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鸟巢”设计解读

转载自 http://www.ycwb.com/gdjsb/2008-04/18/content_1867747.htm

 

 “鸟巢”设计解读


金羊网 2008-04-18 15:45:07  来源:

 

理念:形态如巢,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鸟巢”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又仿若树枝编织的鸟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走近去,可以发现“鸟巢”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
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设计者们没有对“鸟巢”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观光楼梯自然地成为结构的延伸;立柱消失了,均匀受力的网如树枝般没有明确的指向,让人感到每一个座位都是平等的,置身其中如同回到森林;把阳光滤成漫射状的充气膜,使体育场告别了日照阴影;整个地形隆起4米,内部作附属设施,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座席,再次节省了投资,并形成纯粹自然的环境。“鸟巢”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体育场的空间效果出众:从这里,人们可以浏览包括通往看台的楼梯在内的整个区域动线。体育场大厅,还是一个室内的城市空间,设有餐厅和商店,其作用就如同商业街廊或广场,吸引着人们留连忘返。而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其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

 

改变:取消可开启屋顶,扩大屋顶开口

2004年7月“鸟巢”停工“瘦身”,调整设计方案。在保持“鸟巢”建筑风格不变的前提下,新设计方案对结构布局、构建截面形式、材料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原设计方案中的可开启屋顶被取消,屋顶开口扩大,并通过钢结构的优化大大减少了用钢量。大跨度屋盖支撑在24根桁架柱之上,柱距为37.96米。主桁架围绕屋盖中间的开口放射形布置,有22榀主桁架直通或接近直通。为了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节点,少量主桁架在内环附近截断。钢结构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交叉布置的主桁架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主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与大跨度钢结构完全脱开。

 

特色:91000名观众人人平等观赛

长333米,宽297米的“鸟巢”内没有立柱,而是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绕成的碗状座席。这些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的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赛时,场内还将提供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神奇:钢筋铁骨避雷不伤人

“鸟巢”外表光秃秃的,没有突起的避雷针,如果遇到打雷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鸟巢”的整个钢筋铁骨就是理想的“笼式避雷网”。“鸟巢” 身上的金属构件和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等,都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使“鸟巢”自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避雷网,能把雷电迅速导入地下。而且,“鸟巢”用自身的钢架接受、传导雷电,决不会伤害到观众,因为凡是场馆内人能触摸到的地方都做了特殊处理。

 

意外:“鸟巢”厕所航天标准

2008年在鸟巢除了看圣火,恐怕上厕所也能成为参与者们炫耀的资本。北京奥组委对移动厕所提出了诸多要求,如对每一个厕位的面积要求是2 平方米,且每天接待人数要达到600人次等等。不过显然这些还不够,南京协力环保科技所设计的移动厕所不仅能把粪便变成无色无味的气体、处理过的小便还可以洗手,而且排泄物处理过程并不是采用传统的水流冲洗,而是采用泡沫冲洗、没有排水的麻烦。而且,早在4年前它就已经被国家航天部门选中,并且在“神四”、“神五”、“神六”地面指挥车使用,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太空舱也将配备此类产品。这种新型的移动厕所一旦中标奥运厕所,估计届时还能给人一种飞上太空的感觉……

 

(编辑:健健)

 

posted on 2008-08-11 17:29  Good life  阅读(69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