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兴趣才是王道

好像听过很多种关于王道的说法,高考的时候数学老师总是说唯有数学才是王道,物理老师则说唯有物理才是王道,当然了在每一个“王道”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阴谋”。老师们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们从内心觉得自己教授的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同的老师杜撰出不同的“王道”用语,这也是无可厚非。把这段话写到前面是因为这篇博文同样隐藏着一个“阴谋”,希望读者读完之后能了解到笔者的用意。

曾经读过一个《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书,上面说无论哪个行业无论谁,做一件事坚持一万小时的全身心投入,必然会有令人称赞的成就。如果按照书中的计算方式每天专注一件事情八个小时(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人每天工作的时间是八个小时,全身心投入的时间应该还不到三个小时),那么这一万个小时就是五年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每天都做同一件事情,而且是高效的做,需要做五年,万一我们的效率没有那么高比如打个对折,那么这五年就要变成十年。所以一般的专家学者在某个领域至少要深入研究五年以上才称得上为专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用人单位对工作年限方面很看重的原因。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精深练习”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具体可以参考原书。

上面说了一堆下面说正题,这一万个小时或者说这五年甚至是十年是什么在支撑着那些优秀的人走下去?

兴趣,唯有兴趣。你是不是常常为自己设定目标,然后头三天干劲十足,恨不得立竿见影,但是到第四天的时候就萎靡不振了,另一个声音在告诫自己:“已经三天了,应该休息了”。如果出现这个情况那么只能说你正在做的这个事情不是你真正想做的。如果你想做A,但是为了做A你不得不先做B,那么你对B的兴趣应该远远小于对A的兴趣,这里应该有一个折扣。其实这种传递依赖往往不是一层,真心想做A但是为了做A不得不做B,为了做B又不得不做C,这种传递没嵌套一层你对最上层事情的兴趣就会有一个折扣。所以最终能不能做成A就得看嵌套了几层对最后一层的兴趣是多大,如果你对最后一层的兴趣超过了你可以忍受的限度那么这件事还是很有可能成功的(注意这里说的是有可能,因为你对一件事的忍受程度是会随着时间而增长的,但是对一件事的兴趣是会随着时间而降低的),当两者到达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就是刚才那句“都三天了该休息一下了吧”说出口的时候。解释一下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热爱程度为N(这里N=每天所投入的小时数×总天数,这里N=3×8=24)看来距离一万个小时还是有一点距离的。想想我们从出生到现在做什么事情做够了一万个小时,除了生理必须的(比如呼吸,睡觉,眨眼等)基本上没有了,因为每个阶段我们“坚持”的事情都不一样,小时候我们可以整个夏天打游戏机,每天至少可以打八个小时(前提是老爸老妈不抡鸡毛掸子),再大一些就是上学上课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课这件事情属于上面提到的嵌套最外一层(是E?是F?……)所以从我们“坚持”的效果来看我们对A的热情还是很大的。不然不会把坚持上课这件事做这么久。对于每个人而言也许A这件事可能是不同的(为了让家人夸,为了得到奖励,为了……)。有些人可能会问我们都学了这么长时间(早就超过了一万个小时)为什么我们成不了学习方面的专家?道理很简单因为学习这件事情在你的心目中不是A,而是E或者是F甚至还要往后排。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做饭,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高级厨师一样,你做饭的目的是为了饿不死,而厨师做饭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你可能会说有些厨师也是为了一份工资而已啊。没错,所以那些为了工资而做饭的厨师不是出色的厨师。优秀的厨师不会计较这道菜做完了给自己多少钱,他们关注的是做这道菜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存在感、满足感。说白了就是他们享受整个过程,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过程比结果更能让他们感到快乐。

所以能长时间(比如五年)坚持的事情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生理需求/被逼无奈),一种是真心想做的事情。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的结果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效果平平最终放弃,一种是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当然随之而来的是荣誉与称赞)。

前面理论一大堆来说我们自己吧,你现在所做的事情那些是真心想做的?哪些是不得不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感兴趣的事,坚持(如果真心是想做的那么你将感受不到“坚持”的痛苦)下去然后过上五年,十年,必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posted @ 2013-09-04 21:50  郗晓勇  阅读(44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