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演义(七)
联合开发OS/2
上文说到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之后,作为DOS的“上层建筑”,Windows于1985年顺利面世,并且在同类产品中独占鳌头, 赢得了“上层建筑”竞争的胜利。 但此时的Windows还只是一个弱小的婴儿,在长大成为操作系统的过程中, 还要面临更大的竞争——与IBM的OS/2竞争。
把日历翻回1984年,这一年IBM借助其新推出的IBM PC-AT个人电脑,实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利润达到66亿美元。不光在电子行业,在其它行业中,这也是最高的!所谓AT,是指Advanced Technology(先进技术),它确实对得起这个名字,因为它采用当时最先进的80286芯片,比原先采用8086芯片为CPU的PC机前辈快了整整三倍,所以上市之后立即引起轰动,为IBM带来的滚滚钞票, 创下了利润记录。相信读者对于80286并不陌生,它是Intel公司1982年的成果,内部集成了十二万颗晶体管,是最后一款、也是最好的16位PC芯片。但是IBM“成也286,败也286 ”——成,因为它是最好的16位芯片;败,因为它是16位芯片的最后一代,命中注定要被后来居上的32位产品取而代之。在IBM PC-AT个人电脑上市时, 预装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DOS 3.0版本,当时PC机操作系统还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但IBM和微软都认为DOS已经开始从成熟走向衰老,在现有的DOS范畴内操作系统已不会再有什么太大的作为,有必要着手开发下一代PC机的操作系统了。按照双方在DOS 时代的合作关系,好象没有什么理由双方不合作开发,于是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双方达成了关于合作开发下一代PC 机操作系统的协议, 并将这注定苦命的宝贝儿定名为OS/2(Operating System/2,意为“PC机上的第二代操作系统”)。
按理说,微软和IBM都是“从来不缺技术的”, 这样两位“大家”联手开发操作系统,应该是OS/2的福气,想必OS/2会在两位巨人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吧。但是看看今天PC机操作系统的市场分配,你就会知道OS/2其实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之所以说OS/2命苦,是因为它生不逢时——IBM和微软对OS/2的期望相去甚远。 微软希望OS/2成为未来最优秀的PC机操作系统,具备开发Windows 时所能够想到的所有先进技术与特性(最重要的是图形环境),并且应该是针对即将到来的32位时代的;事实上仅仅在一年之后,即1985年Intel 公司就推出了内含二十七万五千颗晶体管的80386芯片,宣布了32位时代的到来。而IBM则希望OS/2成为一个通用的环境,能够运行在从大型计算机(这是IBM得以发家的阵地)到个人电脑的所有计算机上,认为这样对于那些希望从“大机器”往“小机器”上转移的用户将有巨大的吸引力,并且计划在OS/2的扩展版本(此版具有通信和数据库功能)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超级办公系统,借此在PC机领域继续称霸。这想法听起来有点像当年小汤姆·华生在IBM System/360系列上的做法——那使得System/360 家族的所有产品都能够运行同一套操作系统,响应同一套命令,后来大获成功。但最要命的是,IBM坚持OS/2 必须首先在286上运行,因为IBM已经在286上投入了太多的资金, 并且已经收取了用户的订单。在286问题上IBM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社会的进步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集团可以左右得了的,从16位到32位的进步亦是如此。
与期望值相比,两家公司差异更大的是做事的风格,或者说是公司的文化,这为OS/2的合作开发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在IBM,管理是绝对的“中央集权”式, 所有对计划的变更申请,都必须向上级打报告,在报告被批复之前什么也做不了,而且为了做到“精益求精”,差不多配备了与程序员数目相等的检测员;在微软,程序员们只要在项目规定的大框框里做就行了,小的地方可以自由发挥(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微软的产品里时不时能够欣赏到一点程序员的幽默),这样程序员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开发上,而不是等报告或检测结果上。《华尔街日报》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在微软,八个人干活一个人评议;在IBM,一个人干活八个人评议。 对于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从这句话中可见一斑,而OS/2宝贝就只能夹在两者之间受苦了。
OS/2的开发工作就这样在重重的矛盾中展开了。至于开发的进度和工作效率,是可想而知的,盖茨后来举了这样一个例子:IBM 力求整个公司对于新的操作系统意见一致(可以理解,因为IBM打算让它运行在所有的计算机上), 项目负责人员就不得不讨论由各个部门提交的变更申请报告。其中有一份报告建议去掉操作系统中的字体部分(不可思议吧),理由是IBM 的一些大型计算机打印机无法处理多种字体(天哪!)。总之,出发点不同、工作方式不同、期望值不同……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OS/2的开发工作身陷泥潭。
一山不容二虎——Windows与OS/2分道扬镳
在IBM, 所有软件部门的人员都在为 OS/2 服务。 在微软呢? 它不是还有可爱的Windows吗?
