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s - 科学思考的范式、模式与方法


科学思考的范式、模式与方法

在不断发展的内外环境中,具备适应性和创造力地应用科学思考的范式、模式和方法,至关重要。
依据实际形式,灵活运运用,以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审视问题,更全面、创新地思考问题,发现潜在信息并得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科学范式

科学范式是科学探究和理论发展的基础框架,每种范式都伴随着特定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实证主义范式:
- 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认为只有通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方法论:使用实验和观察来测试假设,强调可重复性和客观性。
思维模式:逻辑推理和经验验证,依赖于数据和事实。

理性主义范式:
- 认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完全依赖于经验。
- 方法论:通过逻辑和数学推理来构建和验证理论。
- 思维模式:演绎推理,从一般原则推导出特定结论。

经验主义范式:
- 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感官经验,强调直接观察的重要性。
- 方法论:侧重于收集和分析经验数据,形成归纳性的结论。
- 思维模式:归纳推理,从特定实例中提炼出一般规律。

后实证主义范式:
- 批判实证主义的绝对性,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产物。
- 方法论:认识到科学实践中的主观性和建构性,强调理论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 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分析科学实践中的假设和偏见。

建构主义范式:
- 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构建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 方法论:鼓励探索和发现,通过实践活动来构建知识。
- 思维模式:主动探索,通过个人经验和社会互动来形成理解。

解释主义范式:
- 科学不仅仅是发现事实,还包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和理解。
- 方法论:重视理论的解释力,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来深入理解现象。
- 思维模式:深入分析,关注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

系统科学范式:
- 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强调整体性和相互作用。
- 方法论:使用系统分析和模型来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
- 思维模式:整体性思维,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现象学范式:
- 关注事物的直接经验和意识,强调对现象的描述和理解。
- 方法论: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个体的主观体验。
- 思维模式:描述性分析,关注现象的直接体验和意义。

批判理论范式:
- 旨在揭示和批判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结构,强调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 方法论:使用批判性分析来揭示权力结构和社会问题。
- 思维模式:批判性分析,关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不平等。

计算主义范式:
- 认为计算过程是理解自然和人工系统的关键。
- 方法论:使用算法和计算模型来模拟和分析现象。
- 思维模式:算法思维,通过计算方法来探索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模式、范式与方法

思维是一个动态和迭代的过程,不同的思维运动路径可以帮助发现突破性解决方案。

思维模式则更侧重于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策略,是在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方法。
每种思维模式在应用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了解并灵活运用才能在不同情境下更有效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思维范式更多地关联于科学共同体和学术领域,是科学共同体或思想流派的共识,可以随时间发展而变化。

思维模式

  • 个体或群体在思考问题时所倾向采用的特定方式或策略。更侧重于个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和习惯。
  • 侧重于个体层面,描述的是个人在面对问题时的思考习惯和偏好。
  • 更为灵活,个体可以根据不同情境快速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
  • 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应对特定的挑战。
  • 受到个人经验、教育背景、个性和情绪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 帮助个体更有效地处理信息、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 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思考推理,强调因果关系和论证的合理性。

批判性思维:- 分析和评估信息或观点,识别潜在的偏见、错误或不一致性。

创造性思维:- 产生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强调创新和原创性。

系统思维:- 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依赖关系和整体结构,考虑整体而非部分元素。

分析性思维:- 将复杂问题分解成更小、更易管理的部分,逐一分析和解决。

综合思维:- 将不同的信息、观点或数据整合在一起,形成全面的理解或解决方案。

直觉思维:- 基于直觉或内在感觉做出快速判断,不完全依赖于逻辑或分析。

情感思维:- 在思考过程中考虑情感因素,理解情感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道德思维:- 在思考和决策时考虑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评估行为的伦理性。

战略思维:- 从长远、全局和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和策略。

思维范式

  • 是在特定学科或领域内,被广泛接受并用来指导研究和解释现象的一套理论框架、方法论和标准。
  • 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定义了一个领域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发展的方向,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实践。
  •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范式转换,即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这是一个相对宏观和缓慢的过程。
  • 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它决定了哪些问题值得研究,以及如何研究这些问题。
  • 受到文化、历史、社会结构和科学共同体的影响。
  • 为一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发展提供方向和框架。
## 线性思维范式:
- 按照逻辑顺序逐步推理,每个步骤都基于前一个步骤。
- 应用场景:数学问题解决、编程、逻辑推理等。

