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通识课:CPU概述、CPU术语、CPU原理、CPU系统生产制造

CPU概述

做CPU的理由

①中国信息化生态的高额利润被国外厂商赚取②国外高端CPU有严重供应链风险,难以杜绝后面,受制于人(就有点像寄人篱下)

③信息安全:国外产品往往不提供设计资料和源代码。使用过程中常出现后门和漏洞,重要信息数据有被窃取、泄露的风险

④缺少CPU影响企业生产产品(如工业控制),经营活动也会受影响。

发展CPU的路线

1.市场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漫长且吸收效果有待商榷

2.市场带技术:自研技术→自建生态→市场引导→技术进步→掌握核心技术

从低起点不断演进,在市场的不断拷打下迭代,越变越好

(其实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起点低,但是找准方向,有来自专家良好的反馈,就会越变越强。)

型号

1号:嵌入式、物联网——性能简单,功耗低

2号:工业控制、网络设备——性能适中、接口丰富

3号:台式机、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性能强、核数多

按使用场景更具体的分CPU

1.科学计算:用于高性能超级计算机

2.信息化设备:兼顾计算性能、成本和功耗;用于台式计算机、服务器、笔记本计算机

3.移动计算:控制功耗、面积;用于手机、平板电脑

4.嵌入式:性能低,功耗低,成本低,带面向控制领域的接口;用于工业控制、电子设备

5.微控制器:带智能控制功能的电子设备都有

CPU难在哪里

1.电路设计

集成电路中最复杂,核心源码至少上百万行,且模块间存在复杂的网状调用关系,复杂度随代码行数增加呈指数级增长

有不断加入的高级机制:流水线、动态调度、多发射、猜测执行

2.生产工艺

晶体管本身的最小尺寸、两晶体管之间的最小距离都进入纳米级别的微观尺度,有制造纳米级芯片能力的企业目前为个位数

3.工程细节

工程细节包括:参数、材料、制造、可靠性

不能全靠自动化设计工具,也强烈依赖于人工设计,同时需要复合型人才以及人才间的磨合。

简单芯片开发: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verilog

CPU核心模块电路定制,增强性能、降低功耗:手工定制电路,在纳米级尺寸电路板上排布。

4.软件生态

CPU无法独立工作,离不开配合的操作系统、编译器、开发环境、应用软件。

先进的技术离不开产业合作的集聚力量,离不开生态的建设,甚至重要性超过技术本身。

中低端CPU、嵌入式CPU、微控制器CPU相对容易制造,但高端CPU制造则非常困难。

CPU主频、性能及其评价标准

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上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无物理实体)+硬件(物理实体,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

①存储器M:保存连续的二进制编码序列,内有指令(计算机要执行的独立操作);多个指令构成指令队列/程序(一串连续执行的操作)

②控制器CC:在时钟模块的驱动下工作,时钟模块以一定频率向控制器发信号(主频),使

【1】控制器内部地址计数器值加一,

【2】地址计数器的内容发给存储器中的数据选择器,

【3】数据选择器把程序中对应的地址单元内容发给控制器,

【4】把内容保存至控制器内部存储单元中。

③运算器CA:“数据寄存器”:根据结果是0还是1决定是关还是开。其输出为计算结果的数据。

④输入设备I:给用户干预程序运行的手段,类似实际计算机的键盘、鼠标

⑤输出设备O:从控制器的数据寄存器中获取控制信息,产生控制结果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程序+存储

主频:CPU工作频率,其越高代表计算机在单位时间内能完成的工作越多。

主频无法无限提升,因为数据从一个模块传输到另一个模块需要时间,运算器中进行数据加工处理也需要时间。

计算机工作的最高主频=执行每一条指令的最短时间=所有数据通路上的传输时间(突破工艺可以缩短此时间)+运算器的加工处理时间

性能不仅和主频有关,也和硬件并行度所影响的计算性能有关(如输出设备扩容、存储器指令队列扩容、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扩容、运算器扩容、数据寄存器扩位等等)。

  • 高性能计算机在科学计算时使用的性能指标
  1. 每秒执行的百万级机器语言的指令数量(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MIPS)
  2. 每秒执行的百万级机器语言的浮点指令数量(Million 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MFLOPS)
  • 面向问题的性能评价标准
  • 基本思想:从实际生活中挑选有代表性的计算问题,并用软件解决,观察其运行时间。
  • 屏蔽计算机本身的硬件参数,不考虑主频、指令,得到的结果更符合性能本质意义(计算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计算量)
  • SPEC CPU:涉及文件压缩、国际象棋求解、有限元模型、分子动力学、大气学、地震波模拟

不推荐的测试集是UnixBench

CPU术语

指令集/指令系统架构(Instruc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ISA):CPU运行的软件的二进制编码格式,指令编码的标准规范;软硬件接口,规定CPU功能,也是软件人员对CPU编程的接口。

“增量演进”:指令集的发展只能添加新指令,不允许删除现有指令,不允许改变现有指令功能

“向下兼容”:以前的软件一定可以在新指令集的CPU上运行,可以“继承”以前全部的软件成果

做指令集不难,但难在构建指令集的生态。

在台式计算机、服务器中使用CPU需要上百乃至更多指令。

电源管理、安全机制、虚拟化、调试接口等技术的指令集设计必须和CPU内部架构、操作系统统筹考虑,有时还要把CPU、操作系统原型开发出来,并进行长期测试验证。

CPU生态之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是高复杂系统,影响质量的因素众多。不能用分而治之的思想划分子系统,因为各个子系统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此外高复杂系统还需要大量实验过程完善,需要经过“做出原型→试验→找到不足→改进原型→再试验”的循环。

难点其实不在科学原理,而是功能细节的完善。

技术创新的四大要素:资金、人才、体制机制、时间【最重要】

 

posted @ 2023-05-21 21:15  asandstar  阅读(7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