由于IBM给OS/2定的目标是成为“驱逐DOS”,即完全替代DOS的产品, 所以起初微软还希望Windows能够在OS/2上运行(最初以及最后它是运行在DOS上面的)。可是IBM坚持认为这样的产品应该命名为PM(Presentation Manager ), 并且应该与OS/2一样,划归IBM的版图。DOS和Windows是微软在PC机操作系统领域的全部,IBM在收复PC机失地、重新称霸的过程中,连操作系统这方宝地也要收回,这无异于端掉微软手中的饭碗。IBM的种种作法,不仅埋下了在PC硬件领域失利的种子, 也给与微软的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微软的开发人员中,一部分效力于OS/2,与此同时,一部分在为Windows而工作。并且,在软件巨子比尔·盖茨的心中已经摆正了两者的砝码——几年来,DOS 已经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同时DOS也是微软的根基所在,所以在一段时期内Windows必须基于DOS、扩展DOS,使其成为“比DOS还要好的DOS”,而不是像IBM希望OS/2 做的那样去“驱逐DOS”、一切推倒重来——谁也不愿意推倒自己的根基。Windows吸引用户的着眼点应该是图形环境、 易于使用, 而不是什么来大型主计算机的技术;Windows的明确服务对象应该就是PC机,而不是像OS/2那样的“万能钥匙”。 实际上,微软后来是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家族战略使得Windows 系列产品运行于不同档次的平台之上的。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Windows 必须是着眼于即将到来的32位时代,运行在80386芯片上的先进操作系统, 所有的设计应该是面向未来的。至于OS/2嘛,既然无法动摇IBM的意志(比如推倒DOS、首先服务于80286芯片等),只好跟着它干了,等到产品上市的时候让事实来说话好了。当然,也不能放弃任何希望,所以关于OS/2的合作依然存在。
虽说心里明明白白,可是盖茨并没有把整个战略意图传达给公司的所有人员,相反,为了避人耳目,OS/2的开发工作作为公司的重点,在微软内部大张旗鼓地进行着,只是悄悄地把精兵强将从OS/2的泥潭中拉出来,派往Windows 的前沿阵地而已——Windows与OS/2不宣而战了。由于很多人不明真相,这场PC 机操作系统的战争甚至打到了微软公司后院——OS/2与Windows 本来就是两个互相竞争的产品又在一个公司里同时开发,是够热闹了,有些人甚至在内部分歧中辞职而去。唉,可惜这些精英,可惜OS/2呀!
再说IBM犯的那个286级的错误。Intel公司1985年底出炉的80386芯片,采用当时最新的“高性能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HMOS )技术研制而成, 它继承了传统CMOS技术的低能耗以及新的HMOS技术的高度集成与高性能,不仅比80286芯片快3倍,比当时市场上其它公司的32位芯片也快许多,是当年Intel公司的“掌上明珠”。由于80386芯片的高性能,它已经可以满足很多高档的要求了,比如多任务、 高速缓存和保护模式运行等(好象专门给Windows设计的)。并且,与所有Intel公司的X86产品一样,它也是向前兼容的,使得它可以将市面上所有的PC 软件“拿来”唯我所用。可是Intel的推销高手却在IBM碰了一鼻子灰。IBM 的代表认为,“我们只需要286再快一点,还不需要32位系统”而拒绝采用386芯片。对此,Intel 的解释可谓经典——“要让286快一点,386是最快的方法”。尽管如此,IBM 仍然没有采用386芯片,而是在286和基于286的OS/2上打转转。这是由于当时IBM的大型计算机都是采用的32位技术,IBM不想对其构成冲击,所以拒绝发展32位个人电脑。 还是那句话,历史的进步不是某个人可以左右得了的,被IBM拒绝的32 位芯片,在其它几家公司可是大受欢迎。这一次,是它们推动了PC机的发展,也推动了PC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在它们中,包括一直紧跟在IBM后面、伺机超过它的Compaq。 值得骄傲的是还有两家华人创办的电脑企业——ALR和台湾的宏基。几家公司抢占了386的滩头阵地,其中尤以Compaq动作最快,于1986年9月便推出了386 Deskpro PC (这个系列一直发展到90年代)。这些公司的32位PC机不仅在与IBM 的硬件争夺中获得了领先地位,也为Windows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Windows当时已着眼于32位PC机。
