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件包装介质的沿革
软件包装介质的发展变革,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也许您认为这个问题微不足道,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软件包装却是反映了计算机信息载体的变革。
软件包装介质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载体,磁性介质和网络传输。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商业软件大都是通过磁性介质(磁盘)来存载的。以前的电脑用户一定记得当年昂贵的软盘(包括5英寸和3英寸)是软件主要的载体。那时候的软件价格高昂,既由于当时电脑尚未平民化,又因为软盘的材料成本价比较高。在1995年,一张3英寸1.44MB软盘的售价约为20-30元人民币。当时的MS-DOS 6.22基本库需要4张软盘,Windows 3.1则需要十几张软盘存载,人人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性价比极低的存储介质。当Windows 95发布之后,为了照顾那些没有光盘读取设备的人们,微软仍旧发售了少量的软盘版。但是看得出那些人已经狂怒了,对于日趋庞大的软件,采用软盘来传递,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方式。此后,以只读光盘(CD-ROM)为载体的软件包装介质开始普及。光盘的价格一开始就比较平民化,或者说在那个软盘横行的年代,光盘的价格绝对占有优势。一张CD-ROM光盘的标准存储容量是3寸软盘的450多倍,而光盘的读取速度又远远快于软盘。至此,软盘时代基本终结,软盘仅仅作为一种便携的、小容量的存储设备而存在。某种意义上说,软盘能够生存至今,主要由于许多电脑还没有丢掉软驱,习惯势力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光盘介质一直都是商业软件的主要载体。在此过程中,因为软件容量的急剧膨胀,DVD-ROM光盘迅速普及。当您开始使用Windows Vista等新型软件时,您会发现它们大多需要DVD光盘来存载。
不管你相不相信,在21世纪初,许多人就预言了软件网络化的出现。这些观点主要有两点,其一是软件应用网络化,其二是软件存载网络化。软件应用网络化在如今早已广泛实现,比如我在撰写本文时就是通过Google的在线文档编辑器来做的。那么我们来谈谈软件存载网络化的问题。传统的软件包装有磁盘、说明书和授权许可证(License)这些材质,相信购买过正版软件的人都很熟悉。其实在2000年的时候,许多人就习惯了到网上下载软件的方式,然而对于正版商业软件的网络购买模式,即便是本人,在当时也是比较排斥的。理由很简单,我花钱购买软件,那就必须拥有物理上的软件包装介质。
不过,网络的普及和成熟逐渐改变了我和许多人的观点。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商业软件网络化是由三大软件信息安全商引领的。在2004年,这三大安全软件开发商相继通过网络下载软件+手机充值支付的模式销售自己的软件。软件商同SP(手机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完全体现了当今中国特色的销售模式。另一方面,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其实也早就提供了类似的模式,微软的MSDN宇宙版大客户(MSDN Universal Describer)就是通过先付年费,然后到微软专门站点下载光盘镜像(ISO文件)来自己烧制光盘的。软件存载网络化的优点显而易见,既省去了制作包装和介质的成本,又节省了产品的运输时间,让用户在第一时间得到商品。不过,我相信软件销售的在线化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人们的熟悉和理解,并不是那么快能普及的。小型软件的网络销售模式正在成熟,而传统包装介质的模式对于大型软件来说仍将长期存在。
无论商业软件包装介质如何变革,我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能够重视软件商品的价值,并意识到软件资产的管理,这才是实现软件行业和软件消费者双赢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