是信息一体化的一部分了。事实上,Windows CE也是大趋势的产物——下个世纪的各种信息设备将能够互相交换信息,而Windows CE正是微软在这方面战略的体现。说得再远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化社会的演进,PDA 的涵义也会“广义化”——它可能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掌上型电脑,也可能是我们即将熟悉的数字化照相机,还可能是我们已司空见惯的彩电、游戏机,有人说下个世纪可能每台彩电都会有一个IP地址,我觉得这并不为过。微软的Windows CE正是瞄着这个方向去的,并且已于 1996年9月16日发布了Windows CE的第一个版本。至于Windows CE的发展会有多快,将主要取决于信息一体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