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发展的瓶颈和“Bt博客”的创新

本文引自博客中国的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68807.html

 
【内容提要】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一群网站而不是一个网站,在国内共同推广了3年,而只有3%的网民选择了他们的推荐。面对群体努力下得出的这个不太乐观的数据结果,我认为,这不能证明某个人或某个网站做得不好,而只能证明一点:博客应用(Blog),肯定存在着某种“不适基因”,严重限制了博客在中国的普及。
 
 
一、“萌芽”了整整三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博客(blog)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业界一直有这么一种说法:“博客是一种新兴应用,目前正处于“萌芽”时期,即将全面发展”云云。这个圈子里的人似乎都这么说。我亦人云亦云,自己也相信了。
 
但仔细想想,这段话是很有点问题的:先别说国外上个世纪末就有了blog,只从大陆来看,以2002年8月方兴东创建“博客中国”为代表,blogcn、cnblog、网易部落等等都是从2002年开始搞的,再加上2003年的“木子美旋风”。整整3年了啊!3年来,一个应用,被一群人锲而不舍地在互联网上推广,而且传播的力度也比较到位――所以,博客,其实不光已经过了“萌芽期”,我踅摸它没准连“雪崩期”都过了。
 
但为什么搞blog的这群人还都认为自己在“萌芽期”呢?这也不是因为我们自欺欺人,而是所有持有“萌芽论”的人,都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在看博客应用:用户数。洪波最近有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现阶段博客用户在300万左右。我非常认同这个判断。而顺着这个判断合理推下来――在接近1个亿的网民中,只有3%的博客应用者。3%,这还不是“萌芽”吗?!
 

到这里,两个有趣的数字就出来了:“3年”和“3%”――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一群网站而不是一个网站,在国内共同推广了3年,而只有3%的网民选择了他们的推荐。面对群体努力下得出的这个不太乐观的数据结果,我认为,这不能证明某个人或某个网站做得不好,而只能证明一点:博客应用(Blog),肯定存在着某种“不适基因”,严重限制了博客在中国的普及。


二、对博客(blog)的一个错误认识

每一个产品、应用或服务,都有其自身的“基因”,自身的“边界”。这个边界,限制了某个产品在某个范围是最适应的,而必然,也存在某个范围是它所最不适应的。比如photoshop适用于专业创作人士,acdsee适用于普通浏览者――你如果想生生地把photoshop推广给普通浏览者,显然是试图拔着自己的头发跳起来。而所谓商业的vision,就是我们去发现产品的“边界”,理解这个“边界”,然后选取不同的策略。
 
博客(Blog),不是万能应用,它同样存在着自身的“边界”。那么紧接着的问题是:博客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博客发展的“木桶短板”到底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趣的思考和实践。


在谈谈我的观点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博客研究者毛向辉的思考。在毛向辉的“cnblog心得集”网页,版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还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国度,而blog的出现。。。”。在这句话中,毛向辉对了一半,错了一半:对的地方是毛向辉对blog进行了正确的抽象,说出了blog和“书写”存在的紧密相关性;错的地方是那几个省略号,因为顺着这个省略号的合理外推,它暗示出毛向辉认为blog的出现,可以改变或影响中国这个“不善于书写的国度”――这显然是错误的。而毛向辉的错误,就在于他太精英化,以为blog这个互联网工具可以改变中国,但其实,中国人民不善于书写,岂是blog能改变的?!

正是基于这个判断,我个人在做blog的时候,一直的思路是这样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国度,而blog的出现。。。blog改变不了中国,只有blog自身进行改变来适应中国”。比如,既然大家都不善于“书写”,那么为什么blog不能改变一下自身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呢?比如“bt博客”,Post的不是“文字”,而是“种子”――你不善于书写,你总会用bt吧?
 
“Bt博客”的创新性也就在这里,它降低了blog的门槛,改善了blog的“基因”,扩大了blog的“边界”。而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设计思想的体现:毛向辉式的blog是“我们改变中国”;而“bt博客”式的blog是“中国改变了我们”!


三、博客的真正悖论

但无论毛向辉或者我,我们都错了。我们其实都没有理解blog真正的“边界”所在――因为我们都拘泥于blog的“呈现方式”。毛向辉指出了blog发展和书写的紧密相关性;我顺着这个思路,认为短时间无法改变用户对“书写”的熟练程度,因此试图改良blog,使之与“书写”不再那么相关。很多人也是这么看的。比如“图片博客”、podcast等等。这些blog的设计,其实思路都是一样的:试图降低blog与书写的相关性,从而扩大blog的适用“边界”,使得blog大大发展。


但我们都错了,因为限制blog雪崩式发展的真正“不良基因”,并不是blog的呈现方式(无论blog是以书写、链接、bt种子、图片等等何种方式呈现),而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持续更新。

Blog这种网络应用一经诞生,就有一个先天性的“致命基因”:持续更新。如果不保持更新,你可以把某个单独的孤零零的网络内容叫“一个帖子”或“一个种子”或“一张图片”,无论你叫什么,你总不能把它称为:博客。因为blog必须是一个“累积”的应用,是一个时间轴上延续的应用,是一个个人网络轨迹的呈现――你只有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或上传了一系列的图片,或制作了一系列的bt种子,你才有作为“博客”的价值!

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一个人写一、两篇博客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持续更新。而浅尝辄止,不能坚持的惰性,实在是人的一种生物本能――除非有极大的目的性使得个体突破本能,坚持下去。(这解释了为什么博客在两类人群中比较流行:1,急需话语权的文化人;2,陷入情感问题的女人――因为这两类人试图“说话”的欲望,已经超过了个体本能的惰性)。

因此,blog的真正悖论就在于:blog的价值在于“坚持”,而“坚持”对于97%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3年来,中国只有3%的博客。

 
四、博客大众化的基础

综上,博客要想真正成为互联网上大众的普及应用,必须突破博客的悖论。光靠改变blog的“呈现方式”,无法根本性解决博客的悖论(坚持发图、坚持做种。。。这些和坚持书写一样,对普通用户来说,都难以做到)。

博客应用试图大众化,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如何降低博客用户“持续更新”的门槛?!

我打赌肯定有网友会说用“激励”来降低这个门槛,比如引入博客销售-购买机制(如果你写的blog有报酬了,那你肯定会坚持写)――这绝对是解决“持续更新”门槛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完整的商业blog系统,需要建立在大用户群之上,才可能有商业流转。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3年来都无法建立这个大用户群!――因此,这种“激励”思路有点象“鸡生蛋,蛋生鸡”,具体实践起来比较难办。

 我个人认为,不采取“激励”方式,也可以解决博客用户的“持续更新”门槛。但我的想法还不太成熟,长得那么丑就不出来吓唬大家了。

posted @ 2005-04-09 21:50  阿泰  阅读(528)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