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之路三、团队建设:怎么带队伍?
系列目录
- 一、管理认知:要不要做技术管理?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491280.html
- 二、管理规划:目标是什么?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507786.html
- 三、团队建设:怎么带队伍?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517005.html
- 四、任务管理:如何跟踪执行?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517076.html
- 五、管理沟通:管理的必修课!https://www.cnblogs.com/anding/p/15517144.html
0、引言
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必须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多练、多思考、多总结,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框架。
本文主要对是课程《技术管理实战36讲》的学习笔记,结合自己多年不太成熟的管理经验,略有体会,受益良多。做了一点不成熟的总结,课程资料在文末引用资料处。欢迎留言交流!,
1、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就是俗称的“带人”,因此其主体对象就是团队成员、及其内部关系,分为三个层次,6个维度的工作要素:
- 针对员工个体的两个要素是:能力培养和激励;
- 针对员工个体之间的两个要素是:分工和协作;
- 针对团队整体的两个要素是:梯队和文化。
2、团队培训
培训首先要搞清楚核心诉求,明确人员的能力模型。一般总结为通用素质、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三个方向,是企业培训主要的出发点。
- 通用素质:基本职场工作能力、素养,包括企业文化、行为规范、价值观、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效率。
- 专业能力:岗位工作直接相关的专业技能、工作流程规范等。
- 管理能力:项目、团队管理相关的能力,同时对通用素质能力会要求更高,面向各级管理人员或储备管理人员 。
作为技术团队,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技能,其次针对管理人员、骨干也要兼顾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鼓励自主学习:公司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撑,如购买专业书籍,报销线上培训课程费用等。还有补贴专业技术证书,这里就需要结合公司需要了,有些公司的项目需要有一些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考虑。
- 部门组织学习:组织兴趣小组、技术分享、代码评审、工作复盘分析等,把这些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落实下去,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形式。同时也配合一些政策支撑,如基于对分享的问卷评分,给予奖励。
- 工作实践:在工作中引导和鼓励大家尝试新的技术,可以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给予一定授权和支持,以及必要的辅导。最终的经验和成果可以进行团队分享。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的补充:
- 新人:首先是必要的入职培训,配备导师/跟进人,明确指导人。明确的公司的技术线路,给予方向和期待。
- 技术骨干:激发大家的技术热情,挖掘具有潜力的人员树立标杆,其他就是上面的三个方面的培训方式了。
- 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才是比较稀缺的,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有比较强的规划、管理、协调能力。主要还是内部挖掘培养,放权给予锻炼的机会,再适当的指导,有一定实践经验了可以再学习一些管理体系的课程,就会成长比较快。
3、人员激励
员工激励确实是管理里面最难、最玄的东西,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
《 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过:“人非理性生物,由情感驱使,被偏见支配,傲慢与虚荣是他们的动力之源,要学会赞美别人”
3.1、激励认知:马斯洛需求模型-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即“需要层级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 Maslow)于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同时他也是心理学三大势力的领导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开创者和领引者。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被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需要,被称为高级需要或实现需要。
当低层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逐渐降低,其优势地位也就开始走下坡,继而引发高层级需求。此时高层级需要会比低层级需要具备更大的价值和上升空间。
双因素激励理论(dual-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Her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激励因素是指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保健因素是指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
