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日益火爆的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是近两年来很火的一个概念,被翻译成"社会化媒体"或"社交媒体"。它的出现是与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后的重要应用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意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密切相关的。网络社会化媒体能够给与用户极大的参与空间,不仅能够满足网民个人基础资料存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用户"被人发现"和"受到崇拜"的心理感受需求,能够满足用户"关系建立"和"发挥影响"的需求。从宏观的角度看,具体的形态包括博客及微博客(如国外的Twitter等;国内的饭否网等)、维基(如国外的Wiki等;国内的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等)、图片分享(如国外的Flickr等)播客及视频分享(如国外YouTube等、国内的土豆网、优酷网等)、论坛(如国内的天涯、凯迪等)、社交网络(国外的MySpace、Facebook 等;国内的开心网、校内网等),网络社区(如国内的猫扑等),当然还包括时下非常火爆的及众家所长于一身的google wave等等。


年轻一代是互联网使用群体中的主力军,他们也是任何网上新应用的弄潮儿,尤其是80后,90后,每天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偷菜,买卖奴隶,在wave上讨论各种话题,浏览视频,在天涯,猫扑上看热闹和在face book,校内网交朋友上。

随着web 2.0迅速的蔓延趋势,social media从一个空泛的概念变成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Google Wave就是其中的主力队员。

作为技术人员,由于Ethos在Wave刚兴起时就鼓励大家多多试用,我也跟随潮流加入了Wave的大军。试用了几天以后,Wave就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以往在工作中的沟通方式。


在没有Wave时,无论是和客户沟通还是公司内部的沟通,我们大多用MSN,Skype,Email和Confluence。这些工具可以让沟通很便捷。但Wave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便捷,而是变革。
使用Wave以后,不再像往常一样等待对方检查自己的Email了,也不用猜测对方什么时候不在电脑前,什么时候才会回来了。使用Google Wave还可以进行线上有条理的讨论。打开你的Wave,加粗的字体显示的不仅仅是新的邮件或新的Wave,还有已有的讨论中的更新内容。打开Wave,还可以看到一个讨论从起始状态如何演化成现在的状态,每个人贡献的内容,从而能够方便的总结出各种观点,结论。


然而,Google Wave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超越Email,它集成了IM、Email、协同文档的功能。人类的交流方式可以分成三类:聊天式,比如打电话、发短信、IM;信件式,包括Email和传统邮件;文档式,比如一份方案、一篇文章、一本专著。Google Wave将这三种沟通方式合三为一,并将它们完全取代。“未来世代的用户,可能只知道Wave,而不知何谓IM,何谓Mail。”
在使用Wave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发现变化。这不仅限于Wave,更可以延伸至整个Social Media给人们的交流方式带来的改变。
在使用social media进行沟通时,Email的使用已经大大降低。Email的作用通常只是发送一些内部及外部的链接,而不打乱我们的讨论;或是邀请一些同事,合作伙伴加入一个实时的探讨。要更好的使用social media,必须要把工作的重心,把重要的信息都放进来,这样才能让它从空泛的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沟通工具。


Social media的沟通方式和传统的沟通方式如此不同。我们必须针对各自的网络制定相应的交流规则。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不同的交流传统。所以,在刚开始使用social media工具时,一些练习是必需的。在Ethos,Wave被熟练使用以前,每一个组都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并且慢慢摸索适合我们自己的节奏和方法。
由于Wave以及其他social media工具会激发人们的讨论欲望,每个讨论会有进行到无休止的危险,所以为每一个讨论设定一个截止日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利用Wave进行讨论时,由于它的便捷,随时有idea可以随时更新。虽然头脑风暴要求有创造力,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底线,否则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节奏和效率。


    Social media也会打乱人们原有的工作节奏。以前我们最习惯的工作方式可能是每天早上来到公司,检查自己的Email,打开MSN和Skype,看有没有重要的留言需要处理。而有了这些实时都有可能有人更新的社交媒体,传统的方式又一次要让路了。从每天早上查一次邮件,到现在的每天几次主动查看讨论更新,又是一次比较大的改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新一代沟通方式中,尤其是在外部开放式的网络中,每一个发言的人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有人发表一条简短的,粗鲁的回复。回复的人可能是很直接的人,想到哪说到哪,就发表了。这种情况在social media上面是很常见的,我觉得它可能被称作实时沟通的副产品。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感觉很不爽。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回复的人绝没有冒犯的意思。对他的回复静想一会 儿,给出一个有条理的回答,试着理解回复背后的真正观点。一个人回复的文字可能比他真正的观点看起来糟糕得多。跃过这些文字才能进行真正的交流。

备注:此文系公司技术讨论的小结,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我想借此分享关于Wave的一点感受,对于改善Social work而言,Wave值得期待。。

 

本文部分观点参考了Markku Silén的文章。(Markku Silén, 在咨询,技术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方面有超过25年的经验。他最强的成就是在全球环境下的商业创新。曾任艾森哲北欧CEO,现拥有自己的公司 Winnovation并任CEO,同时出任宇思信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posted @ 2009-12-24 17:19  Anytao  阅读(4744)  评论(1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