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缓存之缓存和数据库的一致性

GitHub:https://github.com/JDawnF

产生原因

主要有两种情况,会导致缓存和 DB 的一致性问题:

  1. 并发的场景下,导致读取老的 DB 数据,更新到缓存中。

  2. 缓存和 DB 的操作,不在一个事务中,可能只有一个操作成功,而另一个操作失败,导致不一致。

当然,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缓存和 DB 的一致性,我们指的更多的是最终一致性。我们使用缓存只要是提高读操作的性能,真正在写操作的业务逻辑,还是以数据库为准。例如说,我们可能缓存用户钱包的余额在缓存中,在前端查询钱包余额时,读取缓存,在使用钱包余额时,读取数据库。

更新缓存的设计模式

1.Cache Aside Pattern(旁路缓存)

这是最常用最常用的pattern了。其具体逻辑如下:

  • 失效:应用程序先从cache取数据,没有得到,则从数据库中取数据,成功后,放到缓存中。

  • 命中:应用程序从cache中取数据,取到后返回。

  • 更新:先把数据存到数据库中,成功后,再让缓存失效。

一个是查询操作,一个是更新操作的并发,首先,没有了删除cache数据的操作了,而是先更新了数据库中的数据,此时,缓存依然有效,所以,并发的查询操作拿的是没有更新的数据,但是,更新操作马上让缓存的失效了,后续的查询操作再把数据从数据库中拉出来。而不会像文章开头的那个逻辑产生的问题,后续的查询操作一直都在取老的数据。

要么通过2PC或是Paxos协议保证一致性,要么就是拼命的降低并发时脏数据的概率,而Facebook使用了这个降低概率的玩法,因为2PC太慢,而Paxos太复杂。当然,最好还是为缓存设置上过期时间。

2.Read/Write Through Pattern

在上面的Cache Aside套路中,我们的应用代码需要维护两个数据存储,一个是缓存(Cache),一个是数据库(Repository)。所以,应用程序比较啰嗦。而Read/Write Through套路是把更新数据库(Repository)的操作由缓存自己代理了,所以,对于应用层来说,就简单很多了。可以理解为,应用认为后端就是一个单一的存储,而存储自己维护自己的Cache。

Read Through

Read Through 套路就是在查询操作中更新缓存,也就是说,当缓存失效的时候(过期或LRU换出),Cache Aside是由调用方负责把数据加载入缓存,而Read Through则用缓存服务自己来加载,从而对应用方是透明的。

Write Through

Write Through 套路和Read Through相仿,不过是在更新数据时发生。当有数据更新的时候,如果没有命中缓存,直接更新数据库,然后返回。如果命中了缓存,则更新缓存,然后再由Cache自己更新数据库(这是一个同步操作)

下图自来Wikipedia的Cache词条。其中的Memory你可以理解为就是我们例子里的数据库。

3.Write Behind Caching Pattern

Write Behind 又叫 Write Back。write back就是Linux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的算法

Write Back套路,一句说就是,在更新数据的时候,只更新缓存,不更新数据库,而我们的缓存会异步地批量更新数据库。

这个设计的好处就是让数据的I/O操作飞快无比(因为直接操作内存嘛 ),因为异步,write backg还可以合并对同一个数据的多次操作,所以性能的提高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其带来的问题是,数据不是强一致性的,而且可能会丢失(我们知道Unix/Linux非正常关机会导致数据丢失,就是因为这个事)。在软件设计上,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做出一个没有缺陷的设计,就像算法设计中的时间换空间,空间换时间一个道理,有时候,强一致性和高性能,高可用和高性性是有冲突的。软件设计从来都是取舍Trade-Off。

另外,Write Back实现逻辑比较复杂,因为他需要track有哪数据是被更新了的,需要刷到持久层上。操作系统的write back会在仅当这个cache需要失效的时候,才会被真正持久起来,比如,内存不够了,或是进程退出了等情况,这又叫lazy write。

在wikipedia上有一张write back的流程图,基本逻辑如下:

参照:左耳朵耗子《缓存更新的套路》

缓存架构设计:

1.更新缓存 VS 淘汰缓存

更新缓存:数据不但写入数据库,还会写入缓存;优点:缓存不会增加一次miss,命中率高

淘汰缓存:数据只会写入数据库,不会写入缓存,只会把数据淘汰掉;优点:简单

这两者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更新缓存的复杂度”。

例如,上述场景,只是简单的把余额money设置成一个值,那么:

(1)淘汰缓存的操作为deleteCache(uid)

(2)更新缓存的操作为setCache(uid, money)

更新缓存的代价很小,此时我们应该更倾向于更新缓存,以保证更高的缓存命中率

如果余额是通过很复杂的数据计算得出来的,例如业务上除了账户表account,还有商品表product,折扣表discount

account(uid, money)

product(pid, type, price, pinfo)

discount(type, zhekou)

业务场景是用户买了一个商品product,这个商品的价格是price,这个商品从属于type类商品,type类商品在做促销活动要打折扣zhekou,购买了商品过后,这个余额的计算就复杂了,需要:

(1)先把商品的品类,价格取出来:SELECT type, price FROM product WHERE pid=XXX

(2)再把这个品类的折扣取出来:SELECT zhekou FROM discount WHERE type=XXX

(3)再把原有余额从缓存中查询出来money = getCache(uid)

(4)再把新的余额写入到缓存中去setCache(uid, money-price*zhekou)

更新缓存的代价很大,此时我们应该更倾向于淘汰缓存。

总之,淘汰缓存操作简单,并且带来的副作用只是增加了一次cache miss,建议作为通用的处理方式。

2.先操作数据库 vs 先操作缓存

当写操作发生时,假设淘汰缓存作为对缓存通用的处理方式,又面临两种抉择:

(1)先写数据库,再淘汰缓存

(2)先淘汰缓存,再写数据库

对于一个不能保证事务性的操作,一定涉及“哪个任务先做,哪个任务后做”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是:如果出现不一致,谁先做对业务的影响较小,就谁先执行。

由于写数据库与淘汰缓存不能保证原子性,谁先谁后同样要遵循上述原则。

假设先写数据库,再淘汰缓存:第一步写数据库操作成功,第二步淘汰缓存失败,则会出现DB中是新数据,Cache中是旧数据,数据不一致。

假设先淘汰缓存,再写数据库:第一步淘汰缓存成功,第二步写数据库失败,则只会引发一次Cache miss。

结论:数据和缓存的操作时序:先淘汰缓存,再写数据库。

3.缓存架构优化

上述缓存架构有一个缺点:业务方需要同时关注缓存与DB,主要有两种优化方案:

一种方案是服务化:加入一个服务层,向上游提供帅气的数据访问接口,向上游屏蔽底层数据存储的细节,这样业务线不需要关注数据是来自于cache还是DB。

另一种方案是异步缓存更新:业务线所有的写操作都走数据库,所有的读操作都总缓存,由一个异步的工具来做数据库与缓存之间数据的同步,具体细节是:

(1)要有一个init cache的过程,将需要缓存的数据全量写入cache

(2)如果DB有写操作,异步更新程序读取binlog,更新cache

在(1)和(2)的合作下,cache中有全部的数据,这样:

(a)业务线读cache,一定能够hit(很短的时间内,可能有脏数据),无需关注数据库

(b)业务线写DB,cache中能得到异步更新,无需关注缓存

这样将大大简化业务线的调用逻辑,存在的缺点是,如果缓存的数据业务逻辑比较复杂,async-update异步更新的逻辑可能也会比较复杂。

4.结论:

(1)淘汰缓存是一种通用的缓存处理方式

(2)先淘汰缓存,再写数据库

(3)服务化是向业务方屏蔽底层数据库与缓存复杂性的一种通用方式

参照:沈剑《缓存架构设计细节二三事》

缓存和DB一致性的解决方案

1)先淘汰缓存,再写数据库

因为先淘汰缓存,所以数据的最终一致性是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的。因为先淘汰缓存,即使写数据库发生异常,也就是下次缓存读取时,多读取一次数据库。

