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5、树——4、二叉堆
1.1.1 *二叉堆*
二叉堆本质上是一种完全二叉树,它分为两个类型:
\1. 最大堆:最大堆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
\2. 最小堆:最小堆任何一个父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它左右孩子节点的值。
二叉堆的根节点叫做堆顶。
最大堆和最小堆的特点:
最大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大元素;
最小堆的堆顶,是整个堆中的最小元素。
1.1.1.1 *堆的自我调整*
对于二叉堆,包括如下有几种操作:
\1. 插入节点
\2. 删除节点
\3. 构建二叉堆
这几种操作都是基于堆的自我调整。下面让我们以最小堆为例,看一看二叉堆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的。
1.1.1.1.1 *插入节点*
二叉堆的节点插入,插入位置是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位置。比如我们插入一个新节点,值是 0。
1、这时候,我们让节点0的它的父节点5做比较,如果0小于5,则让新节点“上浮”,和父节点交换位置。
1、 继续用节点0和父节点3做比较,如果0小于3,则让新节点继续“上浮”。
3、继续比较,最终让新节点0上浮到了堆顶位置。
1.1.1.1.2 *删除节点*
二叉堆的节点删除过程和插入过程正好相反,所删除的是处于堆顶的节点。比如我们删除最小堆的堆顶节点1。
1、 这时候,为了维持完全二叉树的结构,我们把堆的最后一个节点10补到原本堆顶的位置。
2、 接下来我们让移动到堆顶的节点10和它的左右孩子进行比较,如果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显然是节点2)比节点10小,那么让节点10“下沉”。
3、 继续让节点10和它的左右孩子做比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是节点7,由于10大于7,让节点10继续“下沉”。
这样一来,二叉堆重新得到了调整。
1.1.1.1.3 *构建二叉堆*
构建二叉堆,也就是把一个无序的完全二叉树,调整为二叉堆,本质上就是让所有非叶子节点依次下沉。
我们举一个无序完全二叉树的例子:
1、首先,我们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也就是从节点10开始。如果节点10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10下沉。
2、接下来轮到节点3,如果节点3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3下沉。
3、接下来轮到节点1,如果节点1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1下沉。事实上节点1小于它的左右孩子,所以不用改变。
4、接下来轮到节点7,如果节点7大于它左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则节点7下沉。
节点7继续比较,继续下沉。
这样一来,一颗无序的完全二叉树就构建成了一个最小堆。
1.1.1.2 *二叉堆存储结构*
代码之前,我们还需要明确一点:
二叉堆虽然是一颗完全二叉树,但它的存储方式并不是链式存储,而是顺序存储。换句话说,二叉堆的所有节点都存储在数组当中。
数组中,在没有左右指针的情况下,如何定位到一个父节点的左孩子和右孩子呢?
像图中那样,我们可以依靠数组下标来计算。
假设父节点的下标是parent,那么它的左孩子下标就是 2parent+1;它的右孩子下标就是 2parent+2 。
比如上面例子中,节点6包含9和10两个孩子,节点6在数组中的下标是3,节点9在数组中的下标是7,节点10在数组中的下标是8。
7 = 3*2+1
9 = 3*2+2
刚好符合规律。
1.1.1.3 *代码实现*
代码中有一个优化的点,就是父节点和孩子节点做连续交换时,并不一定要真的交换,只需要先把交换一方的值存入temp变量,做单向覆盖,循环结束后,再把temp的值存入交换后的最终位置。
仔细的看完了,有收获,代码也跑了。有两个小问题。
buildHead方法里面我觉得应该如下:
for (int i = (array.length - 2) / 2; i >= 0; i--) {
downAdjus(array, i, array.length);
}
1.因为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的下标不是array.length/2
\2. downAdjus传入的第三个参数应该是总长度,而不是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为什么呢?因为downAdjus中的第一个if中的判断条件 childIndex+1<length
而不是小于等于。
这两条说的都很对
1.1.1.4 *二叉堆的作用*
二叉堆是实现堆排序和优先级队列的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