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 面试题总结(一)
1、集群的最主要瓶颈是:磁盘IO
面对大数据,读取数据需要经过IO,这里可以把IO理解为水的管道。管道越大越强,我们对于T级的数据读取就越快。所以IO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集群对于数据的处理。
下面详细介绍IO
读/写IO
磁盘控制器向磁盘发出一次读/写指令,给出开始扇区的地址和向后连续读/写的扇区的个数。读/写IO是一次IO,操作的扇区编号必须是连续的,如过上层文件系统的IO请求是多个不连续的扇区,将会被磁盘控制器拆分成多个读/写IO来执行。(层次模型是理解一个系统最重要的思想,层次模型从底层到高层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低层模块把复杂封装,向上层提供简易的使用接口;从高层到底层是一个逐层细分,逐层细化的过程。各层之间逻辑内聚,通过协议通讯降低耦合。文件系统层的一次IO会被磁盘存储层拆分成多次IO执行,不同层次之间的一次IO概念是不同的。)
大/小块IO
小块IO:指一次读/写IO操作的连续扇区数目较小;
大块IO: 指一次读/写IO操作的连续扇区数目较大;
大块和小块并没有明确区分。
连续随机IO
连续IO:指两次不同的读/写IO,前一次的结束地址与后一次的起始地址相差不大;
随机IO: 指两次不同的读/写IO,前一次的结束地址与后一次的起始地址相差很大;
顺序/并发IO
顺序IO:指磁盘控制器必须在一次IO指令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个IO指令,指令的执行是顺序的,同步的。对于单磁盘的存储系统,所用的IO都是顺序IO;
并发IO:并发IO是针对多磁盘的存储系统而言的, 指磁盘控制器在发出一次IO指令后,检查下一个IO指令,如果不是操作的磁盘不是正在进行的磁盘,就可以进行下一个IO指令,指令的执行是顺序的,异步的。
持续/间断IO
稳定/突发IO
实/虚IO
实IO:IO请求中包含对应实际数据的地址,读/写了扇区的数据;
虚IO:非实体数据的IO请求,只是请求一些状态信息,元数据等;
IO并发几率
书上的描述:单盘,IO并发几率为0,因为一块磁盘同时只可以进行一次IO。对于raid0,2块盘情况下,条带深度比较大的时候(条带太小不能并发IO,下面会讲到),并发2个IO的几率为1/2。其他情况请自行运算。
个人理解:磁盘的IO并发是指磁盘控制器处理IO请求时是否能并发的执行,而不需要等待上一个IO请求执行结束再执行下一个IO请求。单盘的存储系统肯定是不能并发处理IO的,多盘存储系统在IO请求只占用了部分磁盘的时候能并发的处理IO请求。至于并发几率是怎么算的还没搞明白。
IOPS
设t=磁盘控制器完成一次IO所需要的时间。则t=寻道时间+旋转延迟+数据传输时间;IOPS=IO并发系数/t. (IO并发系数暂时还没有找到解释,用the concurrent coefficient of IO去google也没找到…)
每秒IO吞吐量
每秒处理IO的大小,等于IOPS*平均IOSIZE。而IOSIZE的大小与磁头的读写速度有关。
参考链接:
https://www.aboutyu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74
https://www.aboutyu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2
2、Hadoop运行模式:
单机版:无需任何守护进程,所有的程序都运行在同一个JVM上执行。在独立模式下调试MR程序非常高效方便。所以一般该模式主要是在学习或者开发阶段调试使用 。
伪分布式模式:Hadoop守护进程运行在本地机器上,模拟一个小规模的集群,换句话说,可以配置一台机器的Hadoop集群,伪分布式是完全分布式的一个特例。