但是,这种方案会存在缓存和 DB 的数据会不一致的情况,参照《缓存与数据库一致性优化》 所说。

我们需要解决缓存并行写,实现串行写。比较简单的方式,引入分布式锁。

  • 在写请求时,先淘汰缓存之前,获取该分布式锁。

  • 在读请求时,发现缓存不存在时,先获取分布式锁。

这样,缓存的并行写就成功的变成串行写落。写请求时,是否主动更新缓存,根据自己业务的需要,是否有,都没问题。

2)先写数据库,再更新缓存

按照“先写数据库,再更新缓存”,我们要保证 DB 和缓存的操作,能够在“同一个事务”中,从而实现最终一致性。

基于定时任务来实现

  • 首先,写入数据库。

  • 然后,在写入数据库所在的事务中,插入一条记录到任务表。该记录会存储需要更新的缓存 KEY 和 VALUE 。

  • 【异步】最后,定时任务每秒扫描任务表,更新到缓存中,之后删除该记录。

基于消息队列来实现

  • 首先,写入数据库。

  • 然后,发送带有缓存 KEY 和 VALUE 的事务消息。此时,需要有支持事务消息特性的消息队列,或者我们自己封装消息队列,支持事务消息。

  • 【异步】最后,消费者消费该消息,更新到缓存中。

这两种方式,可以进一步优化,可以先尝试更新缓存,如果失败,则插入任务表,或者事务消息。

另外,极端情况下,如果并发写执行时,先更新成功 DB 的,结果后更新缓存:

 

  • 理论来说,希望的更新缓存顺序是,线程 1 快于线程 2 ,但是实际线程1 晚于线程 2 ,导致数据不一致。

  • 图中一直是基于定时任务或消息队列来实现异步更新缓存,如果网络抖动,导致【插入任务表,或者事务消息】的顺序不一致。

  • 那么怎么解决呢?需要做如下三件事情:

    • 1、在缓存值中,拼接上数据版本号或者时间戳。例如说:value = {value: 原值, version: xxx}

    • 2、在任务表的记录,或者事务消息中,增加上数据版本号或者时间戳的字段。

    • 3、在定时任务或消息队列执行更新缓存时,先读取缓存,对比版本号或时间戳,大于才进行更新。 当然,此处也会有并发问题,所以还是得引入分布式锁或 CAS 操作。

3) 基于数据库的 binlog 日志

1、重客户端

写入缓存:

  • 应用同时更新数据库和缓存

  • 如果数据库更新成功,则开始更新缓存,否则如果数据库更新失败,则整个更新过程失败。

  • 判断更新缓存是否成功,如果成功则返回

  • 如果缓存没有更新成功,则将数据发到MQ中

  • 应用监控MQ通道,收到消息后继续更新Redis。

问题点:如果更新Redis失败,同时在将数据发到MQ之前的时间,应用重启了,这时候MQ就没有需要更新的数据,如果Redis对所有数据没有设置过期时间,同时在读多写少的场景下,只能通过人工介入来更新缓存。

读缓存: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写入Redis数据的时候,在数据中增加一个时间戳插入到Redis中。在从Redis中读取数据的时候,首先要判断一下当前时间有没有过期,如果没有则从缓存中读取,如果过期了则从数据库中读取最新数据覆盖当前Redis数据并更新时间戳。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2、客户端数据库与缓存解耦

上述方案对于应用的研发人员来讲比较重,需要研发人员同时考虑数据库和Redis是否成功来做不同方案,如何让研发人员只关注数据库层面,而不用关心缓存层呢?请看下图:

  • 应用直接写数据到数据库中。

  • 数据库更新binlog日志。

  • 利用Canal中间件读取binlog日志。

  • Canal借助于限流组件按频率将数据发到MQ中。

  • 应用监控MQ通道,将MQ的数据更新到Redis缓存中。

可以看到这种方案对研发人员来说比较轻量,不用关心缓存层面,而且这个方案虽然比较重,但是却容易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

参照: 《技术专题讨论第五期:论系统架构设计中缓存的重要性》

PS:下面这两种比较实用

  • 先淘汰缓存,再写数据库”的方案,并且无需引入分布式锁。

  • 先写数据库,再更新缓存”的方案,并且无需引入定时任务或者消息队列。

使用缓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缓存数据的不一致性和脏读现象。一般情况下,采取缓存双淘汰机制,在更新数据库的淘汰缓存。此外,设定超时时间,例如三十分钟。

极端场景下,即使有脏数据进入缓存,这个脏数据也最存在一段时间后自动销毁。

另外,在 DB 主从架构下,方案会更加复杂。详细可以看看 《主从 DB 与 cache 一致性优化》

 

 

 

 

 

 

 

 

 

 

posted @ 2019-07-08 23:02  白晨冬阳  阅读(48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