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调优总结(三)-基本垃圾回收算法
众所周知,Java的垃圾回收是不需要程序员去手动操控的,而是由JVM去完成。本文介绍JVM进行垃圾回收的各种算法。
既然是要进行自动GC,那必然会有相应的策略,而这些策略解决了哪些问题呢,粗略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哪些对象可以被回收。
2、何时回收这些对象。
3、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收。
1. 哪些对象可以被回收(策略)
1.1. 引用计数法算法
引用计数算法在每个对象都维护着一个内存字段来统计它被多少”部分”使用—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新的引用指向该对象时,引用计数器就+1 ,每当指向该引用对象失效时该计数器就-1 ,当引用数量为0的时候,则说明对象没有被任何引用指向,可以认定是”垃圾”对象.
由于只维护局部信息,所以不需要扫描全局对象图就可以识别并释放死对象;但也因为缺乏全局对象图信息,所以无法处理循环引用的状况。更高级的引用计数实现会引入“弱引用”的概念来打破某些已知的循环引用,但那是另一个话题了。(By RednaxelaFX)
至于存放引用计数器的位置放在哪? RednaxelaFX介绍了两种方案. 可以侵入式的存在对象内,例如CPython就把引用计数存在每个受自动内存管理的Python对象的对象头里(PyObject的ob_refcnt字段),或者COM的IUnknown::AddRef()/Release();也可以非侵入式的存在对象外面,例如C++11标准库里的std::shared_ptr。
下面通过网上一段非常常见的代码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循环引用的问题,目前只看到Gityuan有一段说明感觉是非常清晰地说明了这段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GcObject obj1 = new GcObject(); //Step1 GcObject obj 2 = new GcObject();//Step2 obj1.instance = obj2; //Step3 obj2.instance = obj1;// //Step4 obj1 = null; //Step5 obj2 = null; //Step6 }
当采用引用计数算法时:
- 第一步:GcObject实例1被obj1引用,所以它的引用数+1,为1
- 第二步:GcObject实例2被obj2引用,所以它的引用数+1,为1
- 第三步:obj1的instance属性指向obj2,而obj2指向GcObject实例2,故GcObject实例2引用+1,为2
- 第四步:obj2的instance属性指向obj1,而obj1指向GcOjbect实例1,故GcObject实例1引用+1,为2
到此前4步, GcOjbect实例1和GcOjbect实例2的引用数量均为2,此时结果图如下.
PS:注意想一下,为什么是obj的instance属性,而不是写成obj本身?
5.第五步:obj1不再指向GcOjbect实例1,其引用计数减1,结果为1.
6.第六步:obj2不再指向GcOjbect实例2,其引用计数减1,结果为1.
到此,发现GcObject实例1和实例2的计数引用都不为0,那么如果采用的引用计数算法的话,那么这两个实例所占的内存将得不到释放,这便产生了内存泄露。
引用计数算法常用来说明垃圾回收算法的机制,但是很少为各种语言所有,其中COM采用的就是引用计数算法.
前面引用RednaxelaFX的话时,他提到过一种高级的引用计数算法采用了”弱引用”来解决了部分已知的循环引用.弱引用请看另一篇转载的文章.
参考文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539353
《CLR via C#》(第4版)
1.2. 根搜索算法(可达性分析)
由于引用计数算法的缺陷,所以JVM一般会采用一种新的算法,叫做根搜索算法。它的处理方式就是,设立若干种根对象,当任何一个根对象到某一个对象均不可达时,则认为这个对象是可以被回收的。
就拿上图来说,ObjectD和ObjectE是互相关联的,但是由于GC roots到这两个对象不可达,所以最终D和E还是会被当做GC的对象,上图若是采用引用计数法,则A-E五个对象都不会被回收,说到GC roots(GC根),在JAVA语言中,可以当做GC roots的对象有以下几种:
1、虚拟机栈中的引用的对象。
2、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3、方法区中的常量引用的对象。
4、本地方法栈中JNI的引用的对象。
第一和第四种都是指的方法的本地变量表,第二种表达的意思比较清晰,第三种主要指的是声明为final的常量值。
