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k-基础篇03 请求钩子与上下文

一、异常处理

  1、HTTP 异常主动抛出

  ①abort 方法: 抛出一个给定状态代码的 HTTPException 或者 指定响应,例如想要用一个页面未找到页面未找到异常来终止请求,你可以调用 abort(404)。

  ②参数:code - HTTP的错误状态码

# abort(404)
abort(500)
# 抛出状态码的话,只能抛出 HTTP 协议的错误状态码

  2、捕获错误

  ① errorhandler 装饰器

    注册一个错误处理程序,当程序抛出指定错误状态码的时候,就会调用该装饰器所装饰的方法。

  ② 参数:

    code_or_exception - HTTP的错误状态码或指定异常

  ③例如统一处理状态码为500的错误给用户友好的提示:

@app.errorhandler(500)
def internal_server_error(e):
    return "服务器搬家了"

  ④捕获指定异常

@app.errorhandler(ZeroDivisionError)
def zero_division_error(e):
    return "除数不能为0"

 二、请求钩子

  1、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交互的过程中,有些准备工作或扫尾工作需要处理,比如:

  •   在请求开始时,建立数据库连接;
  •   在请求开始时,根据需求进行权限校验;
  •   在请求结束时,指定数据的交互格式;

  为了让每个视图函数避免编写重复功能的代码,Flask提供了通用设施的功能,即请求钩子。

  请求钩子是通过装饰器的形式实现,Flask支持如下四种请求钩子:

    ①before_first_request

      在处理第一个请求前执行

    ②before_request

      在每次请求前执行,如果在某装饰的函数中返回了一个响应,视图函数将不再被调用

    ③after_request

      如果没有抛出错误,在每次请求后执行

      接收一个参数:视图函数作出的响应

      在此函数中可以对响应值在返回之前做最后一步修改处理

      需要将参数中的响应在此参数中进行返回

    ④teardown_request

      在每次请求后执行

      接受一个参数:错误信息,如果有相差错误抛出

三、代码测试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abort

app = Flask(__name__)

# 在第一次请求之前调用,可以在此方法内部做一些初始化操作
@app.before_first_request
def before_first_request():
    print("before_first_request")

# 在每一次请求之前调用,这时候已经在请求了,可能在这个方法里面做请求的校验
# 如果请求的校验不成功,可以直接在此方法中进行响应,直接return之后那么就不会执行视图函数
@app.before_request
def before_request():
    print("before_request")
    # if 请求不符合条件:
    #     return "laowang"

# 在执行完视图函数之后会调用,并且会把视图函数所生成的响应传入,可以在此方法中对响应做最后一步统一的处理
@app.after_request
def after_request(response):
    print("after_request")
    response.headers["Content-Type"] = "application/json"
    return response

# 在每一次请求之后都会调用,会接受一个参数,参数是服务器出现的错误信息
@app.teardown_request
def teardown_request(e):
    print("teardown_request")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index"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在第1次请求时的打印:

before_first_request
before_request
after_request
teardown_request

  在第2次请求时的打印:

before_request
after_request
teardown_request

四、上下文

  1、上下文:即语境,语意,在程序中可以理解为在代码执行到某一时刻时,根据之前代码所做的操作以及下文即将要执行的逻辑,可以决定在当前时刻下可以使用到的变量,或者可以完成的事情。

  Flask中有两种上下文,请求上下文和应用上下文

  Flask中上下文对象:相当于一个容器,保存了 Flask 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信息。

  2、请求上下文(request context)

  在flask中,可以直接在视图函数中使用 request 这个对象进行获取相关数据,而 request 就是请求上下文的对象,保存了当前本次请求的相关数据,请求上下文对象有:request 、 session

    ① request,封装了HTTP请求的内容,针对的是http请求。举例:user = request.args.get("user"),获取的是 user 请求的参数。

    ② session,用来记录请求会话中的信息,针对的是用户信息。举例:session["name"] = user_id,可以记录用户信息。还可以通过session.get("name")获取用户信息。

  3、应用上下文(application context)

    它的字面意思是应用上下文,但它还是一起存在的,它只是request context 中的一个对app的代理(人),所谓local proxy。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 request获取当前的应用,它是伴 request 而生,随 request 而灭的。应用上下文对象有:current_app, g

    ① current_app

      应用程序上下文,用于存储应用程序中的变量,可以通过current_app.name打印当前app的名称,也可以在current_app中存储一些变量,例如:

  • 应用的启动脚本是哪个文件,启动时指定了哪些参数
  • 加载了哪些配置文件,导入了哪些配置
  • 连了哪个数据库
  • 有哪些public的工具类、常量
  • 应用跑再哪个机器上,IP多少,内存多大
current_app.name
current_app.test_value="value"

  4、g变量

  g 作为 flask 程序全局的一个临时变量,充当者中间媒介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它传递一些数据,g 保存的是当前请求的全局变量,不同的请求会有不同的全局变量,通过不同的thread id区别  

g.name = "abc"
posted @ 2020-10-12 22:01  霍非  阅读(6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