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洋及中国海温盐密分布

 

 

 

 

 在垂向上,基本上是层化状态,当然物理量一定是连续的,人为的分为多个层。

随着深度的加深,水平方向上的差异逐渐减小,大洋底的温盐密都差不多了,变化最剧烈的就是靠近海面的地方。

 注意太平洋比大西洋和印度洋热两度左右。

 太平洋暖池温度非常高,其分布如图所示。当该暖池由太平洋西部移到东部,则称厄尔尼诺事件。

 

 

 上面三张图是正常情况、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拉尼娜就是厄尔尼诺的反过程,但是也不完全是正常状态,而是东太平洋比正常情况温度更低。

表层温度分布:

热赤道在大洋西部偏高纬度,在大洋西部偏低纬度,主要原因就是上图的大洋环流。

这一股热流在太平洋称为黑潮,在大西洋称为湾流。

上图的海流也是造成上述海表温度分布的原因,其中南极有一个绕极流,使得南极东西部温度差异很小。

 

以上我们讲的是海水表层,我们知道,太阳辐射在海洋中造成的影响是比较浅的。更深层的海水温度由内部各种交换传递。其水温分布和表层也就不同。

水深500米处温差减小,同时在大洋西边界有明显高温区。当然,其原因依然是海流。

水深1000米处差别就更小了。4000米处整个大洋的温差不超过3度,再往下基本就是0度水。

 

 

 

海水垂直温度分布如图,可见表层某一个深度内水温没有变化,即混合的较好。

中间温度变化较为剧烈的称为主温跃层。这个概念是常用的,例如模式模拟的是否准确,看温跃层模拟的效果。

 主温跃层在赤道附近较浅,在300米左右。

 极地海区主温跃层升至海面,也就是说不存在了。因为极地表层水也比较冷,上下混合的非常好。

 

 上面海流图的冷暖谁交汇处。

 

 上混合层也非常重要,也是判断模式模拟效果的指标。

冬季海表温度一直被大气降温,上混合层较夏季更深。

 

 

 

 

 

 晴天太阳辐射影响较大,无风减小海水搅拌(湍流很弱),低纬、夏季太阳辐射影响较大,近岸水深浅易受影响。

 

 位相就是说不同深度的变化不是同时的。

跃层相当于一个障碍层。

海洋内部有很多跃层,这个界面上会产生波动,就是内波。内波的振幅非常大,如果潜艇遇到内波,可能会瞬间被带到深海,再被带到浅海,造成毁灭性打击。海表由于风、浪、流,所以海水混合比较均匀。而深海的海水更为均匀,这就是因为内波。

 

 

 

 盐度:

 

 

 

 

 图中虚线表示蒸发降水差,可见盐度和这个指标相关性比较强。

 

 35是标准海水

由于亚马逊河等,注入大西洋的淡水是最多的,但是其盐度仍然最高,是因为它的蒸发过大,都输送到太平洋了。太平洋虽然输入的淡水少,但降水多。

 

与温度相比,盐度要均匀的多。所以大多数时候,不太考虑盐度的变化,即取标准海水35

 

 

 

 赤道海区水最轻,在表层。副热带海区的水次之,下沉形成次表层,我们提到过副热带是蒸发最强的地方,所以表层水的盐度低,此表层水的盐度最高,再往下又变低(这个结论与上面的图并不符合,但老师是这么讲的)。在次表层以下的水是来自中高纬度的海水,称为大洋中层水。北极海区的水下沉形成大洋深层水。最底部的水来自南极洲,形成整个大洋的底层水。当然,以上所讲到的各个层是为研究方便,实际是难以区分的。

海洋科学是一门基于观测的科学,但对于自然界来说有太多的指标可以观测,到底应该观测什么如何观测,还需要模式跑出来的东西来指导。当然,模式的结果也并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很多东西是简化或者假设的。

此处老师还讲到,观测数据除了观测的人其他人都信,因为做观测的人自己心里清楚这个数据的问题非常多,但观测数据给到我们手里时,我们认为这个数据就是绝对准确的。甚至有些时候模式做出来的结果和观测数据吻合的非常好,也可以认为模式有问题,因为观测数据本身都是错的。与此相反,模式是除了做模式的人自己以外,其他人都不信,认为很玄。

 该图虚线代表温度,实线代表盐度。

 

密度:我们之前讲过密度无法直接测得,而是由温度盐度压力计算得到。压力我们一般认为是不变的,可以忽略,而盐度在大洋中变化是比较小的,所以决定密度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变化。

即温度高的密度小,温度低的密度大。其实我们之前在讲混合、各个层的海水,已经反复提到密度了。

稳定状态下,海水的密度垂向向下是逐渐增大的,密度大的水下沉。而有些时候比如大气降温,会短时间改变某一层水的密度,但通过混合调整,最终依然会达到稳定状态。

 

 可见,密度也有跃层(因为温度有跃层),但从数值上可以看到密度变化是非常小的。

 

 

 

 回顾:季节性温跃层一般出现在夏季,因为冬季海水一直被大气降温下沉,再加上冬季强风的搅拌,通常混合的较好,所以上混合层非常深,没有跃层。所以黄海渤海不是蓝色的,海底泥砂被带到海面。越热的地方海洋越蓝越清澈,因为有跃层。

 

 中国海:

 

 

 

 

 

 

 

 

 

 冬季等温线向上弯,也就是说有一股暖流向北即黄海暖流,它是黑潮的一个分支。

南海比渤海东海黄海深,许多人感兴趣做南海,因为其结论可以推广到世界大洋。其水温分布均匀梯度小。

渤海因为纬度较高,且水深较浅。冬季能到达1度左右,夏季又能升温至二十多度,变化非常大。所以它对气温调节能力较差,大连天津气候并不稳定。

 

 渤海黄海季节性温跃层非常明显。

 

 黄海的深度较浅,但又有一定深度。这个特性决定了其冬季混合较好,而夏季表层水形成季节性温跃层,阻止热量向下传递,导致海底有一个比正常温度更冷的水团,称为黄海冷水团。

 

 

 

 黄海暖流(黑潮)带来的是高温高盐水。

 

 东海也受一部分黑潮影响。还有长江淡水注入

 

 

 

 盐度也主要受径流(淡水河流输入)影响。

再次强调,主温跃层和太阳辐射(季节)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季节性温跃层。因此,主温跃层的深度要比较深,才能不受太阳辐射影响。

同时,海表由于受波浪、风搅拌等湍流非常强,混合充分。所以表层一般称为上混合层(冬季上混合层更深,在渤海黄海甚至延伸至海底),与之对应的,海底还有一个下混合层。

 

 

 

 

 

 

 

 

posted @ 2022-09-13 14:08  诸葛村夫CC  阅读(16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