完全分布式模式:Hadoop守护进程运行在一个集群上。
3、Hadoop生态圈的组件并做简要描述
1)Zookeeper: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协调服务,基于zookeeper可以实现同步服务,配置维护,命名服务。
2)Flume:一个高可用的,高可靠的,分布式的海量日志采集、聚合和传输的系统。
3)Hbase:是一个分布式的、面向列的开源数据库, 利用Hadoop HDFS作为其存储系统。
4)Hive:基于Hadoop的一个数据仓库工具,可以将结构化的数据档映射为一张数据库表,并提供简单的sql 查询功能,可以将sql语句转换为MapReduce任务进行运行。
5)Sqoop:将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导进到Hadoop的 HDFS中,也可以将HDFS的数据导进到关系型数据库中。
4、解释“hadoop”和“hadoop 生态系统”两个概念
Hadoop是指Hadoop框架本身;hadoop生态系统,不仅包含hadoop,还包括保证hadoop框架正常高效运行其他框架,比如zookeeper、Flume、Hbase、Hive、Sqoop等辅助框架。
5、 请列出正常工作的Hadoop集群中Hadoop都分别需要启动哪些进程,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NameNode:它是hadoop中的主服务器,管理文件系统名称空间和对集群中存储的文件的访问,保存有metadate。
2)SecondaryNameNode:它不是namenode的冗余守护进程,而是提供周期检查点和清理任务。帮助NN合并editslog,减少NN启动时间。
3)DataNode:它负责管理连接到节点的存储(一个集群中可以有多个节点)。每个存储数据的节点运行一个datanode守护进程。
4)ResourceManager(JobTracker):JobTracker负责调度DataNode上的工作。每个DataNode有一个TaskTracker,它们执行实际工作。
5)NodeManager:(TaskTracker)执行任务
6)DFSZKFailoverController:高可用时它负责监控NN的状态,并及时的把状态信息写入ZK。它通过一个独立线程周期性的调用NN上的一个特定接口来获 取NN的健康状态。FC也有选择谁作为Active NN的权利,因为最多只有两个节点,目前选择策略还比较简单(先到先得,轮换)。
7)JournalNode:高可用情况下存放namenode的editlog文件.
6、 HDFS 中的 block 默认保存几份?
默认保存3份
7、HDFS 默认 BlockSize 是多大?
从Hadoop 2.x 开始,默认128MB。
8、负责HDFS数据存储的是哪一部分?
DataNode负责数据存储
9、SecondaryNameNode的目的是什么?
它的目的使帮助NameNode合并编辑日志,减少NameNode 启动时间
10、文件大小设置,增大有什么影响?
HDFS中的文件在物理上是分块存储(block),块的大小可以通过配置参数( dfs.blocksize)来规定,默认大小在hadoop2.x版本中是128M,老版本中是64M。
思考:为什么块的大小不能设置的太小,也不能设置的太大?
HDFS的块比磁盘的块大,其目的是为了最小化寻址开销。如果块设置得足够大,从磁盘传输数据的时间会明显大于定位这个块开始位置所需的时间。因而,传输一个由多个块组成的文件的时间取决于磁盘传输速率。
如果寻址时间约为10ms,而传输速率为100MB/s,为了使寻址时间仅占传输时间的1%,我们要将块大小设置约为100MB。默认的块大小128MB。
11、hadoop的块大小,从哪个版本开始是128M?