到此为止,Windows与OS/2的分歧已经再明显不过了:Windows将依赖于DOS, 给未来的32位PC机用户(现在你使用的也还是32位机)提供方便;而OS/2却要在286 上塞下一个比Windows更臃肿的操作系统,并且是以让用户牺牲DOS为基础的。至于哪一个产品更能适应市场,用户的反应会给出答案的。
1987年10月,微软发表了Windows 2.0版和一个Windows 386版本,此时的Windows 已经对1.0版中的缺陷进行了大幅改进, 又增加了动态数据交换和窗口覆盖(通常桌面上的文件都是叠放在一起,而不是象1.0版那样平铺开的,但就是这个特性, 日后成了苹果的攻击目标)等功能,还容纳了Excel 2.0(第一个Windows 下的应用软件)。虽然与日后成功的3.0版本相比,Windows 2.0还太幼稚,但此时Windows已开始散发它的光芒。紧接着,1987年12月,IBM和微软又联手推出了OS/2的1.0版本,此时的OS/2也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连那最能吸引顾客的图形界面PM都没有装备,并且与IBM的硬件产品一样价格不菲,在市场上没能够引起多大的反应。
操作系统是一种很特殊的软件,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众多软、硬件厂商的支持,Windows与OS/2在登台亮相之后,各自组建了自己的阵营。先说OS/2的阵营,IBM以其在PC行业中的特殊地位,拉到了很多著名的软件厂商,比如当时最大的Lotus 公司(只可惜Lotus也是当初一着棋走错,搞得最后不得不盘给了IBM)。而 Windows则得到了许多硬件厂商的鼎立支持,其中Compaq大概是第一个,其中道理不言自明:Compaq在PC硬件上就是IBM的最大竞争对手,此番又领先IBM推出386,偏偏这386又是跑Windows的好马,两家凑不到一起才怪。至于软件厂商,由于IBM拉走了大户,到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不过这些公司后来倒是都借着Windows 大潮发展起来了。
在各自阵营的支持下,Windows与OS/2继续发展。OS/2于1988和1989 年分别推出了1.1和1.2版,直到1.2版才提供了完善的PM。而Windows自1987年的2.0版本之后,一直没有动静。当时人们都在猜测,Windows会不会成为OS/2的牺牲品(因为是IBM开创的PC 行业,所以好象总是IBM决定这个行业的一切),尤其是微软的人员经常与IBM一起发表关于OS/2前景的乐观看法,使得人们越发地觉得OS/2 会在这场操作系统的争夺中取胜。然而,微软已经为Windows付出了几年的时间、 无数的金钱以及程序员们的青春,岂会善罢甘休。其实,在OS/2不断更新版本的时候(在与 IBM最后分手之前,微软一直与IBM支撑着OS/2),在微软内部Windows 3.0的开发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全公司上上下下都在为Windows 3. 0 的上市做准备, 要在Windows的历史上、在操作系统的历史上,写下最重要的一笔。
为图形的权力而诉诸法律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开发Windows的过程中,在对付IBM的OS/2之余微软还在别的方面遇到了没有想到的阻力——来自苹果的威胁,或者说得更准确些,是被苹果推上了被告席。前文说过,在DR开发图形界面的时候,苹果公司曾以保护苹果的专利技术为由,威胁要起诉DR公司,弄得DR不得不重新编写了图形接口。这一次,苹果可是真的对微软开刀了。苹果公司于1988年向美国联邦法院起诉了微软公司,指控微软在Windows中剽窃了苹果Macintosh的图形显示专利(并且只通知了记者而没有告诉微软,搞的微软很尴尬)。
苹果的Macintosh之所以能够在IBM PC的世界之外开辟一处桃园, 靠的就是它那可人的图形界面以及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然而,随着Windows的不断成熟,PC 机的用户也可以享受以往只有Macintosh才拥有的图形世界了,这无疑是对Macintosh生存根基的威胁。也许可以说是为了生存的权力吧,苹果状告微软侵权。其实,双方曾于1985年在为Macintosh上的Excel软件合作的时候,有过一份专利转让合同,授权微软使用Macintosh的图形技术(限于已经在Windows 1.0和Excel 等软件中出现的技术),但苹果公司认为微软在Windows 2.0 中使用的技术已经超出了当年授权的范围(在Windows 1.0中还没有窗口层叠功能,而在2.0版中出现了)。而微软则坚持Windows 2.0由1.0严格发展而来,没有侵权,并且提出图形界面技术并非苹果所首创,所以是否有所谓专利保护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双方就此争执不下,在法庭和各种媒体上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经历了数年的拉锯之后(光是律师费,微软就花了900万美元!),苹果公司的上诉终于在1992年4月被驳回,并且经过长期的努力,微软于1994年8月最终获得了使用“Windows”商标的权力。
