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rash tool观察ARM64 Linux地址转换

初学者学习Linux系统地址转换时,如果只是学习理论,又或者研读代码,那可能感觉比较枯燥。此时如果可以利用某些工具实际观察一下地址转换的过程,那可能会给枯燥的内核学习带来些微的乐趣。crash tool是一款内核调试工具,常用来分析内核崩溃问题。我们可以手动触发内核崩溃,然后借用该工具来分析当时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然也包括内存的运行情况。

本文基于ARMv8 AArch64 (简称ARM64)架构,Linux 4.14内核来讲述。首先回顾一下内存访问的相关知识点。

1、ARM内存访问的硬件架构

ARM有MMU部件,现代操作系统一般都会启用MMU来访问内存。启用MMU之后,多进程就有了可能,每个进程可以维护各自私有的虚拟地址空间,无需关心物理内存布局。

 

2、虚拟地址空间到物理地址空间的映射

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是通过查表的机制来实现,下图是一种典型的地址映射布局。内核空间地址的高16位(bit[63:48])为全1,其转换表的基地址存放在TTBR1_EL1寄存器中;用户空间地址的高16位(bit[63:48])为全0,其转换表的基地址存放在TTBR0_EL0寄存器中。

 

除了高16位外,剩下的48位,也并不全用作虚拟地址空间,使用多少位是可以配置的,比如Linux系统的内核一般做如下配置,表示有39位虚拟地址空间。

CONFIG_ARM64_VA_BITS=39

39位虚拟地址空间,内核空间范围为0xFFFFFF80_00000000 ~ 0xFFFFFFFF_FFFFFFFF,用户空间范围为0x00000000_00000000 ~ 0x0000007F_FFFFFFFF。

 

3、转换表的格式

转换表有4个级别,level 0 ~ level 3。

如下图所示,当bit[1:0]为2b'11时,表示该表项是Table descriptor,指向下一级转换表的地址。而当 bit[1:0]为2b'01时,表示Block entry,不指向下一级转换表,而是直接输出block address。当表项处于level 3时,即使bit[1:0]为2b'11,也不再指向下一级转换表,而是输出block address。

 

4、地址转换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以39位虚拟地址为例,来了解地址转换过程。图片是取自ARMv8官方文档,建议放大了看。

内存中维护着三个转换表,从虚拟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要经过三次查表的过程。

39位虚拟地址被分成了4部分,作用如下:

  • bit[38:30] —— 索引第一级表中的表项

  • bit[29:21] —— 索引第二级表中的表项

  • bit[20:12] —— 索引第三级表中的表项

  • bit[11:0] —— 页内偏移

第一步,TTBR寄存器中存放了第一级转换表的起始地址,虚拟地址的bit[38:30]的值表示要查找转换表中的第几项,这个值左移三位(64位地址,每个表项占用8字节),再加上第一级转换表的地址,就是该表项的地址。该表项存放的是第二级转换表的起始地址。

第二步,用第二级转换表的起始地址,再结合虚拟地址的bit[29:21],与第一步计算方法类似,可以计算出第二级表项的地址。第二级表项中存放了第三级转换表的起始地址。

第三步,用第三级转换表的起始地址,再结合虚拟地址的bit[20:12],与第一步计算方法类似,可以计算出第三级表项的地址。第三级表项存放的是最终的页面描述符,有页面的物理地址信息,用这个地址再加上虚拟地址的bit[11:0],就是该虚拟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

 

 

5、Linux内核中的关键数据结构

mm_struct结构体是内存描述符,内核用它来维护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的所有信息。这个结构体中包含了一个重要成员:pgd指针,pgd的名称是页全局目录,指向的是第一级转换表的的起始地址。

 

每个进程的task_struct结构体中,都包含了内存描述符。

 

init_mm全局变量,是内核本身的内存描述符。

 

有了以上知识点做支撑后,就可以用crash tool来验证自己的理解了。

 