根搜索算法解决的是垃圾搜集的基本问题,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哪些对象可以被回收,不过垃圾收集显然还需要解决后两个问题,什么时候回收以及如何回收,在根搜索算法的基础上,现代虚拟机的实现当中,垃圾搜集的算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标记-清除算法、复制算法、标记-整理算法,这三种算法都扩充了根搜索算法,不过它们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好理解的。
首先,我们回想一下根搜索算法,它可以解决我们应该回收哪些对象的问题,但是它显然还不能承担垃圾搜集的重任,因为我们在程序(程序也就是指我们运行在JVM上的JAVA程序)运行期间如果想进行垃圾回收,就必须让GC线程与程序当中的线程互相配合,才能在不影响程序运行的前提下,顺利的将垃圾进行回收。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标记/清除算法就应运而生了,它的做法是当堆中的有效内存空间(available memory)被耗尽的时候,就会停止整个程序(也被成为stop the world),然后进行两项工作,第一项则是标记,第二项则是清除。
(1)标记:标记的过程其实就是,遍历所有的GC Roots,然后将所有GC Roots可达的对象标记为存活的对象。
(2)清除:清除的过程将遍历堆中所有的对象,将没有标记的对象全部清除掉。
其实这两个步骤并不是特别复杂,也很容易理解。用通俗的话解释一下标记/清除算法,就是当程序运行期间,若可以使用的内存被耗尽的时候,GC线程就会被触发并将程序暂停,随后将依旧存活的对象标记一遍,最终再将堆中所有没被标记的对象全部清除掉,接下来便让程序恢复运行。
下面给各位制作了一组描述上面过程的图片,结合着图片,我们来直观的看下这一过程,首先是第一张图。
这张图代表的是程序运行期间所有对象的状态,它们的标志位全部是0(也就是未标记,以下默认0就是未标记,1为已标记),假设这会儿有效内存空间耗尽了,JVM将会停止应用程序的运行并开启GC线程,然后开始进行标记工作,按照根搜索算法,标记完以后,对象的状态如下图。
可以看到,按照根搜索算法,所有从root对象可达的对象就被标记为了存活的对象,此时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标记。接下来,就要执行第二阶段清除了,那么清除完以后,剩下的对象以及对象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没有被标记的对象将会回收清除掉,而被标记的对象将会留下,并且会将标记位重新归0。接下来就不用说了,唤醒停止的程序线程,让程序继续运行即可,其实这一过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各位说对吗。不过其中有一点值得LZ一提,就是为什么非要停止程序的运行呢?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LZ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的程序与GC线程是一起运行的,各位试想这样一种场景。
假设我们刚标记完图中最右边的那个对象,暂且记为A,结果此时在程序当中又new了一个新对象B,且A对象可以到达B对象,但是由于此时A对象已经标记结束,B对象此时的标记位依然是0,因为它错过了标记阶段,因此当接下来轮到清除阶段的时候,新对象B将会被苦逼的清除掉。如此一来,不难想象结果,GC线程将会导致程序无法正常工作。上面的结果当然令人无法接受,我们刚new了一个对象,结果经过一次GC,忽然变成null了,这还怎么玩?
标记/清除算法缺点
1、首先,它的缺点就是效率比较低(递归与全堆对象遍历),而且在进行GC的时候,需要停止应用程序,这会导致用户体验非常差劲,尤其对于交互式的应用程序来说简直是无法接受。试想一下,如果你玩一个网站,这个网站一个小时就挂五分钟,你还玩吗?
2、第二点主要的缺点,则是这种方式清理出来的空闲内存是不连续的,这点不难理解,我们的死亡对象都是随即的出现在内存的各个角落的,现在把它们清除之后,内存的布局自然会乱七八糟。而为了应付这一点,JVM就不得不维持一个内存的空闲列表,这又是一种开销。而且在分配数组对象的时候,寻找连续的内存空间会不太好找。
复制算法
我们首先一起来看一下复制算法的做法,复制算法将内存划分为两个区间,在任意时间点,所有动态分配的对象都只能分配在其中一个区间(称为活动区间),而另外一个区间(称为空闲区间)则是空闲的,当有效内存空间耗尽时,JVM将暂停程序运行,开启复制算法GC线程。接下来GC线程会将活动区间内的存活对象,全部复制到空闲区间,且严格按照内存地址依次排列,与此同时,GC线程将更新存活对象的内存引用地址指向新的内存地址。此时,空闲区间已经与活动区间交换,而垃圾对象现在已经全部留在了原来的活动区间,也就是现在的空闲区间。事实上,在活动区间转换为空间区间的同时,垃圾对象已经被一次性全部回收,LZ给各位绘制一幅图来说明问题,如下所示。
其实这个图依然是上一章的例子,只不过此时内存被复制算法分成了两部分,下面我们看下当复制算法的GC线程处理之后,两个区域会变成什么样子,如下所示。
