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者科研的感受,推荐一下(小木虫)

1. 非常规工作 我不会遵守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根据实 验情况,有时候我可能会在实验室呆20多个小时,有时候也可能不去。所以有时候10点,有时候12点才到学校。当然回的也晚。我一般会睡到自然醒,这样也 就省去了午休的时间。一开始,导师并不赞同我的做法,但是最近一年他已经接受了这种方式,毕竟我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很好的结果。尽管这种生活方式对身体 不好,也不能成为以后科研的方式,但是对于硕士、博士来说确实一种比较有效的科研方式。
2.  充分利用周末 以前周末很少工作,在实验室也是干些与科研无关的事。现在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因为周末的时候大多数公用的设备都闲着,你可以放心的利用,有时候一个周末出的数据可以抵上一周的结果。所以周一的时候我一般比较轻松的整理结果,周二就要想办法找导师讨论。
3. 最大限度的离开电脑 每天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不是开电脑,而是开实验设备(因为实验仪器大多要预热1个小时),在这期间,可以上网收收信件,处理一些其他的事情。由于已经开了仪器,就会迫使你离开电脑。所以基本上只要去实验室就要有数据。
4. 计划好每一天 每天离开实验室的时候会给自己留一个小条,提醒自己第二天一天的任务是什么,免得到实验室再想,有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想想,思路会更清晰。每天晚上回去之前最好把实验数据处理好再走,这样也好调整第二天的实验。
5. 经常和导师讨论 做一个有准备的人,随时把结果和问题整理好,只要碰到导师来实验室视察或者貌似有空的时候一定想办法 讨论。一年来都形成了习惯,只要导师来实验转悠,我一定在5分钟内就可以把结果和问题以图标的清晰方式呈现给导师,效果颇佳。和导师讨论问题千万不能只 说,其实一个结果或者问题解释半天,还不如用个图和数据效果好。以前总是怕见导师,怕和导师讨论,现在总是盼导师,呵呵已经变被动为主动。
6. 抓紧写文章 感觉数据积攒了一定程度,赶紧准备文章,我个人的经验是等把文章写了一个初稿后,再找导师说写文章的事,讨论之后的几天 内,自己修改后的文章估计就可以呈现给导师了(效率多高,呵呵)。把文章给导师后,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有反馈意见,在这期间,一定要制定下一篇文章的计 划,我一般是在上一篇文章来回修改投出去之前,第二篇文章已经成型了,这样导师基本上也把第一篇文章放行了,否则还要拖很久。
7. 多开会,多交流 想办法去开会,其实只要你的成果好,人也好,实验室条件不是特别差的话,导师都会考虑的。当然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 关系,如果你没有成果,估计导师也不会让你去。所以没事时我总会寻找一些会议的信息,然后自己估计一下费用,能剩的费用尽量剩,住的差点,交通工具慢点没 关系,把费用将到最低,然后去说服导师,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的。通过几次的会议,收获颇多,既锻炼自己,又学到知识。记得有两次会议后,根据会议报告别人 的提问,回来后对实验进行新的评价或者补充就又发了文章。

posted @ 2009-11-30 06:28  俊杰的博客  阅读(43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