## 循环思维范式:
- 考虑事物的循环性和持续性,如生态系统或经济周期。
- 应用场景:环境科学、经济学、资源管理等。

## 发散思维范式:
- 从单一问题出发,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想法。
应用场景:创意工作、头脑风暴、新产品开发等。

## 收敛思维范式:
- 从多个角度或想法中筛选和提炼出最佳解决方案。
- 应用场景:决策制定、问题解决、项目规划等。

## 模式识别范式:
- 识别数据或情境中的模式和规律。
- 应用场景: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心理学研究等。

## 类比思维范式:
- 通过比较不同领域或情境中的相似性来解决问题。
- 应用场景:科学发现、教学、跨学科研究等。

## 逆向思维范式:
- 从结果反推原因或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 应用场景:侦探工作、产品设计、策略规划等。

## 抽象思维范式:
- 忽略具体细节,关注概念或原理的一般性。
- 应用场景:哲学思考、理论研究、概念设计等。

## 具体思维范式:
- 关注具体细节和实际情境,而非抽象概念。
- 应用场景:手工艺、建筑施工、实验操作等。

## 情境思维范式:
- 在特定情境中考虑问题,强调环境和背景的影响。
- 应用场景:文化研究、社会学、教育实践等。

## 元认知思维范式:
- 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
- 应用场景:学习策略、自我评估、个人发展等。

## 多维思维范式:
- 同时考虑多个维度或方面,以获得更全面的视角。
- 应用场景:复杂问题解决、风险评估、多目标优化等。

思维方法

基于思维模式与思维范式的具体操作性方法。

## 第一性原理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其基本元素,并根据这些基本原则从头开始构建解决方案。
通过以全新的视角解决问题并从头开始构建变革性解决方案。

## 思维导图
搭建一个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框架,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正在处理的所有内容,而无需翻阅大量文件。
思维导图将不同任务、单词、概念或项目结合在一张图中,信息围绕主题或概念以非线性图形布局排列,有助于组织和扩展最初的想法。

## 5W+H方法
5W+H提出六个基本问题:谁、什么、哪里、何时、为何和如何。
有助于收集全面的信息,并为理解情况、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提供结构化框架。

## S.C.A.M.P.E.R.
SCAMPER代表替代、组合、适应、修正、改用、消除和逆转。
本质上是一个问题清单,要求考虑一些因素对其进行SCAMPER,帮助批判性思考并从多个角度考虑创造性方法。

## 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角色或场景来探索想法、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的视角。
角色扮演可以用作头脑风暴工具来产生创新想法,找到新机会。

## 实际参与与对话
内部或外部的展会、活动、研讨会、课程和比赛等,有助于拓展新想法,以及更好更快地思考。
对于外部活动来说,线下平台更适合发挥想象力,接触到不同的人,带来新鲜的视角,形成自己的新观点。

## 可视化故事板
有助于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有形和视觉的叙述,色彩和视觉效果的刺激,图片、引言等素材的吸引,
更好地面向团队、管理层、客户等阐述想法,使团队更容易理解、参与和贡献构思过程,产生和传达新点子

## 强行关联
在两个完全不相关且随机的想法、要素、产品等之间寻找新的联系,将有助于建立新的、有益的联系。
跳出框框思考,培养解决问题和产生想法的创造力。

## 类比思维
将已知情况或概念与其他问题或领域进行类比。
通过识别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创意和新的解决方案。

##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把事情颠倒过来,寻找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
在集思广益的时候,想想怎么做会失败而不是如何成功,更容易清楚计划与现实的差距。
完整地描述清楚了问题,也就更有可能想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

## 设计思维
重点关注最终用户,通过同理心理解解用户的需求、行为和经验,
创建真正能引起共鸣的解决方案,开发更符合目标受众偏好和期望的产品或服务。

## 词库思考
通过语言和联想的方式探索多样化的想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系
创建种子词汇和相关词汇,进行词汇关联,触发新的思维联系,激发创造力

## 众包
向大群体(在线社区、社交媒体、外部组织等)征求建议或意见来获取想法、服务或内容的方法。
将构思过程拓展到团队外部,直接涉及目标受众并了解外界观点。
成本低且速度快,提供更多个人的观点,并融合了不同的想法和技能。


常见的思维定势(刻板行为)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顽固化、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
思维范式趋向灵活运用和演变,而思维定势导致固执观念和脱离实际。

1. Survivorship Bias (幸存者偏差)

因为信息提供方的匮乏(只有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会提供信息,“死人不会说话”),从而使得由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可能缺乏普适性。

2. Fundamental attributional error (基本归因错误)

对于别人的行为进行解释的时候会依靠内部归因(即对人品性的归因),而对自己的行为则会依赖环境归因。

3. Dunning–Kruger effect (达克效应)

能力低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而能力高的人则有一种低估自己水平(或者高估他人水平)的趋势。

4. Optimism bias (乐观者偏差)

侥幸心理:跟别人比起来自己遭遇不幸的可能性会更低一些。

5. Hindsight bias (后视偏见)

指事情发生了以后,无论到底之前有没有进行过预测,都会觉得自己早就知道了(I knew it),俗称马后炮。

6. Mere exposure effect (曝光效应)

对熟悉的事物产生偏好的倾向,比如先入为主、思维定式。

7. Gambler’s fallacy (赌徒谬误)

错误认知:当一件事情的实际发生频率比它理论的频率要高时,那之后再发生的几率会降低;反之亦然。

8.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误)

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而忽视否认或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

9. illusory truth effect (虚假真实效应)

当被告知许多次某个信息是正确可靠的时候,那么无论这个信息是否真的可靠,都会觉得这个信息是正确可靠的。

10. Barnum effect (巴达木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posted @ 2024-08-02 16:21  Anliven  阅读(5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