可以看到,1和4号对象被清除了,而2、3、5、6号对象则是规则的排列在刚才的空闲区间,也就是现在的活动区间之内。此时左半部分已经变成了空闲区间,不难想象,在下一次GC之后,左边将会再次变成活动区间。很明显,复制算法弥补了标记/清除算法中,内存布局混乱的缺点。不过与此同时,它的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
1、它浪费了一半的内存,这太要命了。
2、如果对象的存活率很高,我们可以极端一点,假设是100%存活,那么我们需要将所有对象都复制一遍,并将所有引用地址重置一遍。复制这一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在对象存活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变的不可忽视。
所以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复制算法要想使用,最起码对象的存活率要非常低才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克服50%内存的浪费。
标记/整理算法
标记/整理算法与标记/清除算法非常相似,它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标记和整理。
(1)标记:它的第一个阶段与标记/清除算法是一模一样的,均是遍历GC Roots,然后将存活的对象标记。
(2)整理:移动所有存活的对象,且按照内存地址次序依次排列,然后将末端内存地址以后的内存全部回收。因此,第二阶段才称为整理阶段。
它GC前后的图示与复制算法的图非常相似,只不过没有了活动区间和空闲区间的区别,而过程又与标记/清除算法非常相似,我们来看GC前内存中对象的状态与布局,如下图所示。
这张图其实与标记/清楚算法一模一样,只是LZ为了方便表示内存规则的连续排列,加了一个矩形表示内存区域。倘若此时GC线程开始工作,那么紧接着开始的就是标记阶段了。此阶段与标记/清除算法的标记阶段是一样一样的,我们看标记阶段过后对象的状态,如下图。
没什么可解释的,接下来,便应该是整理阶段了,我们来看当整理阶段处理完以后,内存的布局是如何的,如下图。
可以看到,标记的存活对象将会被整理,按照内存地址依次排列,而未被标记的内存会被清理掉。如此一来,当我们需要给新对象分配内存时,JVM只需要持有一个内存的起始地址即可,这比维护一个空闲列表显然少了许多开销,不难看出,标记/整理算法不仅可以弥补标记/清除算法当中,内存区域分散的缺点,也消除了复制算法当中,内存减半的高额代价,标记/整理算法唯一的缺点就是效率也不高,不仅要标记所有存活对象,还要整理所有存活对象的引用地址。从效率上来说,标记/整理算法要低于复制算法。这里LZ给各位总结一下三个算法的共同点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让各位对比一下,想必会更加清晰,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三个算法都基于根搜索算法去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应该被回收,而支撑根搜索算法可以正常工作的理论依据,就是语法中变量作用域的相关内容。因此,要想防止内存泄露,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掌握好变量作用域,而不应该使用前面内存管理杂谈一章中所提到的C/C++式内存管理方式。
2、在GC线程开启时,或者说GC过程开始时,它们都要暂停应用程序(stop the world)。
它们的区别LZ按照下面几点来给各位展示。(>表示前者要优于后者,=表示两者效果一样)
效率:复制算法>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清除算法(此处的效率只是简单的对比时间复杂度,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
内存整齐度:复制算法=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清除算法。
内存利用率:标记/整理算法=标记/清除算法>复制算法。
可以看到标记/清除算法是比较落后的算法了,但是后两种算法却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因此各位也莫要忘记了标记/清除这一算法前辈。而且,在某些时候,标记/清除也会有用武之地。
到此我们已经将三个算法了解清楚了,可以看出,效率上来说,复制算法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是却浪费了太多内存,而为了尽量兼顾上面所提到的三个指标,标记/整理算法相对来说更平滑一些,但效率上依然不尽如人意,它比复制算法多了一个标记的阶段,又比标记/清除多了一个整理内存的过程。最后介绍GC算法中的神级算法-----分代搜集算法。那么分代搜集算法是怎么处理GC的呢?
