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HashMap相关要点记录

        在刷leetcode的算法题时,HashMap需要大量使用,而且也是面试的高频问题。这里记录了HashMap一些增、删、改、查的实现细节和时间复杂度,罗列了一些比较有用的方法,以及其它的一些细节。

 

1、底层数据结构
       HashMap在jdk1.7及之前的版本中,由数组+链表的结构实现,从jdk1.8开始,由数组+链表+红黑树的结构实现,这里在jdk1.8的基础上探讨HashMap。
源码中维护了一个数组:

1 transient Node<K,V>[] table;
2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3     final int hash;
4     final K key;
5     V value;
6     Node<K,V> next;
7 }

      这个数组存储的Node,就包含了我们put时的K与V,K的hash值,以及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next。数组中查询节点的时间复杂度是O(1),但是插入、删除的时间复杂度是O(n),所以执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比较耗时。HashMap中加入链表结构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解决hash冲突的一般方法有:开发地址法、二次hash法、拉链法等,这里采用的就是拉链法,也就是这里的数组+链表结构了。查找元素时,最好的情况是就在数组中,时间复杂度为O(1),最坏的情况是在链表的末尾,时间复杂度是O(n)(当然,由于HashMap的扩容机制和良好的hash算法,hash冲突发生得比较少);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就变成了O(1)了。

        jdk1.8加入了红黑树,当链表的长度达到8的时候就会由链表升维为红黑树,当红黑树减少到6时又由红黑树降到链表。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红黑树的节点占用的空间比链表要大,维护红黑树的空间成本比较大,但操作方便;而链表正好相反,所以这里的8和6是一个平衡的值。在链表转为红黑树时,还会判断当前的Entry的数量是否小于64,小于64时会扩容,减少hash冲突,生成红黑树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可见,只有当数量比较多时,维护红黑树的效率才比较明显。

       红黑树的节点如下,实际上也Node的子类:

1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LinkedHashMapEntry<K,V> {
2      TreeNode<K,V> parent; // red-black tree links
3      TreeNode<K,V> left;
4      TreeNode<K,V> right;
5      TreeNode<K,V> prev; // needed to unlink next upon deletion
6      boolean red;
7 }

 

2、构造函数的选择
      HashMap提供了4个构造函数,实际工作中可能会用到下面3个:

 1 public HashMap() {
 2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3 }
 4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5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6 }
 7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8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9      putMapEntries(m, false);
10 }

这三个构造函数都使用了默认的扩容因子,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其值为0.75,当HashMap当前使用率达到整个容量(capacity)的75%时就会扩容。第一个构造函数使用得最频繁,会分配默认大小的容量:

1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第二个构造函数会指定初始容量,指定容量后通过计算,会分配比该初始值大的最近的2的n次方大小的容量,比如传入的initialCapacity为12,实际上会分配16的容量,最大能分配的容量为;

1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第三个可以用于复制指定的HashMap。由于扩容需要执行不少操作,所以肯定是会占用一些资源的,如果平时开发比较明确需要使用多少容量,最好使用第二个,可以避免频繁扩容影响性能。

3、元素的插入

      插入元素的方法是put(K,V),其基本步骤是:

  (1)根据Key算出hash值,(n-1)&hash来确定其在数组中的index(这里的n表示数组的长度)

  (2)如果数组的这个index位置为空,则直接插入,时间复杂度是O(1),如果达到扩容条件还会扩容。

  (3)如果数组的这个index已经有值了,那就依次遍历,比价Key来判断是否已经存在,存在就修改该节点的Value,不存在就新建节点并插在链尾。
如果链表长度达到了8,此时会升维形成红黑树。如果还在链表阶段,时间复杂度是O(1)+O(k),这里O(1)是插入,O(k)是遍历,由于不会超过8,所以也可以认为是O(1)。在形成红黑树时,还会判断容量是否小于64,如果是,会扩容。

  (4)在第3步中,可能插入前已经是红黑树了,那就在红黑树中先查找是否存在,存在则修改,不存在则新建并插入。这样,时间复杂度是O(l)+O(logK)。所以综合来看,可以理解为插入一个元素时时间复杂度最好是O(1),最坏是O(logn)


4、获取元素
     获取元素的方法是get(K),基本步骤是:
  (1)根据Key的hash值确定其在数组中的index。
  (2)先判断数组的这个地方是否有节点,没有则返回null。
  (3)如果有,则根据hash和Key判断第一个节点是否为目标节点,是则返回其Value。否则继续判断,根据第一个节点是TreeNode实例来判断当前是链表还是红黑树。 同样根据hash值和Key来确定是否存在,存在则返回Value,否则返回null。所以时间复杂度也和插入时类似,最好时是O(1),最坏时是O(logn)。


5、删除元素
       删除元素的方法是remove(K),先和获取元素一样查找该节点,删除,然后调整结构。

 

6、Key为null时的处理
      HashMap的K和V均可以为null,当Key为null时有,其hash值定为0;

1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2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3 }
4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5      int h;
6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7 }

 

7、做算法题时常用的方法

 1 Map<Object, Object> map = new HashMap<>();
 2 map.put(K,V); //存取KV对
 3 map.get(K); //如果不存在,则返回null
 4 map.getOrDefault(K,defaultValue); //相比get方法,会得到设定的默认值defaultValue。该方法很有用
 5 map.entrySet(); //获取所有KV对的实体Set,其元素类型为Map.Entry<K, V>。HashMap中的Node,TreeNode都是其子类。
 6 map.keySet(); //获取Key的集合Set
 7 map.values(); //获取value的集合Collection,区别于Set
 8 map.containsKey(K); //判断是否包含指定Key的Entry
 9 map.containsValue(V); //判断是否包含指定Value的Entry
10 map.remove(K); //删除指定Key的Entry
11 map.putAll(otherMap); //复制给定的map
12 map.size(); //Entry的数量
13 map.clear(); //清除所有Entry
14 map.isEmpty(); //判断是否为空

相关阅读

https://tech.meituan.com/2016/06/24/java-hashmap.html

posted @ 2020-10-31 23:19  宋者为王  阅读(43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