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对应功能及协议
前言
OSI七层模型:纯理论模型,所有实际设备和协议都不能对应理论模型。
每一层对应着实际的设备
物理层:中继器、集线器、双绞线
数据链路层:网桥、以太网交换机、网卡
网路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传输层:四层交换机、四层路由器
(补充,四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区别:三层交换机就是具有部分路由器功能的交换机,三层交换机的最重要目的是加快大型局域网内部的数据交换,能够做到一次路由,多次转发。基于MAC地址和IP地址的交换机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但却无法根据端口主机的应用需求来自主确定或动态限制端口的交换过程和数据流量。第四层交换机不仅可以完成端到端交换,还能根据端口主机的应用特点,确定或限制它的交换流量。是基于传输层数据包的交换过程的,是一类基于TCP/IP协议应用层的用户应用交换需求的新型局域网交换机。支持TCP/UDP第四层以下的所有协议,可识别至少80个字节的数据包包头长度,可根据TCP/UDP端口号来区分数据包的应用类型,从而实现应用层的访问控制和服务质量保证。所以,与其说第四层交换机是硬件网络设备,还不如说它是软件网络管理系统。)
数据传输过程
pa-a 向pc-b传输
注意事项
1、上三层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下四层负责实际数据传输
2、传输单元 传输层(数据段 报文)、网络层(数据包 报文分组)、数据链路层(数据帧)、物理层(比特 位)
3、越上层越智能,可以识别当前层以下的数据;越下层越傻瓜,贴近硬件
4、数据传输时数据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接收时数据从下层向上层传输
5、数据不能跨区传输,每层之间通过逻辑的接口传递
6、物理层负责实际数据传输,其他层只是逻辑对应
(个人原创整理,转发请附上链接)