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1
计算机网络笔记1
一.什么是因特网
1.具体构成的描述 (A Nuts-and-Bolts Description)
-
主机 (host)也可以被称为端系统 (end system)
-
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 (communication)和分组交换机 (packet switch)连接到一起
-
链路的传输速率 (transmission rate)用比特/秒来度量
-
在当今的因特网中,最著名的两种分组交换器是路由 (router)和链路层交换机 (link-layer switch)
-
端系统通过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接入因特网
-
传输控制协议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网际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是因特网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
2.服务描述 (A services Description)
- 分布式应用程序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涉及多台相互交换数据的端系统
3.什么是协议 (What is Protocol)
- A protocol defines the format and the order of messages exchanged between two or more communicating entities ,as well as the actions taken on the transmission and/or receipt of a message or other event.
二.网路边缘
1.接入网 (Access Networks)
- 主机有时会被进一步划分成两类,客户 (client)和服务器 (server),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客户端就是接受数据的一方,服务器端就是发送数据的一方
- 接入网是指将端系统连接到其边缘路由器 (edge router)的物理链路,边缘路由器是端系统到任何其它远程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 宽带住宅接入有最流行的两种类型,数字用户线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和电缆 (Cable)
- 连接端系统和边缘路由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居民端接入,移动端接入和机构端接入
- 带宽 (bandwidth)是指每秒传输多少比特
2.物理媒体 (Physical Media)
- 物理媒体可以划分成两类,引导型媒体 (guided media)和非引导型媒体 (unguided media),对于引导型媒体来说,电波沿着固体前行,例如双绞线 (twisted pair),同轴电缆 (coaxial cable)和光纤 (fiber-optic cable),对于非引导型媒体来说,电波在空气中传播,例如无线局域网 (wireless LAN)和数字卫星频道
三.网路核心
1.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 主机将应用层的报文 (message)划分成较小的数据块,称为分组 (packet)
- 存储转发传输:在交换机开始向输出链路传输该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前,必须接收到整个分组
- 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每个分组交换机有多条链路与之相连,每个交换机有一个输出缓存,也称为输出队列,如果到达的分组需要传输到某条链路,但是该链路在忙于传输其它分组,则该到达分组必须在输出缓存中等待,如果缓存已经全部满了,就将会出现丢包现象
- 转发表和路由选择协议,转发表用于将目的地址映射为输出链路,转发是指将分组从路由器的输入端移向合适的路由输出端
2.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 通过网络链路和交换机移动数据有两种基本办法,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 对于电路交换,在分组交换中,资源不是预留的,而在电路交换中,分组是预留的,电路交换中,在该网络链路上预留了恒定的传输速率
- 电路交换网络的复用分为频分复用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和时分复用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频分复用是将链路分为多条,是通过将链路分为不同的频率来实现的,所以叫做“频分”,这种方式可以让不同的用户同时使用,没有占用全部的带宽,而时分复用是分为各个时段,每一个时段给一个用户使用,用户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享受全部的带宽
- 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对比,分组交换提供了更好的带宽共享,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更简单,使用成本更低。
3.分组交换网中的丢包、时延和吞吐量
1.时延的类型(Types of Delay)
-
时延中最重要的几种时延是结点处理时延(nodal processing delay),排队时延(queuing delay),传输时延(transmission delay)和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
-
dnodal=dproc+dqueue+dtrans+dprop
-
结点处理时延
1.检验数据是否出现错误
2.决定分组的输出链路
-
排队时延
1.时间长短取决于队列的拥塞程度
-
传输时延
1.由分组长度(L)以及链路的带宽所决定(R),带宽单位为bps
2.dtrans =L/R
-
传播时延
链路的长度为d,传播的速度为s,s的单位为m/s,则传播时延就为d/s
2.排队时延和丢包(Queuing Delay and Packet Loss)
- 流量强度(traffic intensity)=La/R a为平均分组到达速率
- 流量强度为0是比较好的,接近1就比较拥堵,延迟非常大,如果大于1的话,缓冲区的分组会无限增加,延迟会趋于无限,在设计时,流量的强度不能大于1
- 丢包的数量会随着流量的强度增加而增加,丢失的数据可以基于端到端的原则重传,以确保所有数据最终从源传送到目的地
3.吞吐量(Throughput)
- 吞吐量可以分为瞬时(instantaneous)吞吐量和平均(average)吞吐量
- 在有N条链路的一个网络中,这N条链路的传输速率分别为R1,R2...Rn,那么从服务器到客户端的文件传输的吞吐量是min(R1,R2...Rn)
4.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Protocol Layers and Their Service Models)
1.协议分层(Protocol Layering)
-
OSI参考模型
-
此模型共分为7层
1.应用层(Application) 主要为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提供网络服务
2.表示层(Presentation) 将信息表示为一定的格式和数据流,可以进行压缩解压缩,加密解密等功能
3.会话层(Session) 负责通信主机间会话的建立,管理和拆除,协调、通信双方
4.运输层(Transport) 负责通信主机的端到端连接
5.网络层(Network) 负责将每一个分组从源机一路送达目的机
6.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主要提供介质访问服务
7.物理层(Physical) 提供透明的比特流传输
-
TCP/IP参考模型
-
共分为4层
1.应用层(Application)
2.运输层(Transport)
3.网络层(Internet)
4.数据链路层(Network Access)
2.封装 (Encapsulation)
-
封装:将信息打包,从最高层--应用层开始逐渐下行到最底层--物理层
-
在每一层上,数据都会被加上头部信息,用于传递信息
-
数据段传到下一层-网络层,添加分组头部形成分组,分组头部包含寻址主机的IP地址和一些其它传输需要用到的信息
-
分组传到数据链路层,添加帧头形成帧,帧头中包含寻址主机所需的物理地址,校验等信息
-
数据在各层的形式叫做协议数据单元(PDU: Protocol Data Unit)
信息(Information,应用层)
数据流(Data stream,上三层)
数据段(Segment,传输层)
分组(Packet,网络层)
帧(Frame,数据链路层)
比特流(Bits,物理层)
-
如果是五层结构的话,则为:
信息(Information,应用层)
数据段(Segment,传输层)
分组(Datagram,网络层)
帧(Frame,数据链路层)
-
解封装:将收到的比特流解包,从最低层--物理层开始,逐渐上行到最高层--应用层,提取出信息
-
任何一次通信,总是以发方的封装开始,接收方的解封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