Hadoop1.x都是64M,hadoop2.x开始都是128M。
12、HDFS的存储机制(☆☆☆☆☆)
HDFS存储机制,包括HDFS的写入数据过程和读取数据过程两部分
HDFS写数据过程
- 客户端通过Distributed FileSystem模块向NameNode请求上传文件,NameNode检查目标文件是否已存在,父目录是否存在。
- NameNode返回是否可以上传。
- 客户端请求第一个 block上传到哪几个datanode服务器上。
- NameNode返回3个datanode节点,分别为dn1、dn2、dn3。
- 客户端通过FSDataOutputStream模块请求dn1上传数据,dn1收到请求会继续调用dn2,然后dn2调用dn3,将这个通信管道建立完成。
- dn1、dn2、dn3逐级应答客户端。
- 客户端开始往dn1上传第一个block(先从磁盘读取数据放到一个本地内存缓存),以packet为单位,dn1收到一个packet就会传给dn2,dn2传给dn3;dn1每传一个packet会放入一个应答队列等待应答。
- 当一个block传输完成之后,客户端再次请求NameNode上传第二个block的服务器。(重复执行3-7步)。
HDFS读数据过程
- 客户端通过Distributed FileSystem向NameNode请求下载文件,NameNode通过查询元数据,找到文件块所在的DataNode地址。
- 挑选一台DataNode(就近原则,然后随机)服务器,请求读取数据。
- DataNode开始传输数据给客户端(从磁盘里面读取数据输入流,以packet为单位来做校验)。
- 客户端以packet为单位接收,先在本地缓存,然后写入目标文件。
13、secondary namenode工作机制(☆☆☆☆☆)
1)第一阶段:NameNode启动
(1)第一次启动NameNode格式化后,创建fsimage和edits文件。如果不是第一次启动,直接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
(2)客户端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的请求。
(3)NameNode记录操作日志,更新滚动日志。
(4)NameNode在内存中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
2)第二阶段:Secondary NameNode工作
(1)Secondary NameNode询问NameNode是否需要checkpoint。直接带回NameNode是否检查结果。
(2)请求执行checkpoint。
(3)NameNode滚动正在写的edits日志。
(4)先将滚动前的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拷贝到Secondary NameNode。
(5)Secondary NameNode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并合并。
(6)生成新的镜像文件fsimage.chkpoint。
(7)拷贝fsimage.chkpoint到NameNode。
(8)NameNode将fsimage.chkpoint重新命名成fsimage。
14、NameNode与SecondaryNameNode 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NameNode负责管理整个文件系统的元数据,以及每一个路径(文件)所对应的数据块信息。
(2)SecondaryNameNode主要用于定期合并命名空间镜像和命名空间镜像的编辑日志。
联系:
(1)SecondaryNameNode中保存了一份和namenode一致的镜像文件(fsimage)和编辑日志(edits)。
(2)在主namenode发生故障时(假设没有及时备份数据),可以从SecondaryNameNode恢复数据。
15、HDFS组成架构(☆☆☆☆☆)
架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HDFS Client、NameNode、Data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四个组成部分。
1)Client:就是客户端。
(1)文件切分。文件上传HDFS的时候,Client将文件切分成一个一个的Block,然后进行存储;
(2)与NameNode交互,获取文件的位置信息;
(3)与DataNode交互,读取或者写入数据;
(4)Client提供一些命令来管理HDFS,比如启动或者关闭HDFS;
(5)Client可以通过一些命令来访问HDFS;
2)NameNode:就是Master,它是一个主管、管理者。
(1)管理HDFS的名称空间;
(2)管理数据块(Block)映射信息;
(3)配置副本策略;
(4)处理客户端读写请求。
3) DataNode:就是Slave。NameNode下达命令,DataNode执行实际的操作。
(1)存储实际的数据块;
(2)执行数据块的读/写操作。
4) Secondary NameNode:并非NameNode的热备。当NameNode挂掉的时候,它并不能马上替换NameNode并提供服务。
(1)辅助NameNode,分担其工作量;
(2)定期合并Fsimage和Edits,并推送给NameNode;
(3)在紧急情况下,可辅助恢复NameNode。
16、HAnamenode如何工作? (☆☆☆☆☆)
ZKFailoverController主要职责
1)健康监测:周期性的向它监控的NN发送健康探测命令,从而来确定某个NameNode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如果机器宕机,心跳失败,那么zkfc就会标记它处于一个不健康的状态。
2)会话管理:如果NN是健康的,zkfc就会在zookeeper中保持一个打开的会话,如果NameNode同时还是Active状态的,那么zkfc还会在Zookeeper中占有一个类型为短暂类型的znode,当这个NN挂掉时,这个znode将会被删除,然后备用的NN,将会得到这把锁,升级为主NN,同时标记状态为Active。
3)当宕机的NN新启动时,它会再次注册zookeper,发现已经有znode锁了,便会自动变为Standby状态,如此往复循环,保证高可靠,需要注意,目前仅仅支持最多配置2个NN。
4)master选举:如上所述,通过在zookeeper中维持一个短暂类型的znode,来实现抢占式的锁机制,从而判断那个NameNode为Active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