激励因素: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 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 工作上的成就感
- 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 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保健因素:是基本需求,如果缺失会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
- 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 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企业政策、行政管理、劳动保护、领导水平、福利待遇、安全措施、人际关系
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做文章。满足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称为间接满足,它可以使人们受到外在激励;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称为直接满足,它可以使人们受到内在激励。
3.2、激励认知-驱动力3.0
在团队激励的操作层面,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 3.0》更容易理解和使用。他把驱动力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驱动力 1.0、2.0 和 3.0。
驱动力1,对生存和安全的渴望,这个是工作基本要求,不作为激励要素。
驱动力2,人的本能就是寻求奖励、避免惩罚。因此基本激励策略就是“奖励好的行为,惩罚坏的行为”,就是俗称的萝卜加大棒。
- 这种驱动力属于是外部刺激,要善用、慎用。
- 激励或惩罚都要及时、公开,以及明确具体针对的行为。
驱动力3,驱动力 2.0 的核心价值观是“顺从”;而驱动力 3.0 的核心价值观是“自主”,其核心在于自驱力。提升自驱力的三个建议(丹尼尔·平克):
- 第一,提升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即给员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掌控感。如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等,及一定范围的工作节奏。对于依靠创造力的脑力劳动的公司,严格的考勤制度并没有什么意义,产出有价值的结果创造利润才是根本。
- 第二,提升员工专精度,让员工持续有成长。这里的“专精”强调的不是要设定目标去成为某个“专家”,而是强调“自主投入”的过程,为员工创造愿意自主投入的条件,因为只有自主投入才能带来专精。明确工作目标,目标要略有挑战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或者个人兴趣。让人乐于投入到这个工作中,和自我价值结合。并取得成就。
- 第三,给予员工意义和使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作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驱动力 2.0 的核心在于“利益”最大化,那么驱动力 3.0 在不拒绝利益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工作价值的最大化,希望自己做出来的工作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日常分配任务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说开发什么什么功能,更要强调这个任务的背后的背景和价值。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 3.0》一书中有说:“服从让我们撑过白天,而投入才能让我们撑过夜晚。”这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外驱让我们可以做好本职工作,而内驱才能让我们成就卓越。
3.3、激励的执行
不仅仅只是胡萝卜和大棒,激励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很多,激励可用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不能流于表面,只是照猫画虎做了一套激励动作肯定是很难达到效果的,结合团队制定由外到内的激励制度和措施。
每一个激励方案都需要去思考和设计,把外驱和内驱结合起来,把长期和短期结合起来,把业务推进和职业幸福集合起来,把个人工作和团队使命结合起来。
总结起来:
- 第一,激励要立体。介绍了非常丰富的激励要素,你需要从单一的激励维度,升级为更加立体的激励体系,从而适应新职场环境的要求。
- 第二,激励在平时。你不能指望一些临时性刺激方案来做好激励,激励体系的搭建应在平时。当员工跟你提离职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激励问题了。
- 第三,激励要设计。由于每个人的业务特点不同、团队性质不同、管理风格不同、员工特征不同、问题挑战不同,所以不要迷信别人给你的激励建议,更建议你充分考虑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质和激励框架,来设计适用于自己的激励体系。
其他一些小Tips:
4、分工和协助
分工是什么?:分工就是蚂蚁搬家,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分工就是解耦,把一个大的目标按照专业拆分,每一个岗位在工作时都保持高效,互不干扰,单点效率高。
协作是什么?:协作也是蚂蚁搬家,无缝衔接,高度配合。各个岗位、组织之间无缝衔接,让整体效率提高。
没有分工就没有协作。科学有效的分工,是一切高效协作的基本前提。管理的能力体现在把群体的能力发挥出来,而不是期待每一个加入组织的成员都有圣贤之境界。组织内部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相沟通、协作,以达成共同的目标。
4.1、专业的分工
我们是出于规模化、协作和专精的目的来进行分工的,在做分工的时候不能忘记了这个初衷。
