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症 知识过载与疲于奔命
今天,已经不止于信息过剩,甚至是知识过载的时代。
每天的计划列表排得满满的,而这个列表中有一大块是关于学习,似乎每晚没能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就会产生一种焦虑的不适感,造成了日复一日的疲于奔命。某一天,感觉这样是不对的,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反思,终于有了答案。
知识过载
现在是信息的时代,作为离这个信息时代距离最近的职业 —— 程序员,最能感受这个时代的信息洪流与知识迭代的速度有多快。
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而已有的技术也在其深度和广度领域不断的开疆拓土。我们都明白的一个现实是:你没法掌握这一切。不要说掌握这一切,更符合实际的情况是,我们仅仅掌握了已有知识领域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当我刚进入程序员这行时,就一直存在有关 “超级程序员” 的传说,似乎 “超级程序员” 无所不能,各种语言信手拈来,所到之处,bug 都要退避三舍。江湖总有他们的传闻,但谁也没见过。
后来慢慢开始明白了,那些 “超级程序员” 也仅仅是在一两个专业知识领域深耕的年头比较久,做出了一些脍炙人口且享誉程序界的好作品,他们在其专业领域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大量通用一般知识的储备,适用于跨专业范围的程序领域中。
因此,在这个知识过载的洪流中,有时需要的就是在这股洪流中形成中流砥柱般的知识磐石。
疲于奔命
面对这股知识洪流,有时我们不自觉地就进入了疲于奔命模式中。
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学习,我相信保持终生学习才可能适应任何一个时代的变化。而是说,我们没必要把自己逼的太紧迫,给予太大的压力和紧张感,从而进入了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学习。
我曾经我就处在过这样的状态中,逼的过于紧迫。实际再紧迫、再奔命也只能被这股洪流远远抛下。总是焦急着完成更多,划掉 todo list 上更多的事项,希望每日带着超额完成计划的充实与满足感入睡,最后这一切不过是一种疲于奔命带来的虚幻满足感。
记得大学时代,那时喜欢玩组装机 DIY。当时穷,买不起或舍不得买高配的 CPU,就买低配的 CPU,然后自己跳线超频,让 CPU 工作在过载状态中。然后弄个软件,再跑个分,一种妥妥的性价比超高的满足感。
其实人的大脑的工作模式就像 CPU,做不同的事情需要消耗不一样的 CPU 利用率。下面是我结合自身感受给出的一个大脑消耗率示意图:
实际上,人只要活着,大脑会一直工作,从不停止。即使我们感觉并没有使用大脑,我们的大脑也会处于一种 “默认模式网络” 状态,可类比于电脑 CPU 的空闲(idle)模式。电脑 CPU 的空闲模式也许可以到 99%+,但大脑最低都会保持 20% 左右的利用率,即便我们在睡眠中。
但进入了疲于奔命状态,其实我们就在不断给大脑喂任务,且不停的切换大脑任务,让他永远处于繁忙甚至超频状态。人脑毕竟不是 CPU,它需要休息,这样每个任务的效率都会下降且效果也感觉不好。但任务的时间反而延长了,给我们一种忙碌充实而疲倦的虚幻假象。
从疲于奔命的超频状态中摆脱出来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 “一击中的”。
一击中的
当使用信息与储备知识是存在一个真实的目的时,真正的学习才算开始了。
为了学而学是徒劳的,它仅仅是在你的头脑中流过一遍,什么也不会留下。不管你拥有怎样的 “最强大脑”,在面对这股知识洪流时,都几乎可忽略不计,你没法提前储备太多东西。所以,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因为值得学的东西实在太多,根本学不过来。
大脑确实和 CPU 有很多类似之处,它有一个缓存单元(长短期记忆,类比 CPU 的多级缓存),它还有一个计算单元(任务处理与决策)。我想到像 Java JVM 的实现中有一种实时编译技术叫 JIT,它会根据代码的调用量来决定是否进行编译执行。而对于知识学习,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策略,到底哪些知识需要提前编译储备在大脑中,哪些仅在特定场景触发下才需要 “实时编译”(边学边用)。
人的未来充满了无数的分支,我们没法提前储备太多。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要是不擅长不集中注意力,你就不擅长集中注意力。
考虑大脑每天能承载满负荷的工作时长其实并不多(个人感受每天 4 小时左右合适,高于这个量会感觉过于疲劳)。所以你得挑选那些真正值得做(学)的东西去让大脑满负荷运转。因而,现在我仅仅简单的定了一个规则:凡是心存疑虑,不是那么确定要全力投入的事情,干脆就不做了。
这是一种选择与取舍,它的反面是,但凡投入决心去做的事情,就需要百分百投入。这就是专注于少而精的东西,深入了解这些东西,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上。深可以无止境,到底多深才合适?我的答案是:让你的内心对取得的效果感受到满意的深度层次上。
以前我写一篇文章,我会给一个合理的时限要求。比如高考作文 800 字,要在 50 ~ 60 分钟完成。而我每篇文章一般在 2000 ~ 3000 字,我给的时限也就在 3 小时左右。因为安排了这 3 小时,其他时间按计划还要干别的。但这个安排一直让我很焦虑,因为经常性写超时。现在想明白了,写作本来是一件创造性的活动,一件 “脑耗率” 100% 的活动,需要百分百的投入,最终效果远重于时限 —— 即便我在 2 小时写完了,但效果能达到让内心取得满意的深度层次么?
所以,如今不再卡这个时间,基本是直接安排一个周末的晚上全力投入这件事上。如果写得顺畅就会很快写完,效果也满意,多余的时间就算赚到了,要是写得不顺畅就慢慢写。
做得多和做得好的感觉很不一样。就像拳击,多,好似不停挥拳,很快就精疲力竭;好,则是看准全力一击,拳拳中的。
...
程序员的编码活动,其实是例行的日常工作与创造性工作的交叉进行。
写点文字,画点画儿,记录成长瞬间。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既然遇见,不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