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是作者 Tara 的自传,也是她的处女作。Tara 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一直是在家中接受教育。后来通过自学考上大学,然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直到最后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9 年 Tara 还因此书被《时代週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这本书读下来是很轻松顺畅的,仿佛就是跟随着 Tara 在经历着她的故事。这本书书名是“Education”,但其内容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正如作者所说“ I wanted to offer a story that wasn’t about education in the narrow sense of job training but in this larger sense, which is the idea of self-creation.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励志书,书中对于 Tara 是如何一路从完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直到拿到博士学位的详细过程,只是篇幅很少地轻描淡写。甚至轻描淡写到了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或许这就是作者的用意,她不想让这本书成为“哈佛女孩”那样的励志鸡汤,而是想让读者看到教育带给和夺走她的东西。

Tara 生长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宗教家庭中,有着一个极其权威,而又顽固不化地坚持着自己宗教理念的父亲,在父亲的观念影响下,他们一家人不相信政府,不相信现代医学,不相信教育,有着很多很多令人咂舌的保守观念。父亲逼迫 Tara 工作,不让她接受学校教育,即便是 Tara 严重受伤后也不让她接受医生治疗。另外 Tara 还有一个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哥哥,这个哥哥给 Tara 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阴影。所以说 Tara 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可思议,有着扭曲世界观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在父亲的权威下,只要稍有不同的想法,就被视为背叛,不孝以及对信仰的亵渎。后来, Tara 在哥哥 Tyler 的影响下几经周折终于决定离开大山去读书,因此逐渐脱离家庭的束缚,最后甚至与父母断绝联络,完全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自己的努力,似乎进入一种“平步青云”的状态,一路不断升级,最后获得剑桥博士学位。

关于爱

爱这个主题贯穿全书。书中的 Tara 和他的家人的关系,很难一两句话说得清楚。Tara 的父亲不顾她的安危强迫 Tara 做一些充满危险工作;在她严重受伤后拒绝让她接受医生治疗;她的一个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哥哥屡次做出令她身心受损的行为;她的母亲在她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却无视她所受的委屈而选择沉默。家庭,这个本应用最温暖的词来形容的地方却成了围困她的牢笼,因此她最后选择逃离,飞向自己的那座山。但也正因为如此,她和家庭的裂痕变得更深,更难以修复。

但是,又不难看出, Tara 以及她的亲人的内心深处,依然深深爱着彼此。尽管彼此信仰不同,立场相左,但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

关于叛逆

合上书本后,对于“叛逆”这个行为,也有一些想法。或许在我们旁观者眼中, Tara 的故事就是一个不为环境所迫而努力奋发的故事,然而在 Tara 的家人以及爱达荷州的人们眼中却认为 Tara 是被无神论者和光明会间谍“洗脑”了,她叛逆,无可救药,邪恶,完全不顾妇女应有的体统。她的父母甚至因此拒绝和她来往。

所谓对与错,在不同的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当你坚信自己的信念,而周围的人都质疑你的时候,是坚持,还是妥协,这很可能就是区分成功和平庸的关键。

关于教育

另外书中的主题是“教育”,那我也尝试思考究竟什么是教育,受教育和没受教育的人的根本区别又会是什么?想想看小学,中学,大学,这长达十几年的教育对我们的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自己也曾经觉得“读大学似乎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大学所学的科学知识,现在 90% 都已经忘记,或是对现在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但真的是这样吗?

后来在书的官方介绍中看到了 Tara 自己说的这样一段话: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我想这个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结语

写到这里,越来越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随着年龄渐长,似乎心中的锐气也在慢慢消散。Tara 的故事,也算是给我们一个提醒,不要妥协,不要放弃,展开你的双翅,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执着坚定的飞向属于你的那座山。

posted @ 2024-05-27 14:42  情歌z  阅读(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