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协议重新整理——————历史[一]

前言

简单整理一些http协议。

正文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ARPA)建立了 ARPA 网,它有四个分布在各地的节点,被认为是如今互联网的“始祖”。

然后在 70 年代,基于对 ARPA 网的实践和思考,研究人员发明出了著名的 TCP/IP 协议。由于具有良好的分层结构和稳定的性能,TCP/IP 协议迅速战胜其他竞争对手流行起来,并在 80 年代中期进入了 UNIX 系统内核,促使更多的计算机接入了互联网。

1989 年,任职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蒂姆·伯纳斯 - 李(Tim Berners-Lee)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在互联网上构建超链接文档系统的构想。这篇论文中他确立了三项关键技术。

  1. URI:即统一资源标识符,作为互联网上资源的唯一身份;
  2. HTML: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描述超文本文档;
  3. HTTP:即超文本传输协议,用来传输超文本。

然后就到了0.9,0.9还是纯文本、只读、只有get请求。

,经过一系列的草案,HTTP/1.0 版本在 1996 年正式发布。它在多方面增强了 0.9 版,形式上已经和我们现在的 HTTP 差别不大了,例如:

  1. 增加了 HEAD、POST 等新方法;
  2. 增加了响应状态码,标记可能的错误原因;
  3. 引入了协议版本号概念;
  4. 引入了 HTTP Header(头部)的概念,让 HTTP 处理请求和响应更加灵活;
  5. 传输的数据不再仅限于文本。

于是在“浏览器大战”结束之后的 1999 年,HTTP/1.1 发布了 RFC 文档,编号为 2616,正式确立了延续十余年的传奇。

HTTP/1.1 主要的变更点有:

  1. 增加了 PUT、DELETE 等新的方法;
  2. 增加了缓存管理和控制;
  3. 明确了连接管理,允许持久连接;
  4. 允许响应数据分块(chunked),利于传输大文件;
  5. 强制要求 Host 头,让互联网主机托管成为可能。

HTTP/2 的制定充分考虑了现今互联网的现状:宽带、移动、不安全,在高度兼容 HTTP/1.1 的同时在性能改善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主要的特点有:

  1. 二进制协议,不再是纯文本;
  2. 可发起多个请求,废弃了 1.1 里的管道;
  3. 使用专用算法压缩头部,减少数据传输量;
  4. 允许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
  5. 增强了安全性,“事实上”要求加密通信。

当然还有http/3, 但是没有必要关心,因为htpp/2 都没有推广,当然可能直接http/3 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http历史,差不多就是知道主要能做些啥,往后的发展是啥,心理有个底就行。

posted @ 2022-01-15 20:33  敖毛毛  阅读(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