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在商务的专卖店真的买到了这本书,比我预计的要厚点,纸张不错,拿在手里沉沉的。为什么知识版权出版社没有专卖店呢?《建筑的永恒之道》让我找的好苦。
在书中把阅读分了如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
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在一次发现后会是不断的重复发现,这又是一个成熟度的例子。
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我们假设,我们也必须假设你—我们的读者—已经有九年级的读写能力,也熟练了基础阅读。……就一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来说,它的读者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阅读能力才行。”
如果阅读必须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学习,事情会怎样?或者如果读者都已经掌握了第一个层次,是否这部分就没有必要出现呢?
当一本书谈及自身的时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我曾经收到过一封这样的电子邮件:最近公司邮件系统不太稳定,不能正常收取邮件的同事请向IT部门即时反应。
还有一次,我看到一家门前有个写着很小字的牌子,当我终于走近看清上面写着“勿靠近,内有恶犬”时,险些被里面冲出来的大狗咬到裤脚。
自我否定有时显得愚蠢,而有时却很严肃,比如“此处禁止张贴”的告示
有时又很哲理,有个企业家在访谈中说自己工作后又回到校园的原因“我拿这个学位是为了不再需要这个学位”
当你踏入克里特人悖论时,一切都显得有些微妙,就好像一位哲人所说:人不能一次涉入同一条河流。
克里特人悖论的最简单形式如下:
当涉及数字的时候,还有更复杂的形式:
高中一次英语考试,在作改错题时,我就陷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是题没答完。
当然,思考这些问题并非总是没什么实惠的,比如下面的一组论断:
2,这两句话全是错的
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语言不仅仅能够描述事实,而且能够描述语言本身。语言不仅仅是事实的表示,也是语言本身。
首次有了这个哲学发现的学生高兴的应用万能的造句公式:
天真:老师让我用“天真”造句
痛苦:老师让我用“痛苦”造句
……
语言的这种能力让我们用统一结构来容纳无限的逻辑结构,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书,如果我写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导读》也是一本书。正如同C语言中指针对表达能力的提升一样。
不幸的是悖论同时出现了,从一方面来看,悖论是智能的体现。能够死锁正是计算机表达能力的证明。
关于表达的表达,总是要比原有层次更有效率。就像几秒钟的时间内,你可以梦到好几个小时的事情。一句话,就可以说明很长时间内的事情。
一个人可以仅仅在一天的研究后就对别人一年的工作成果作出评价。
而另一个人可以在几分钟的阅读后就对他这一天的研究作出评价:难道以你一人一天的研究会比一个团队几个月的工作要强出这么多?
当然了,这种效率并不一定是必然的,一本小说里提到一个写自传的人,用了一个月写了生命的最初两天。他很怀疑自己是否能完成自己的自传。
不过即便描述是真的比对象有效率,也未必能保证真正完成对事实的描述,就像追逐乌龟的阿基里斯:
乌龟距离阿基里斯10米
当他跑过10米时乌龟跑动了1米
当他跑过1米的时候乌龟又移动了0.1米
……
描述真的可以追上事实么?
假设那个写自传的人从30岁开始,每天用所有的时间来写自传,而且保持一天写自己生命中的两天,那么在45岁那天,他的自传中会写下什么内容呢?
丈夫:我知道你一定会这么作的。
妻子:我知道你知道。
丈夫: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妻子: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丈夫:……
也许,因为相互了解而分离就是这个样子吧。真的有这样的了解,以至于超出语言的表达能力么?
呵呵,相信有耐心看到这里的读者都会发现这是一篇挂羊头卖狗肉的读后感。(医院的急诊室门口挂着长长的“夜间急诊须知”,第34条写着: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那么你并没什么需要看急诊的病,请明天早上再来就诊)
真是的产生这些读后感的是下面这些书:
《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马丁·加德纳是位伟大的数学作家,让我重新捡起了在高中就被消磨殆尽的对于数学的兴趣。
《我思故我笑》,虽然翻译的支离破碎,但仍然给了我无穷的启发。我的blog从中偷取了不少笑话
《逻辑人生——哥德尔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