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调适

完美主义者的自画像

二十世纪初,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指出:强迫型人格障碍有一种内在的不完美感,总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把完美主义作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之一。关于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沙哈尔老师给出这样一个定义:“蔓延在生活中,尤其是自己很在乎的领域,不能面对失败的恐惧。”这个定义有两个特点:

  1. 完美主义者追求最佳、害怕失败。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生活中的A点和B点之间应该是连成一根直线的,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任何失败都会割断这根线,所以完美主义者害怕任何形式的失败。在心理学家看来,完美主义者饱受“应该”原则的折磨——应该更好、应该不生气、应该与众不同等。心理学家帕吉特指出“完美主义者为自己树立了高得不能实现的目标,于是不断地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挫败。”
  2. 这个定义强调“自己很在乎的领域”。比如说,你可能在玩游戏这个领域就不是完美主义者,输赢都不重要;而在学习、人际关系上,你可能有点完美主义,因为它们对你来说很有意义,很在乎。同样,我们对待别人的评价也是这样。我们在乎的人评价我们,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我们都会很在意,甚至浮想联翩;而那些对我们无足轻重的人评价我们,或者不了解我们的人对我们妄下论断,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是否在意,是很重要的一点。

沙哈尔老实说:“追求完美是一种限制性的天性。我也不喜欢失败、输球和妻子意见发生分歧。我甚至还不想有重力的存在,这样我就可以到处飞,但这只是幻想。如果我们脑中是这种模式,其实是违背自己的天性,会因为不接受现实而受到打击。很多人,不光哈佛的学生,不快乐的原因就是采用了这种模式。”

完美主义VS追求完美

在沙哈尔老师看来,完美主义会扼杀人们的幸福感,但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放弃抱负;相反,雄心勃勃会让人更有激情,只不过大家在追求目标的时候不要苛求完美,要学会接受失败。追求完美但是不苛求完美的人和完美主义者一样,充满抱负,充满热情,但两者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知却可能截然不同。

  1.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从A到B的方式是一根直线,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也是他们心中对过程的认知情感图示;而对追求完美的人来说,他们的图示是,从A点到B点,必须迂回螺旋式前进。
  2. 如果有半杯水,完美主义者关注的是空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为那些偏离和失败所困扰,越是困扰,就越在意他们所失败的那一部分。相反,追求完美的人关注的是有水的那一部分,因为他们很享受填满水的过程,即便失败难以避免。
  3. 完美主义者喜欢过度抽象,认为事物只有两个极端,要么没有,要么百分之百;要么完美,要么失败。相反,尽量追求完美的人比较现实,他们知道现实是什么情况,知道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
  4. 完美主义者不存在自我接受;而对尽量追求完美的人来说,自我接受意味着现实是迂回螺旋式前进的,意味着对失败的自我接受,意味着承认自己存在不足的这一事实。
  5. 完美主义者极其恐惧失败,既怕自己心中的失败,更怕他人认为自己失败,而变得不完美。尽量追求完美的人将失败看做反馈,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它是成长和机会。
  6. 完美主义者只关心结果,过程只是达到结果的手段而已,根本不重要;尽量追求完美的人认为过程和结果一样,都是成功的组成部分。

两种认知模式会给人的行为和情感带来很大的不同:

  1. 追求完美的人懂得休息的重要,而完美主义者只能享受短暂的放松和解脱。
  2. 追求完美的人行动力更强,而完美主义者却因顾及太多而缺乏行动力。追求完美的人认为每一步都可能成功,即使身陷失败中;而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以致顾虑重重、浪费时间,要嘛不做,要做就一定得完美无暇。
  3. 完美主义者不敢尝试新事物,因为尝试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可能出丑、可能失败。有人曾说,幸运并非偶然,那些历史上最成功、最有创意的艺术家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他们追求完美,但并非是完美主义者。
  4. 完美主义者拒绝批评和建议。不论是在讨论还是交谈中,完美主义者都很有防御性,他们的大脑不允许外界与内在的想法出现不匹配的情况,而批评就是偏离了脑中的认知模式,所以完美主义者不喜欢他人的批评;当有人提出观点时,他会进行反驳。相反,追求完美的人对建议和批评都持接受的态度,虽然可能不喜欢,但他们知道这是必然,是成长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 完美主义者不自信。自信的第一根支柱是自我接受,而完美主义者连自己都不能接受。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并不完美的自己,于是总是拒绝承认自己就是这个样子。而追求完美的人自信心更强,他们相信自己能成功,相信自己失败后能站起来。这让他们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失败时成功的前提。
  6. 完美主义会破坏人际关系。完美主义者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极强的心理防御,难以容忍别人的批评,这让他们很难和人交心;完美主义者很有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对同事、子女、朋友也要求完美。在甜蜜期的时候,完美主义者觉得对方很完美,很适合自己;甜蜜期一结束,就开始发现对方的种种错误。于是,完美主义者不可避免地产生失望的感觉,难以接受对方,这样就会伤害双方的关系。在理想的人际关系中,失败和分期在所难免,甚至会吵架,这些都是有益的,会让双方的关系更紧密;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别让消极的东西主宰了自己。

从完美主义者变成追求完美者

前面讲了很多完美主义的坏处和追求完美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尽量向第二种认知模式靠近呢?

第一,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首先意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才能开始着手改变。不管是治疗上瘾症、克服完美主义,还是想改善什么,第一个步骤都是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完美主义者极具防御性,它会损害人际关系,自己要意识到这一点,并真正去改变这个缺点。

如果你身边的人对你说“让我们不要那样追求完美”,而你的反应是很不高兴的时候,那就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完美主义的问题所在。

第二,更多地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关注过程和努力,更容易改变存在大脑已久的思维图示。所以,不管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关注过程和努力,奖励尝试和失败。这里有一个故事:

一个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够勇敢,把他送到一个拳击学校去训练。一个月后,父亲接回儿子,老师说:“恭喜你,你已经拥有一个勇敢的儿子了。”父亲说:“是吗?让我看看。”

于是,儿子被安排与一个高年级的小伙子进行拳击比赛,儿子被打的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但他不管被打倒多少次,都勇敢的站起来迎战。

父亲很生气的说:“我完全没看到他的勇敢。”

老师平静地回答:“是吗?那我感到很遗憾,在这里不是每个孩子都敢于和比他大的对手比赛,更不用说被打倒一次后又站起来。”

的确,如果我们用注重过程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我们就会肯定他的勇气和意志,而这种意志会鼓励着他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远比打胜一次拳击所带来的胜利感更能持久的支持他。

第三,接受自己的完美主义,并对改变的过程保持耐心

其实,神经方面的症状是不会立马消失的,它会意志存在,或者隐藏起来。而完美主义就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我们必须接受完美主义不会消失这一事实,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从绝对的完美注意慢慢过度到追求完美这一端。

第四,采取行动去改变

正如前面反复提醒的那样,行动是改变的关键和基础。沙哈尔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四个促进改变的行动法则:

  1. 不抵抗法则:停下来去问别人的意见,听别人的批评,并且控制住自己,理智地看待别人的批评。
  2. 积极的自我暗示:大脑不知道真正的事物与想象中的事物的区别,所以我们要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在演讲前,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站在台上会很轻松。这是追求完美的人做事的方式,因为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经历了完美主义带来的痛苦。写作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有段时间他害怕写不出最好的作品,以至于不敢写作。幸运的是,他做出改变。他对自己说:“在我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我要写出自己的巨作,之前写的都是草稿。”这个想法让他得到了解放,因为他不用再担心了,事实上,他从还没开始写自己的“巨作”就已经写出无数美丽的诗词,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草稿,所以他没有压力。
  3. 白金法则:黄金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机票总金额“怎么对自己就怎么对别人”,这是今天社会上大多数道德和宗教的基础;而白金法则是反过来的,即“他所不欲勿施于己”或者“怎么对别人就怎么对自己”。白金法则主张要对自己也抱有同情心,接受自己的失败就像我们接受我们爱的人失败一样。如果你有一位朋友或者你很在意的人,他创业或者考试失败了,你会怎么对待这个人?你会拒之不理吗?还是你会拥抱、安慰他们?当然是后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对待他们的感情来对待我们自己呢?
  4. 二八法则:研究发现,我们只花20%的时间就可以完成80%的工作。所以我们只需关注最重要的20%的工作就可以了,其他工作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同样,对于一项工作,我们要在这项工作的关键部分多下精力,而其他部分则可适当降低标准。