是金子,总要闪光的
虽然苹果的控告在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一笔遗憾,但它丝毫不能阻止PC机操作系统向图形化方向迈进,也不能阻止微软公司及其总裁比尔·盖茨继续推行其Windows项目。终于,几年的心血有了结果, 比尔·盖茨的坚韧不拔得到了回报,当历史走入90年代的时候,Windows终于散发出了金子的光芒,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这股成功的浪头至今未退。
1990年5月22日,纽约戏剧中心内张灯结彩,6000余人欢聚一堂,庆祝Windows 3.0的发表。通过卫星转播,美国7个分会场和五大洲十二大都市同时听到了比尔·盖茨的声音:“Windows 3.0将重新确立‘个人’在个人电脑中的地位,这是比DOS还要好的DOS!”这句话道出了Windows的本质。为了让更多的用户了解这个划时代的产品, 微软公司在头一天便花费了 300 万美元的宣传费,这还只(下转00页)(上接00页)是个开始,Windows 3.0的推广费用总数是1000 万美元。当然, 这 1000 万美元是值得的,Windows 3.0确实是个划时代的产品。
至于它怎样的方便实用,怎样的美观大方,不用我多说,至于怎样的受欢迎嘛,看看它的销售量就知道了:自投放市场之日起,便以每月10万套以上的速度销售,到1990年底便创下了100万套的销售记录,截至1992年发行3.1版时,3.0版已售出700万套!
现在,Windows 3.0版已经非常少见了,取而代之的1992年发行的3.1版,在国内则以使用3.2中文版为主,3.1和3.2究竟比3.0强在哪儿呢?
大家都知道,“多媒体”是90年代才流行的电脑词汇,在开发Windows 3.0 版的时候,声卡还是专为一些高档游戏配备的“奢侈品”,而进入90年代之后则迅速流行,很快便成为标准配置。Windows 3.1 版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发的“多媒体版”Windows,它可以驱动所有的多媒体设备,因而迅速取代3.0版。在3.1版之后,微软公司又推出了Windows for Workgroup 3.11(3.11工作组版,即常说的WFW),这是一个3.1的增强版,可以在几台计算机上同时安装,具有一定的网络功能, 在工作组内能够很方便地交换信息。另外,这一版Windows所附带的设备驱动程序比3.1版的要好。好在哪呢,比如Trident显示卡的256色驱动程序吧,3. 1 版的在加载AVI文件的时候会出现色彩抖动,而WFW的却不会。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美国的计算机厂商喜欢在新机器中预装这一版Windows。第一版中文Windows是1993年推出的Windows 3.1中文版,和DOS 6.21 中文版一样,这一版Windows 也是微软公司自己制作的汉字部分,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标,另外速度也不令人满意,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宁愿使用3.1英文版加中文之星。1994年,微软公司与长城公司合作, 推出了Windows 3.2中文版,也就是现在还在卖的那个版本。 这一版最大的特点是汉字部分速度有极大的提高,使得在386/4MB的机器上可以很舒服地使用, 另外它还附带了几种很实用的汉字输入法——符合国标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它符合中国国情!正因为此,它很快便成为国内Windows 3.X的“主力军”(你是不是还在用呢)。
对于Windows家族,Windows 3.X才刚刚是一系列成功(想想原先的一系列推迟, 真是今非昔比呀)的开始,微软的Windows家族战略使得PC 机操作系统有了巨大的发展,现在,Windows家族已经是人丁兴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