所以分工并不能直接提示效率,必须和协作结合。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分工一定是件好事,分工是不是好事取决于协作水平,协作水平又受限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所以,管理者的工作意义重大。
常见的分工方式:
- 矩阵式:纵向的按照岗位职责、专业划分,以人为主。横向的是产品组织、或项目组织,以事为主,有各种角色构成。
- BU(Business Unit),事业部,或者项目组的形式,组织包含所有所需的角色。
两种组织一般是交替使用,或者嵌套使用。组织分工的基本原则:
- 分工一定要明确,有边界,就是岗位职责要明确。分工越细,岗位职责之间的衔接就会越多,很容易出现责任的灰色地带。这时一方面是依靠协作,另外就是各自在边界上多走出一步,才能更好的衔接。
- 分工尽量的稳定,不宜频繁变更。才会让人清晰自己的定位和职责,更有归属感和方向感。
有些事情可以灵活使用虚拟组织,如技术委员会、兴趣小组、技术实验小组等。注意专人专事,明确目标和职责,注意不宜滥用。
4.2、高效的协作
分工明确只是具备了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真正能够让大家良好互动并高效产出的,是日常工作中的协作。
协作提升的两个要素:
- 1、建立协作机制,主要就是流程制度,如Bug的跟踪流程、需求的交付流程等等。
- 2、团队凝聚力,通过提升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度、认同度和默契度来降低协作成本,提高协作效率。
那提升凝聚力的方法:
- 1、明确团队目标和使命,并坚持传达使命。
- 2、提升员工归属感,明确个人职责和价值,营造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团队的文化价值观,如透明、公开公正,学习分享等。
- 3、加强相互了解,团建是不错的方式,但切记要有设计,哪怕只是单纯的放松,也是可以小设计的。有目的,有措施,有方案。还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认为团建只是HR的职责,HR只是辅助,谁受益谁负责。
- 4、共同面对挑战,共同经历,容易增强信任,快速形成凝聚力。如紧急事故、大型挑战,跨团队活动等。
5、梯队建设
“梯队培养”实际上就是选拨一些人,并把他们培养成团队的核心骨干,也就是团队的“骨架子”。核心骨干主要包括技术型的“架构师”、“核心开发”,业务型的“业务专家”,技术管理类的“组长”、“负责人”。
梯队建设有两个部分的工作:一个是选拨和物色培养对象,另外一个是培养这些人。
- 第一,要保持人才选拔和团队建设的一致性。即你对核心人才的选择,需要和你团队建设的理念保持一致,这主要体现在能力、协作和文化三个要素上。
- 第二,和你相似的人才是人才,和你互补的人才是更宝贵的人才。如果说上一条原则我们强调了价值观层面的一致性,那么这条原则就是在强调行为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骨干的培养三要素:
- 第一,对齐期待,达成共识。常用方式是 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即个人发展计划。
- 第二,提供机会和发挥空间,做好授权。在授权的事情前、中、后期都需要全方位跟进,事前约定目标和规划思路,事中关注进展和风险,事后复盘和改进。
“工作授权三段法”
- 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周期性的沟通机制是有必要的,可约定一个时间,如双周、月进行沟通。
骨干、梯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万不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而忽略,因为你会发现没有骨干梯队的支撑,你会越来越忙,天天救火,陷入恶性循环。
6、团队文化建设
文化就是团队中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行为作风。和团队管理者的个人作风有紧密,不能生搬硬套,要和自身、团队特质结合,首先管理者自己必须认同,并能够做到。
例如:
- Google 有一条众所周知的价值观叫做“不作恶”;
- 百度早期的核心价值观是“简单可依赖”;
- 阿里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平凡人做平凡事”等;
- 滴滴有个部门,他们的文化是“首问责任制”
团队文化才真的是一项比较玄又很有用的东西,和团队规划、团队建设一脉相承。团队文化的建设的思路和前面团队愿景的建设方法是相似的。
团队文化的工作不仅在“知”,更应在“行”,即要做到“知之真切笃实,行之明觉精察”——知行合一。而且切记团队文化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制度到习惯,由习惯到文化循序渐进。
附录-引用资料
- 技术管理实战36讲: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intro/113
- 一文读懂“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洞察人性”的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http://www.woshipm.com/pd/4439304.html
- 团队培训体系建设思路:https://www.yuque.com/kanding/knote/qwg0g5
- 马斯洛需求模型,5个需求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https://www.yuque.com/kanding/knote/rnq94f
- 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https://www.yuque.com/kanding/knote/yf9p9g
- 驱动力3.0,生理需要、外部驱动、内部驱动。https://www.yuque.com/kanding/knote/wd4gda
版权申明:版权所有,本文内容仅供学习,欢迎指正、交流。
博客圆:http://www.cnblogs.com/anding_ 雀语:_https://www.yuque.com/k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