对象分类
上一章已经说过,分代搜集算法是针对对象的不同特性,而使用适合的算法,这里面并没有实际上的新算法产生。与其说分代搜集算法是第四个算法,不如说它是对前三个算法的实际应用。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对象的不同特性,接下来LZ和各位来一起给这些对象选择GC算法。内存中的对象按照生命周期的长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以下命名均为LZ个人的命名。
1、夭折对象:朝生夕灭的对象,通俗点讲就是活不了多久就得死的对象。例子:某一个方法的局域变量、循环内的临时变量等等。
2、老不死对象:这类对象一般活的比较久,岁数很大还不死,但归根结底,老不死对象也几乎早晚要死的,但也只是几乎而已。例子:缓存对象、数据库连接对象、单例对象(单例模式)等等。
3、不灭对象:此类对象一般一旦出生就几乎不死了,它们几乎会一直永生不灭,记得,只是几乎不灭而已。例子:String池中的对象(享元模式)、加载过的类信息等等。
对象对应的内存区域
还记得前面介绍内存管理时,JVM对内存的划分吗?我们将上面三种对象对应到内存区域当中,就是夭折对象和老不死对象都在JAVA堆,而不灭对象在方法区,之前的一章中我们就已经说过,对于JAVA堆,JVM规范要求必须实现GC,因而对于夭折对象和老不死对象来说,死几乎是必然的结局,但也只是几乎,还是难免会有一些对象会一直存活到应用结束,然而JVM规范对方法区的GC并不做要求,所以假设一个JVM实现没有对方法区实现GC,那么不灭对象就是真的不灭对象了。由于不灭对象的生命周期过长,因此分代搜集算法就是针对的JAVA堆而设计的,也就是针对夭折对象和老不死对象。
JAVA堆的对象回收(夭折对象和老不死对象)
有了以上分析,我们来看看分代搜集算法如何处理JAVA堆的内存回收的,也就是夭折对象与老不死对象的回收。夭折对象:这类对象朝生夕灭,存活时间短,还记得复制算法的使用要求吗?那就是对象存活率不能太高,因此夭折对象是最适合使用复制算法的。小疑问:50%内存的浪费怎么办?答疑:因为夭折对象一般存活率较低,因此可以不使用50%的内存作为空闲,一般的,使用两块10%的内存作为空闲和活动区间,而另外80%的内存,则是用来给新建对象分配内存的,一旦发生GC,将10%的活动区间与另外80%中存活的对象转移到10%的空闲区间,接下来,将之前90%的内存全部释放,以此类推。为了让各位更加清楚的看出来这个GC流程,LZ给出下面图示。
图中标注了三个区域中在各个阶段,各自内存的情况。相信看着图,它的GC流程已经不难理解了。不过有两点LZ需要提一下,第一点是使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只浪费了10%的内存,这个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们换来了内存的整齐排列与GC速度。第二点是,这个策略的前提是,每次存活的对象占用的内存不能超过这10%的大小,一旦超过,多出的对象将无法复制。
为了解决上面的意外情况,也就是存活对象占用的内存太大时的情况,高手们将JAVA堆分成两部分来处理,上述三个区域则是第一部分,称为新生代或者年轻代,而余下的一部分,专门存放老不死对象的则称为年老代。是不是很贴切的名字呢?下面我们看看老不死对象的处理方式。老不死对象:这一类对象存活率非常高,因为它们大多是从新生代转过来的,就像人一样,活的年月久了,就变成老不死了。
通常情况下,以下两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对象会从新生代区域转到年老带区域。
1、在新生代里的每一个对象,都会有一个年龄,当这些对象的年龄到达一定程度时(年龄就是熬过的GC次数,每次GC如果对象存活下来,则年龄加1),则会被转到年老代,而这个转入年老代的年龄值,一般在JVM中是可以设置的。
2、在新生代存活对象占用的内存超过10%时,则多余的对象会放入年老代。这种时候,年老代就是新生代的“备用仓库”。
针对老不死对象的特性,显然不再适合使用复制算法,因为它的存活率太高,而且不要忘了,如果年老代再使用复制算法,它可是没有备用仓库的。因此一般针对老不死对象只能采用标记/整理或者标记/清除算法。
方法区的对象回收(不灭对象)
以上两种情况已经解决了GC的大部分问题,因为JAVA堆是GC的主要关注对象,而以上也已经包含了分代搜集算法的全部内容,接下来对于不灭对象的回收,已经不属于分代搜集算法的内容。不灭对象存在于方法区,在我们常用的hotspot虚拟机(JDK默认的JVM)中,方法区也被亲切的称为永久代,又是一个很贴切的名字不是吗?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不存在永久代的。当时永久代与年老代都存放在一起,里面包含了JAVA类的实例信息以及类信息。但是后来发现,对于类信息的卸载几乎很少发生,因此便将二者分离开来。幸运的是,这样做确实提高了不少性能,于是永久代便被拆分出来了。这一部分区域的GC与年老代采用相似的方法,由于都没有“备用仓库”,二者都是只能使用标记/清除和标记/整理算法。
回收的时机
JVM在进行GC时,并非每次都对上面三个内存区域一起回收的,大部分时候回收的都是指新生代。因此GC按照回收的区域又分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GC(minor GC),一种是全局GC(major GC or Full GC),它们所针对的区域如下。普通GC(minor GC):只针对新生代区域的GC。全局GC(major GC or Full GC):针对年老代的GC,偶尔伴随对新生代的GC以及对永久代的GC。由于年老代与永久代相对来说GC效果不好,而且二者的内存使用增长速度也慢,因此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好几次普通GC,才会触发一次全局GC。
2. 典型的垃圾回收算法
在JVM规范中并没有明确GC的运作方式,各个厂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垃圾回收器。这里讨论几种常见的GC算法。
2.1.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最基础的垃圾回收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注和清除。标记阶段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清除阶段回收被标记的对象所占用的空间。如图:
从图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该算法最大的问题是内存碎片化严重,后续可能发生大对象不能找到可利用空间的问题。
2.2. 复制算法(Copying)
为了解决Mark-Sweep算法内存碎片化的缺陷而被提出的算法。按内存容量将内存划分为等大小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当这一块内存满后将尚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上去,把已使用的内存清掉,如图:
这种算法虽然实现简单,内存效率高,不易产生碎片,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可用内存被压缩到了原本的一半。且存活对象增多的话,Copying算法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2.3. 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
结合了以上两个算法,为了避免缺陷而提出。标记阶段和Mark-Sweep算法相同,标记后不是清理对象,而是将存活对象移向内存的一端。然后清除端边界外的对象。如图:
2.4. 分代收集算法(Generational Collection)
分代收集法是目前大部分JVM所采用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对象存活的不同生命周期将内存划分为不同的域,一般情况下将GC堆划分为老年代(Tenured/Old Generation)和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老年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只有少量对象需要被回收,新生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都有大量垃圾需要被回收,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算法。
目前大部分JVM的GC对于新生代都采取Copying算法,因为新生代中每次垃圾回收都要回收大部分对象,即要复制的操作比较少,但通常并不是按照1:1来划分新生代。一般将新生代划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个较小的Survivor空间(From Space, To Space),每次使用Eden空间和其中的一块Survivor空间,当进行回收时,将该两块空间中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Survivor空间中。
而老年代因为每次只回收少量对象,因而采用Mark-Compact算法。
另外,不要忘记在Java基础:Java虚拟机(JVM)中提到过的处于方法区的永久代(Permanet Generation)。它用来存储class类,常量,方法描述等。对永久代的回收主要包括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
对象的内存分配主要在新生代的Eden Space和Survivor Space的From Space(Survivor目前存放对象的那一块),少数情况会直接分配到老年代。当新生代的Eden Space和From Space空间不足时就会发生一次GC,进行GC后,Eden Space和From Space区的存活对象会被挪到To Space,然后将Eden Space和From Space进行清理。如果To Space无法足够存储某个对象,则将这个对象存储到老生代。在进行GC后,使用的便是Eden Space和To Space了,如此反复循环。当对象在Survivor区躲过一次GC后,其年龄就会+1。默认情况下年龄到达15的对象会被移到老生代中。
3. 典型的垃圾收集器
垃圾收集算法是垃圾收集器的理论基础,而垃圾收集器就是其具体实现。下面介绍HotSpot虚拟机提供的几种垃圾收集器。
3.1. Serial/Serial Old
最古老的收集器,是一个单线程收集器,用它进行垃圾回收时,必须暂停所有用户线程。Serial是针对新生代的收集器,采用Copying算法;而Serial Old是针对老生代的收集器,采用Mark-Compact算法。优点是简单高效,缺点是需要暂停用户线程。
3.2. ParNew
Seral/Serial Old的多线程版本,使用多个线程进行垃圾收集。
3.3. Parallel Scavenge
新生代的并行收集器,回收期间不需要暂停其他线程,采用Copying算法。该收集器与前两个收集器不同,主要为了达到一个可控的吞吐量。
3.4. Parallel Old
Parallel Scavenge的老生代版本,采用Mark-Compact算法和多线程。
3.5. CMS
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一种以最小回收时间停顿为目标的并发回收器,因而采用Mark-Sweep算法。
3.6. G1
G1(Garbage First)收集器技术的前沿成果,是面向服务端的收集器,能充分利用CPU和多核环境。是一款并行与并发收集器,它能够建立可预测的停顿时间模型。
4. 参考文章
按系统线程分
串行收集:串行收集使用单线程处理所有垃圾回收工作,因为无需多线程交互,实现容易,而且效率比较高。但是,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即无法使用多处理器的优势,所以此收集适合单处理器机器。当然,此收集器也可以用在小数据量(100M左右)情况下的多处理器机器上。
并行收集:并行收集使用多线程处理垃圾回收工作,因而速度快,效率高。而且理论上CPU数目越多,越能体现出并行收集器的优势。
并发收集:相对于串行收集和并行收集而言,前面两个在进行垃圾回收工作时,需要暂停整个运行环境,而只有垃圾回收程序在运行,因此,系统在垃圾回收时会有明显的暂停,而且暂停时间会因为堆越大而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