6、用crash tool观察地址转换

手动触发内核崩溃的shell指令是:

echo "c" > /proc/sysrq-trigger

crash tool使用示例如下:

crash_arm64 vmlinux dumpfile -m phys_offset=0x80000000

进入crash tool环境后,我们选择1号进程,也就是init进程来分析。首先用bt命令看一下1号进程当前的调用栈。

 

我们选择该进程TASK的地址和SP寄存器指向的地址来进行实际分析。TASK的高位地址全为1,为内核空间的虚拟地址;SP地址高位全为0,为用户空间的地址。

先分析用户空间的虚拟地址 0000007feeac5cb0,将它分解如下:

bit[38:30]    0x1ff ,左移三位是 0xff8

bit[29:21]    0x175,左移三位是 0xba8

bit[20:12]    0x0c5,左移三位是 0x628

bit[11:0]      0xcb0

怎么找到它对应的物理地址呢?首先要找到第一级转换表所在的位置,也就是pgd的位置。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进程的内存描述中有pgd指针。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crash tool的task命令查看内存描述符的地址,再通过struct命令查看内存描述符中pgd指针的值。

 

知道了第一级转换表所在的位置,结合虚拟地址的bit[38:30],就可以算出虚拟地址在第一级转换表中所对应的表项位置:0xffffffc01bf60000 + 0xff8 = 0xffffffc01bf60ff8。用rd命令可以读取这个表项的值,这个值里面含有第二级转换表的起始地址信息。

 

读出的值是99c00003,bit[1:0]=2b'11,表示该表项类型为Table descriptor,指向下一级(第二级)转换表,起始地址是99c00000。结合虚拟地址的bit[29:21],可以算出虚拟地址在第二级转换表中的表项地址:0x99c00000 + 0xba8 = 0x99c00ba8。该地址是物理地址,需要用rd -p命令读取其值,这个值里面含有第三级转换表的起始地址信息。

读出的值是99c04003,表项类型也为Table descriptor。结合虚拟地址的bit[20:12],可以算出虚拟地址在第三级转换表中对应的表项地址:0x99c04000 + 0x628 = 0x99c04628。三级表项存放的是页面描述符信息,不再指向下一级转换表。

从0x99c04628地址读出的值是00e800008594bf53,结合第4节的地址转换过程图,bit[47:12]存放的是地址信息,与虚拟地址的bit[11:0](页内偏移)结合后,就构成了实际的物理地址:0x8594b000 + 0xcb0 = 0x8594bcb0。这个地址就是0x0000007feeac5cb0所对应的物理地址。

上述过程我们手动计算出了物理地址,那如何知道有没有算对呢?其实crash tool提供了vtop这个命令,可以直接显示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结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vtop命令的结果和我们手动计算的结果一致,说明我们对转换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

 

再来分析内核空间的虚拟地址 ffffffc01bf60000,将它分解如下:

bit[38:30]    0x100,左移三位是 0x800

bit[29:21]    0x0df,左移三位是 0x6f8

bit[20:12]    0x160,左移三位是 0xb00

bit[11:0]     0x000

首先我们要知道内核空间的 pgd,结合前面第4节讲的Linux关键数据结构,内核空间的 pgd 是保存在 init_mm 变量中,用p命令打印变量结果,可以看到pgd指针的值。

 

每一级表项的计算过程与用户空间例子类似,可以得到如下观察结果:

 

注意,第二级表项的值是00f800008be00f11,bit[1:0]=2b'01,表示Block entry,不再指向下一级转换表,而是指示物理地址,地址值为9be00000。

两级转换表对应的是虚拟地址的bit[38:30]和bit[29:21],又没有第三级转换表,因此剩下的bit[20:0]都是页内偏移。所以计算出最终物理地址为:0x9be00000 + 0x160000 = 0x9bf60000。也就是说, ffffffc01bf60000的物理地址是9bf60000。

用vtop命令验证,和手动计算的结果一致。

 

------ END ------

作者:bigfish99

博客:https://www.cnblogs.com/bigfish0506/

公众号:大鱼嵌入式

posted @ 2022-05-15 14:50  bigfish99  阅读(132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