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定轨
一、开普勒定律
德国天文学家J.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于1609年,是开普勒从天文学家第谷观测火星位置所得资料中总结出来的;第三定律发表于1619年。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三大定律的内容: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意义:阐明了卫星运行轨道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地心的关系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意义:表明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的运行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在近地点处速度最大,在远地点处速度最小。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T)的平方与它们轨道长半轴(R)的立方成正比,即
意义:表明当开普勒椭圆的长半径确定后,卫星运行的平均角速度也随之确定,且保持不变。
二、开普勒定律在卫星定轨中的作用:
卫星发射升至预定高度后,开始绕地球运行。假设地球为均质球体,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卫星的引力加速度为
G为引力常数,M为地球质量,m为卫星质量,r为卫星的地心向径。根据上式来研究地球和卫星之间的相对运动问题,在天体力学中称为两体问题。引力加速度决定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卫星在上述地球引力场中的无摄运动,也称开普勒运动,其规律可通过开普勒定律来描述。
三、卫星轨道的描述:
卫星的无摄运动一般可通过一组适宜的参数来描述,但这组参数的选择并不唯一,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组参数称为开普勒轨道参数或开普勒轨道根数。
开普勒轨道参数:共六个参数,三个确定了卫星轨道的形状、大小以及卫星在轨道上的瞬时位置,三个确定了卫星轨道相对天球坐标系中的位置和方向。
| |
a为轨道的长半径,e为轨道椭圆偏心率,这两个参数确定了开普勒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i为轨道面倾角:即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这两个参数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对定向。
为升交点赤经:即地球赤道面上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的地心夹角。
为近地点角距:即在轨道平面上,升交点与近地点之间的地心夹角,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
fs为卫星的真近点角:即轨道平面上卫星与近地点之间的地心角距。该参数为时间的函数,确定卫星在轨道上的瞬时位置。
参考了百度文库文库文章《卫星定轨》,对原始作者表示感谢!
没有整理与归纳的知识,一文不值!高度概括与梳理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的知识与技能。 永远不要让自己的自由、好奇、充满创造力的想法被现实的框架所束缚,让创造力自由成长吧! 多花时间,关心他(她)人,正如别人所关心你的。理想的腾飞与实现,没有别人的支持与帮助,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