给完美主义者的告诫

如果现在有人让我们站起身走几步,这当然是毫不费力的事。但我们一定都很难记起自己还是婴儿的时候步履蹒跚的样子。是的,我们越是长大,越是容易忘记自己刚开始学习走路、说话的样子,而且越来越少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我们看到有人在看着自己的时候,难免会想:我不想尝试,因为我害怕失败;我不敢尝试,因为没人成功过;我不敢分享,因为他们可能会不喜欢……

我们其实是在逃避,而不是勇敢面对这会影响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适应力和幸福感。不经历失败,我们不可能成长,不可能适应社会,不可能变得更开心、更成功。有个词叫做“危机”,第一个字“危”代表危险,第二个字“机”代表机会,意思是:有危险可能失败,但同时也有成功的机会。事实上,完美主义者最多达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

沙哈尔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他22岁时开始工作,不久失业;23岁时,在其他领域发展不顺,决定从政,失败;27岁时,精神崩溃,但他最后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34岁时,他决定竞选国会议员,还是失败;39岁时再次竞选,再次失败;46岁时,他试图竞争更高的职位,依然失败;47岁时,打算竞选副总统,以失败告终。50岁时,竞选参议员失败;51岁时,他终于成为了美国第16届总共,也是史上最重要的美国总统之一——林肯总统。

林肯说:“失败时很难受的事情,尽管我不喜欢失败的感觉,但我必须坚持走下去。”其他成功人士也一样,他们都深深知道,除开失败,没有其他通往成功的方式。

圣雄甘地也是这样慢慢成为领袖的,他写了一本名为《对真理的实验》的书。在书中,他说:“实验意味着尝试,失败;尝试,失败;尝试,成功;成功之后可能又失败,然后继续尝试。”了解甘地的人都知道,他在南非的斗争和在印度一样,失败得都很悲惨,但他在经历了惨烈的失败后,在他的祖国印度,终于把国家独立带给了人民群众。

有的人因为一次的失败就觉得自己哪里都比不上别人,甚至觉得自己蠢笨,其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它只能扼制潜能的发挥。惧怕失败的人往往会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的能力,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实际上这样的人并非是本身具有某些缺陷或是短处,而是不能接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了低人一等的位置,并且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心灵上的那片阴云很难消散掉。  

篮球之王乔丹、发明之王爱迪生等等很多名人的故事,都可以证明,他们都是从失败中找到进步的机会。如果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下次我们就能做得更好。

有一个IBM的员工因为战略失误给公司造成上百万的损失,这在当时的公司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于是他找到老总递交了辞职信,老总却把信撕了,说:“为什么辞退你?为了教育你我砸了几百万的钱!”

有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减肥还是健身,一次成功的前面,至少有五次的失败。历史上恩多的著名艺术家、科学家也都是在失败了很多次之后才最终成功的。

所以,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接受这个现实。但是,在遭遇困难或者失败时,人们难免会有失落等负面情绪出现,此时应该如何对自己进行调试呢?沙哈尔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套3P调试发:

  1. 第一个P是允许自己有正常人的情感(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当经历了失败后,是很痛苦的时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允许自己有各种失望的情感,承认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2. 第二个P是积极地看待这件事情(Positive)。无论情况多么糟糕,都要想一下:这件事积极的一面是什么?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换言之,要在失败中找寻光明的一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分心,即转移注意力。当消极的思想或感觉出现时,很有用的方法是通过某种方式把这种思想从自己身上抽走,可以去听听音乐、跑跑步,或是和别人谈谈心。这种方式和逃避完全不同,要知道“分心”也是积极看待问题的一种方式,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精力去处理身边的所有事情。
  3. 第三个P就是学会以未来的视觉看待现在的事(Taking Perspective)。在失意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一年后,为这件事伤心是否值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提问就是在暗示自己:没有什么值的我萎靡不振。

 

posted @ 2019-03-14 08:36  北洛  阅读(120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